〔港臺〕臺灣政局演變的負面影響
 
 
  來源:      日期:2004-07-28 15:27

 


  選後臺灣政治氣氛,藍消綠長趨勢已經出現,這個現象不僅對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不利,也對兩岸關係的前途不利。

  一、藍消綠長的原因
   
  造成藍消綠長的現象有幾個原因。

  其一是泛綠本來就在執政位子上,有一切資源,可以將選舉爭議及衝突控制在於已有利的關鍵幾點上。像是中選會前的群眾衝撞,組織不了當選名單的公佈。總統府前的群眾靜坐、集合,他們可以動用強勢警力驅離;槍擊案及國安機制啟動的疑慮,他們可以官樣文章的應付,而不撤查;他們可以如期就職,並透過外交體系向國外強索賀函,增加自己當選的正常性等。總之,泛綠清楚知道,群眾的耐心有限,泛藍領導人的膽識不足,內部又矛盾重重,只要有耐心,拖過一段日子,一切自然船過水無痕,執政地位依然不動如山。

  第二個原因就是確實如泛綠所料,是泛藍陣營自己的問題。泛藍長期執政,根本不知道如何扮演在野角色,遑論抗爭?泛藍的領導人既無決心,又乏膽識,不能把握時機,利用民氣,與陳水扁政府攤牌。泛藍內部又有不同路線,抗爭實踐只見親民黨與少數國民黨立委一馬當先,多數國民的立委(主要是本土派)不僅出面,還表態反對,提供綠營分化機會。其後連戰提議國親合併,但內有國民黨本土派摯肘,外有親民黨推三阻四,各自都為一己,一黨私利圖謀。整合破功,廣泛藍呈現一盤散沙。

  第三個原因就是泛藍支援者師老無功。士氣潰散。泛藍支援者由於群龍無首,在結束大型抗爭活動之後,雖然堅持者每個週末還去“總統府”或“總統官邸”“散步”,每天還在中山南路國民黨部四週舞動國旗,但絕大多數的人實際上已經灰心意冷,覺得泛綠無理可喻,泛藍又扶不起,臺灣已無可救藥,只好自求多福了。這可以從許多事情上看出,譬如辦移民的增多了,政治性Call—in節目的收視率下降了,政治的冷漠感升高了,高雄市議會補選投票率只有32%,親民黨的支援者都懶得出來投票,使親民黨侯選人全軍覆沒就是明證。

  第四個原因是這次選舉中,力挺泛藍的各個社運團體領袖及前綠營政治人物,有鐘于藍營整合無望,各自為政,缺乏理想性,對泛藍相當失望,擔心泛綠在沒有足夠制衡之下,胡作非為,所以決定下海,另起爐灶,組成“臺灣民主學校”,參與年底立委選舉。由於這批人士中不乏具社會清望者,他們挺身而出,一定在相當程度上會搶食泛藍的選票,使泛藍實力更為削弱。這批人自主性相當高,雖然可以與泛藍合作,但不見得會併入泛藍。但這是換一個角度看,他們如果發揮影響力,也許可以激勵泛藍,使後者走出現在分崩離析、各為私利的格局,自我提升與重整。

  二、泛藍能扭轉頹勢嗎?

  臺灣藍消綠長的情勢可不可能逆轉?看來有點困難。這也可以從不同決度加以分析。
  
  首先,臺灣多數民眾受族群牌、悲情牌影響深遠,政治顏色分明,這已無足為奇。大家所以對臺灣民主政治還存一線希望,是寄望于所謂的中間選民,大家期待他們可以理性的、獨立不受政黨左右的的,以施政的良窳,為政者的誠信與否,作為投票的依據。由此緩和意識形態、顏色的對立,使黨政得以良性輪替。但在這次選舉中,中間選民似乎消失于無形。一個槍擊事件,居然在一夕之間,推翻了長期民調勾畫出來的選舉結果,挪移了百萬左右的選票,這是何等驚人!這證明所謂中間選民根本是假想的,要不然他們就是感情用事,既不理性、不獨立,又不明事理的,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中間選民的消失對臺灣政治的良性發展都不利。

  其次,所謂臺灣的主流論述,諸如“臺灣主體認同”,“本土化”、“愛臺灣”、“臺灣獨立”“中國大雅”等説法,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信仰。既是時尚或信仰,就沒辦法與之講道理,辨美醜、論對錯。任何人若不能跟隨時尚,就是保守、落伍、若不能從眾,當然就是少數、異端。在這樣的環境中,民眾被催眠,不知不覺中就相信“臺獨”就是愛臺灣,反獨就是不愛臺灣,統一就是“中共同路人”。於是泛藍長期遵奉的一個中國、和平統一等主張,當然就被打為異端邪説。尤其是在陳水扁執政後,掌控所有政治資源與傳播工具,在強勢的宣傳洗腦下,不僅民眾被催眠,連泛藍本身也動搖了信念,或自我説服:為了選票,只好追隨時尚,只好從眾,只好跟隨民進黨的腳步。但事實顯現的是,在這樣的選擇中,泛藍逐漸喪失了原有的選票,也沒有吸收到“臺獨”選票。泛藍為何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要知道任何政黨、領袖、如果無法自信而清楚的告訴其支援者,他的遠景在哪,實現遠景的方法是什麼?要為人民謀什麼樣的福利,給人民一個什麼樣的不同選擇,又如何號召群眾,再起風雲?
  
  再次,泛藍雖然經過兩次大選的失敗,但是尚未完全記取敗選的教訓。兩次失敗都敗在分裂或不團結,都敗在各存私心。但直到現在,泛藍陣營中的領導人及中間分子仍然不能摒除私利、化解分歧,仍然徘徊在合併或合作?選前做或選後做?何時接班?如何世代交替?“立委”選舉誰應讓誰應進等糾結中,泛藍不斷自我消耗,支援者不斷心冷離去,奢談年底選舉要贏得穩定過半,談何容易?令人擔心的是,選後泛藍還能確保現在的議席數嗎?

  三、臺灣證據日趨腐化、兩岸關係將更動蕩

  在前述的情況下,選舉爭議雖然尚未解決,但不會影響民進入黨進一步鞏固其執政地位,泛藍現在已經難以牽制,未來將更不容易。臺灣民主政治的品質,江河日下是一件可以預見的事。
  
  所以有此結論,是因為民主政治的基石是法治,推行法治首重制衡。民主政治假設人性本惡,有權的人可能濫權,一定要有所制衡。但目前的“立法院”卻像繳了械的戰士,對行政部門完全沒有反之能力。2000年時國民黨在“立法院”擁有絕對多數議席,但是民進黨一句“舊民意”不能對抗“新民意”,國民黨“立委”就不敢牽制;現在泛藍議席勉達半數,但是民進黨一句“在怎麼野蠻”的摸黑,泛藍就棄械投降了。年底“立委”選舉泛綠議席如能過半,則“立法院”淪為民進黨政府的“立法局”可以預見。
  
  “立法院”沒有用,無法制衡行政部門,“監察院”也沒有用,該彈劾的違法官員一籮筐,但是他們都視若無睹。因為“監察委員”都是御筆親點,誰該彈劾?都得看看領導人的臉色。“考試院”和也失去了中立公正,選拔賢才的功用,成為執政黨落實意識形態的工具。至於“司法院”及其下各級法院,判案的公正性如何也常受到置疑。臺灣民眾對他們的信心從來都低於百分之五十。

  放眼一看“五權憲法”,現在是行政權一權獨大,立法、檢察、考試、司法四權都萎縮了。獨大的行政權又為“總統”獨攬,“行政院長”不過為其幕僚長,“總統”一旦選上,就如專制帝王,由他玩四年。
  
  總結起來,民主政治在臺灣現在只剩下一個外殼,那就是選舉。但選舉也不走正道,民進黨慣用民粹操作,只要搬出族群、認同、悲情、大陸打壓等大帽子,就無往不利。為防萬一,還實施干預“中選會”的選務工作。如此,臺灣民主法制不是病入膏肓是什麼?

  在一人一黨獨大之下,官箴敗壞,貪污腐化是必然現象,經濟不振,事業難解,日久民怨必起。民進黨沒有治積。又想長保“江山”,當然就只有天天喊“制憲公投”、臺獨建國”麻痹選民。因此,民進黨儘管在口頭上表達善意,願意推展兩岸談判,以緩解美國壓力,但骨子裏“一邊一國”政策不變。在陳水扁“公投制憲”、實施“新憲”的“臺獨”時間表下,迫使大陸不得不有以因應,所以有統一法、統一時間表的提出。眼下兩岸分別展開軍演,美國也在同一時間插一腳,臺海風雲日及,已經引起各方關切。臺灣想要以小博大,有機會嗎? 

  (作者為前文化大學政治係教授黃秀日)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