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兩岸經貿關係現狀與前景
 
 
  來源:      日期:2004-07-28 14:56

 
  自2000年民進黨取代國民黨執政以來,兩岸政治關係的進展可謂相當有限,然而,在政治議題之外,兩岸民間的互動頻繁,尤其雙邊經貿關係較過去有突破性的發展。根據兩岸官方統計數字顯示,大陸已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場,最主要的貿易順差來源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而臺灣也已成為大陸第五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展望未來,在兩岸政治關係存在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雙邊經貿往來是否會受到影響,更是國內外各界關注的焦點,也是本文想探討的問題。

  回顧過去四年多來,儘管兩岸政治對話不多,進展有限,但民進黨政府在兩岸經貿政策上仍然與時俱進地做了許多調整,舉例來説,2001年8月間召開經濟發展會議,確立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行穩致遠”政策;同年11月,公佈《落實大陸投資“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執行計劃》,對臺商赴大陸投資政策做了較大幅度調整,放寬大陸投資資金上限、開放企業赴大陸直接投資。

  另外,針對《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許可辦法》,民進黨政府近年來曾兩度進行修整,第一次修整後,正式開放臺灣地區銀行赴大陸設立辦事處;第二次修整後,開放臺灣地區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與大陸金融機構及其海外分支機構、大陸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等進行直接金融業務往來。開放業務範圍包括收受存款、辦理匯兌、簽發信用證及代理支付款項等,以便利臺商資金調度,臺商資金在OBU匯進匯出不涉及課稅及查稅問題。

  為配合兩岸加入WTO的形勢,民進黨政府除自2002年元月起分階段開放大陸人士入臺觀光,另亦積極研擬逐步落實開放大陸企業對臺投資。主要內容包括開放大陸資金赴臺投資土地及不動産;配合加入WTO,開放大陸資金進入臺灣從事事業投資(專業服務業);逐步開放大陸資金到臺灣從事證券投資等。

  其次,調整兩岸“三通”政策。主要內容包括:一是配合加入WTO進程,逐步擴大開放兩岸貿易及兩岸通郵、通訊等業務,開放大陸物品進口;二是規劃設立“兩岸經貿安全預警制度”;擴大“境外航運中心”功能及範圍,開放大陸貨品通關入鏡;准許民間航運企業與大陸洽談航運業務合作事宜;評估建立“經貿特區”;三是公佈“《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同行實施辦法》,推動“小三通”,金門、馬祖與福建沿海的直接通航與通商正式啟動;四是配合“小三通”政策開放金門、馬祖金融機構與福建之金融機構從事直接通匯業務。

  從大陸方面來看,儘管在政治上不願意與民進黨政府正面交往,但對於吸引臺商投資,推進兩岸經貿交流等工作在態度上卻一直非常積極。而正由於在經貿領域,兩岸執政當局的互動並非採取對抗性政策,加上WTO因素的推波助瀾,過去四年來,兩岸經貿交流的規模乃呈現大幅擴張之勢。以雙邊為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的資料顯示,2003年,臺灣對大陸出口估算值達353.6億美元,臺灣自大陸進口值為109.6億美元,分別較2000年間的規模成長35.2%和76.2%,進出口貿易值合計,2000——2003年間由323.7億美元增加至463.2億美元,成長率為43.1%。由於雙邊貿易的成長速度超過了臺灣整體對外貿易之成長,因而,在過去四年來,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賴程度快速提升,以進出口總值計算,臺灣對大陸之依賴度由11.2%升至17.1%(不含香港),出口與進口分開計算,2000——2003年間分別由17.6%、4.4%提高至24.5%和8.6%。因此,大陸目前已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第三大進口來源和最主要的貿易夥伴。

  再以臺商到大陸投資為例,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截至2003年底,臺商在大陸投資項目累計已達60,618件,約佔大陸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總數的13%,協議和實際投資金額累計分別達700.3億美元和366.7億美元,佔大陸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比例分別為7.4%和7.3%,是大陸的第六大外資來源。不過,從臺灣的立場看,大陸是臺商在海外投資最集中的地區,所佔比重超過40%。而過去四年來,臺商到大陸投資更是快速增加,據統計,項目數合計16,670項,佔歷年來累計件數的27.5%,協議投資和實際投資金額分達到262.6億美元和126.2億美元,分別佔歷年來累計總額的37.5%和34.4%。最近四年臺商到大陸投資的態度較過去更為積極,主要是受到WTO因素、跨國企業積極投資行動的影響。

  臺商在大陸投資不只總量持續擴大,投資的産業也有逐漸擴散的跡象。近年來,商業、物流、水泥建材、新興科技、醫療與教育等逐漸成為新的投資熱點。在製造業方面,電子電器産品、基本金屬、化學製品、精密器械與非金屬等五個行業投資金額合計,佔臺商投資大陸總額的比重已降至六成以下,較過去佔七成以上的情形比較,其集中度已降低很多。塑膠製品與食品飲料等傳統産業投資金額排名已被擠出五名之外。半導體、筆記型電腦等高科技産業之投資逐漸增多。

  兩岸經貿交流規模日益擴大的結果,已使得臺灣與大陸的經濟融合愈來愈深。具體而言,首先,臺灣的外向型産業大量到大陸投資,帶動了臺灣對大陸出口,結果,目前大陸已取代美國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臺灣向大陸進口,尤其是農工原料和半成品也在增加中。貿易與投資的活動已使得兩岸産業分工越趨緊密,未來兩岸直航若能實現,預料兩岸雙邊貿易的規模還將擴大,相互投資也將更為頻繁。

  其次,臺灣電子資訊産業能逐漸移往大陸的結果,以促使大陸超過臺灣,成為世界第二大資訊科技産品生産地。同時,近年來,繼掃描器、機殼、滑鼠、電源供應器、主機板等電腦零組件之後,桌上型電腦、光碟機和液晶螢幕等産品,臺商在兩岸的産能佈局,大陸已取代了臺灣地位。即使開放了投資較晚的筆記型電腦,臺商在大陸製造數量的比重,已由2001年初期的4%增加為目前的30%多。

  上述的分析顯示,過去四年來,兩岸的政治對峙狀態儘管沒有太多的改善,但是雙邊經貿交流規模卻呈現持續大幅擴張之勢,顯然,市場誘因在背後發揮了主導的作用。也就是説,政治因素並未完全堵死兩岸交流的通道,雙邊各自採取了“非對抗性的經貿政策”,使得兩岸經貿交流仍然能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不斷發展。

  兩岸經貿關係愈密切,經濟融合程度愈深,從電子資訊業在兩岸的投資佈局,最容易理解。多年來,大陸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産能大幅擴張,使得2003年大陸資訊硬體産業值已突破49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高居世界第二位。不過,進一步了解後可以發現,大陸的資訊硬體産業值中,由臺商所生産的比重超過七成。換句話説,臺商是大陸成為資訊硬體産業生産大國的最大貢獻者。資訊硬體産品的市場主要在歐美、隨著臺商將産能由臺灣移往大陸,對歐、美市場出口的實績隨著移動,而在大陸投資設廠帶動臺灣相關原材料、中間製品對大陸出口,結果造成臺灣對歐美市場之出口比重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程度則顯著提高。

  在這結構變化的過程中,臺灣對歐、美市場的出口依賴看似下降,其實,由於産能外移後製成品最終市場仍以歐、美為主,對於臺商,甚至臺灣經濟而言,依賴歐、美市場的程度並未降低。由此觀之,如果依賴與風險等同對待,臺灣對出口貿易依賴過高,容易受到國際經濟波動的衝擊,過去主要是指歐、美市場景氣波動,近年來,受大陸的影響已愈來愈明顯,大陸經濟景氣表現,將直接或間接影響臺商正常經營和臺灣經濟穩定成長。

  臺灣對外投資,超過百分之四十集中在大陸,且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由於這些企業絕大多數沒有國際投資經驗,技術水準、企業化經營能力相對不足,加上創業者年齡漸長,接班問題浮現,因此,面對大陸市場愈來愈開放所帶來的激烈競爭,企業成長受限,經營轉型的壓力倍增。反而,更讓大陸臺商感到困擾的是,“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的産品受到國際社會反傾銷調查的案件層出不窮,加上宏觀調控造成融資額度受限,資金調度困難,內需市場緊縮,水電短缺造成開工不足等問題,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升高。

  除了上述經濟因素,更令臺商感到困擾的是非經濟因素,那就是近幾個月來媒體報道的所謂“綠色臺商”。大陸官方表示不歡迎在大陸賺了錢又回到島內支援“臺獨”的臺商,在企業界造成極大的震撼,寒蟬效應不脛而走。企業界人士在商言商,穿梭在兩岸之間,原本被期許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兩岸政治對立不但未因經濟更加融合而稍緩,臺灣的大選結果卻進一步將單純的臺商無端捲入,誠屬意外,後續發展令人關注。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兩岸經貿交流之發展將持續,而市場誘因仍將具主導作用,全球化趨勢、WTO機制等因素都可能促使兩岸經濟進一步融合。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短期性經濟面和非經濟面的不利因素,對於臺商西進的誘因已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可以預測,短期內兩岸經貿關係想要取得突破性發展並不容易。為使兩岸經濟進一步融入全球經貿與國際分工體系,分享更大的專業分工效益,我們期待兩岸關係多一點經濟、少一點政治,及早就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議題展開協商。

  (作者:高長;編輯,海航)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