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字號:
2003年兩岸經貿關係回顧(一)

  時間:2004-06-14 14:44    來源:     
 
 


  2003年,兩岸經貿關係繼續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兩岸貿易大幅增長,臺商投資出現結構性調整,金融服務業領域合作加快,但兩岸“三通”或直航未有大的突破。2004年,在國際經濟趨於景氣與大陸經濟保持較高增長的背景下,兩岸貿易有望維持較高增長,臺商會繼續擴大在大陸投資佈局,經貿合作領域會進一步擴大。

一、兩岸貿易格局發生重要變化

  2003年是兩岸入世後的第二年,在兩岸市場相互有所開放的背景下,兩岸貿易呈現十多年來少見的高增長,並出現一些指標性的變化。

  一是兩岸貿易總額有望突破500億美元,超過臺美貿易總額。依大陸海關統計,2003年1-10月,海峽兩岸貿易總額為466.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9.4%,其中大陸對臺出口70.4億美元,從臺進口359.9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33.5%與28.7%;大陸對台貿易逆差為325.6億美元。據臺灣“經濟部”統計,2003年1-10月,兩岸貿易總額為37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2%;其中臺灣對大陸出口284億美元,從大陸進口總額為86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8.8%與35.3%,均是多年來少見的高增長。

  全年兩岸貿易總額有望首次突破500億美元,接近或超過臺美貿易總額,臺灣與大陸的經濟關係更加緊密。不過,韓國與大陸的貿易發展更為迅速,1-9月貿易總額達到442.8億美元,增長43.1%,均已超過兩岸貿易總量與增長速度,使得臺灣從大陸的第4大貿易夥伴降為第五大。

  值得注意的是,年底前,臺當局宣佈今後將臺港貿易納入兩岸貿易之內,使得兩岸貿易額迅速擴大。依臺灣最新統計,2003年,臺灣與大陸及香港的貿易總額達624.7億美元,其中對大陸及香港的出口額為497.9億美元,進口為126.8億美元,對大陸及香港貿易順差為371.1億美元。

  二是臺灣對大陸出口市場依存度進一步提高。2003年1-10月,臺灣對大陸出口額佔臺出口總額的比重從上年的22.2%上升到24.4%,增加2.2個百分點。其中,10月,臺灣對大陸出口額首度追上美國。全年,臺灣對大陸、香港出口額佔臺灣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32%上升為34.5%,增加2.5個百分點。大陸對臺灣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率度超過70%,若無對大陸的出口,臺灣經濟增長將下調約2個百分點。

  三是臺灣與大陸的貿易發展正受到來自韓國等地的挑戰。不論是臺灣統計或大陸統計,臺灣對大陸出口速度慢于日本、韓國與歐洲等對大陸出口增長速度,即臺灣對大陸出口增長速度均未超過30%,而韓國、日本與歐洲對大陸口增長速度均在40%以上。臺灣産品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雖較高,其地位正受到韓國的挑戰。2003年1-9月,臺灣産品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為11.7%,次於日本的18%,居第二位,韓國産品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已上升到10.2%,預計2004年韓國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可能超過臺灣。

  四是兩岸貿易的産品結構正在發生變化。2003年,臺灣從大陸進口主力産品農工原料比例在下降,而啤酒、玩具、傢具、筆記型電腦等工業製成品進口迅速上升,已躍居臺灣進口市場的第一位。不過,臺灣從大陸進口的金額佔臺灣進口市場的比例仍偏低,2003年1-9月只有8.4%,遠低於日本的19.3%,韓國的12.1%與美國的11.7%。臺灣對大陸出口仍以半成品及零部件為主,但機電産品與農産品出口增長較快。

二、臺商對大陸投資結構持續調整

  2003年,儘管受到SARS疫情與兩岸關係不佳的影響,但臺商對大陸投資持續保持較快增長。依臺灣“投審會”統計,2003年1-10月,臺灣批准對大陸投資項目1478件,批准投資金額35.6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30.2%與17.5%。不過,依大陸統計,2003年1-10月,除協議臺資金額為66.6億美元及較上年同期增長21.6%外,大陸批准臺資項目為3664個,實際投資額為27.7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8.5%與10%,這與市場預期人民幣升值、下半年大陸電力供應緊張及整個外商投資普遍下降密切相關。

  不過,2003年,臺商對大陸投資出現一些新的現象與特點。

  一是臺商投資在大陸吸引境外投資中的地位下降。前10個月,臺資佔大陸實際吸引境外投資金額的比重降為6.4%,在大陸吸收境外投資中的排名從第5位降至第6位。

  二是臺商投資的産業領域擴大,産業集中度在降低。前10個月,臺商投資前五位的行業為電子電器産品製造業(佔27.3%)、基本金屬製造業(佔9.9%)、化學製品製造業(佔7.8%)、精密器機械製造業(佔6.21%)與非金屬製造業(佔6.16%),合計佔投資總額的57.3%,較上年近77%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且單一産業投資超過20%的只有電子電器製造業。塑膠製品與食品飲料等傳統産業投資已被擠出前五名。尤其是臺商對外製造業投資進一步向大陸集中。據臺灣“經濟部”于2003年5月進行的調查,臺商對外製造業投資中,其中對大陸投資佔了77.7%,顯示大陸逐漸成為臺灣製造業的加工中心。

  三是臺商投資地區仍以“長三角”與“珠三角”為主,但一些內陸省份投資增長快速。依臺統計,江蘇(上海)、廣東與浙江排名臺商投資的前三位,分別佔投資總額的64.4%、27.4%與7.9%,合計佔了81.8%。不過,臺商對江西省的投資再創新高,江西省全年批准臺商投資金額7.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07%,連續兩年創新高。另外,臺商也加快了在四川與東北等地的投資。

  四是臺商對大陸投資出現一些新的熱點。2003年以來,商業、物流、水泥建材、新興科技、醫療與教育等成為新的投資熱點。臺灣許多企業積極發展在大陸的物流業,其中包括台塑集團通過台塑汽車貨運公司在香港設立的控股公司投資。臺灣中鋼公司與大統物流事業集團合作,計劃投資10億元新台幣在南京建立兩個大型的市場。水泥建材領域投資不斷加碼。亞洲水泥集團計劃再投資1億元人民幣在江西成立南昌亞東水泥公司與南昌亞力水泥製品公司,與原投資的江西亞東水泥公司,形成在江西的上下游整合的水泥事業。在高科技産業投資逐漸轉向TFT液晶監視器等領域,目前友達光電、中華映管、瀚宇彩晶、廣輝電子、群創光電、奇美電子與統實光電均已展開佈局與投資。尤其是臺商投資加快在醫療與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與合作。統一集團以海外投資方式成立統一數位醫療公司,計劃在北京、上海與廣州等重點醫院,合作設立癌症放療中心與外科中心等。

  五是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邁出重要一步。臺資企業國祥製冷公司首次獲准在大陸發行A股,並上市,這是臺資企業閩燦坤首次在B股掛牌上市10年後首次在A股上市,對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具有重要的指標性意義,隨後許多臺資企業已提出或規劃在大陸上市。

三、兩岸金融領域合作步伐加快

  入世後,兩岸金融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升溫,在2003年取得進一步發展。

  (一)臺灣銀行業加快在大陸的市場佈局與合作步伐

  一是臺灣銀行持續爭取在大陸設立辦事處。到目前,臺灣“財政部”已批准十家銀行在大陸設立辦事處,其中大陸已批准彰化銀行、華南銀行、合作金庫銀行、中信銀行、世華銀行、土地銀行與第一銀行等7家,分別為北京2家(合作金庫銀行與中信銀行),上海3家(世華銀行、土地銀行與第一銀行),江蘇昆山1家(彰化銀行),深圳1家(華南銀行)。另外,大陸已批准2家臺資銀行,其中最早進入大陸的華一銀行(已在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設立了總行,在浦西成立了虹橋支行,在蘇州設立了辦事處)目前又計劃在深圳設立辦事處。

  二是臺灣金融機構積極佈局,以多種方式爭取進入大陸金融市場。臺新金融控股公司于2003年9月宣佈在企業金融事業部門設立“中國工作小組”,積極爭取珠江三角洲地區臺商的金融業務。臺灣第一銀行計劃成立“大中華事業部”,與大陸銀行進行策略聯盟,以進入大陸金融市場。富邦金融控股公司則通過購並香港港基銀行,作為進軍大陸金融市場的基地。臺灣建華銀行與“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與大陸臺資銀行華一銀行進行策略聯盟,希望通過此一模式進入大陸金融市場。臺灣工業銀行年前與香港東亞、渣打銀行簽署“貿易金融合作備忘錄”,展開兩岸三地的金融業務合作。臺灣金鼎證券集團與日商合作,計劃創建“大中華投資銀行”,開展兩岸三地的金融業務。

  三是滬港臺三地“上海銀行”合作不斷深化。過去三年多來,滬港臺三地的“上海銀行”、上海商業銀行與上海商業儲畜銀行通過資源互享,進行廣泛合作,取得較大成效,目前已向在滬港臺資企業累計發放貸款近70億元人民幣,開往上海商業銀行、上海商業儲畜銀行的信用證金額累計達2.1億美元,匯款達1.1億美元。11月,滬港臺三地“上海銀行”在上海召開第四屆合作會議,確立在客戶融資、外匯業務、住宅及商業樓宇按揭、人民幣資金拆借、銀行卡、網上銀行、數據處理中心、資訊交流與觀摩學習等八大重點領域展開闔作。

  四是兩岸銀行共同參與國際金融業務合作步伐加快。2003年以來,兩岸銀行參與的國際銀行聯貸業務及為臺商投資的聯貸業務不斷增加,其中兩岸銀行合作共同為台塑集團在越南的投資項目與寧波投資項目提供聯合貸款,使得兩岸銀行業的實質性合作步伐加快。同時在9月APEC財政部長會議上,包括大陸國家發展銀行、臺灣合作金庫銀行與香港渣打銀行等在內的12家亞洲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通過聯貸方式向本地區中小企業的融資,也是兩岸金融業進入半官方性質的交流與合作階段。

  五是大陸銀行積極爭取進入島內發展。2003年10月,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正式開放大陸地區銀行來臺設立分支機構,為大陸金融機構入島提供了機會。儘管臺當局尚未正式宣佈實施時間,但大陸銀行積極爭取在島內設立辦事處,中國人民銀行已批准浦東發展銀行、總部在香港的工銀亞洲銀行(ICBC)、福建興業銀行與深圳招商銀行等4家銀行提出赴臺設立辦事處的申請,但受限于臺灣當局的政策限制,尚未正式登臺。

  (二)臺灣保險業加快登陸步伐

  臺灣保險業繼續規劃,積極爭取進入大陸保險市場。到2003年9月,大陸已批准臺灣9家保險公司和1家臺灣保險經紀人公司在大陸設立了12家代表處。看好大陸保險市場前景,臺灣大型保險公司開始部署在大陸設立分公司,以爭取保險業務。其中,國泰人壽保險公司計劃投資8億元人民幣在大陸設立一家保險公司,並已獲得臺當局批准,目前正在尋找大陸的合作對象。新光人壽保險公司正式獲臺當局核準在大陸投資2457萬美元設立一家子公司;富邦産險公司計劃投資2億元人民幣,在蘇州設立子公司;臺灣人壽保險公司計劃入股上海東方人壽保險公司。

  另外,一些未符合大陸政策規定的臺灣保險公司,則計劃採取多種變通方式進入大陸保險市場。一是有意合組新的保險公司,擴大春資産規模,以達到進入大陸市場準入的條件。二是臺灣一些保險公司爭取以“保險代理人”名義進入大陸市場。三是臺灣保險公司以大陸保險企業“增資入股”方式參與投資與合作。

  (三)臺灣證券業深耕大陸市場

  臺灣證券商進入大陸較早,到2003年9月,大陸共批准臺灣12家證券公司在大陸設立了17個辦事處或代表處,目前正在籌設的還有多家企業。設立地區主要在上海、北京、廣州與深圳等地。不過,辦事處不能經營業務,主要是收集資訊與了解市場,為未來設立分公司,經營業務打基礎。不過,在大陸佈局多年的一些臺灣證券公司開始通過合資或其他多種變通方式進入大陸證券市場,開展相關的證券承銷、輔導上市等業務。

  (四)臺灣銀行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經營的兩岸匯款量大幅增長。2002年6月開放兩岸OBU業務後,兩岸匯款大幅增加。到2003年8月,臺OBU經辦的兩岸匯款金額達到28億美元,較開放前增加25億美元,增長728%;全體OBU非金融機構即一般企業存款餘額達到162.4億美元,比開放前增加48億美元,增長41.9%。2003年12月,臺灣當局取消兩岸金融業務往來中要求“對大陸臺商的授信餘額,不得超過所收受大陸臺商存款餘額”的限制,從而為臺灣銀行爭取更多的臺商客戶創造了條件,有利其競爭力的提高。

  另外,2003年8月,臺灣當局開放銀行OBU經營人民幣無本金遠期外匯交易(NDF)與人民幣匯率選擇權(NDO)業務,臺灣不少銀行陸開辦該業務。事實上,臺灣企業已早在東南亞等外匯市場承做人民幣的NDF與NDO業務,每天平均承做NDF業務的金額達1到2億美元,承做NDO業務的平均每日交易量為3到4億美元。可見,人民幣已成為臺灣銀行與民眾投資與避險工具。

  (五)臺資企業匯臺資金大幅增長。依臺灣“證期會”統計,到2003年9月底,赴大陸投資的臺灣上市上櫃公司總計為671家,歷年累計匯往大陸的資金為2950億元新台幣,累計匯臺資金為216億元新台幣,資金匯臺比重為7.3%,其中2003年1-9月,新增赴大陸投資的臺灣上市上櫃公司為46家,上市上櫃公司匯到大陸的資金為444億元新台幣,較2002年全年的659億元有所下降,但同期上市上櫃公司從大陸匯回臺灣的資金為138億元新台幣,是過去三年總合的1.8倍,佔該年匯到大陸資金的比重即回流比重上升到20.9%,其中,上櫃公司資金匯臺比重達31.2%,遠高於上市公司匯臺比重的4%。

  (六)兩岸貨幣兌換與流通逐步開放。2003年10月,臺灣“立法院”修正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放寬民眾攜帶小額人民幣進出臺灣,隨後臺“財政部”提出每次每人帶入的人民幣上限為6000元,有望在近期實施。該項業務因不涉及人民幣清算,因此對匯率不會造成影響,但卻標誌著臺灣當局正式規劃開放人民幣入境。另外,大陸也在醞釀開放福建五大城市中國銀行經營臺商兌換新台幣與人民幣業務。 

(作者:王建民)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