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字號:
2003年臺灣軍事回顧

  時間:2004-06-14 14:18    來源:     
 
 


  2003年,臺灣軍事處於二代兵力建構完成後的調適階段。圍繞進一步發揮整體戰力、確定建軍方向等內容,臺軍在防衛戰略、軍務革新、武器研發等方面都有重要活動。同時,臺軍與民進黨當局的“軍文關係”繼續受到關注。

一、防衛策略從“反制戰略”明確轉向“先制打擊”。

  臺軍雖然在口頭上不承認,但防衛策略確實越來越滑向陳水扁的“境外決戰”。2003年4月初,臺軍方和戰略學者就海軍陸戰隊去留和定位展開了討論,有人主張應將目前不足1.5萬人的海軍陸戰隊恢復其強悍攻勢兵種角色。以便在未來的臺海軍事衝突中發揮作用。兩天后,與民進黨當局關係密切的《自由時報》引用美國學者的觀點,鼓吹臺灣應發展“有限的攻擊能力”。10月,臺灣軍方向“立法院”提出一份報告,臺媒體分析認為,臺軍強調攻勢性的“反制”,顯示臺灣建軍備戰思維已明顯朝“攻擊性防禦”方向發展。10月8日,“國防部長”湯曜明在“立法院”答覆詢問時稱,儘管臺軍“絕不會主動挑釁”,但“若中共犯臺意圖已十分明顯”,臺軍“不應該坐以待斃”、“不排除先對大陸的軍事目標進行攻擊”。前臺灣當局領導人李登輝在其《臺灣二十一世紀國家總目標》新書中也説,面對中國大陸未來可能對臺灣採取“點穴戰”、“癱瘓式心理戰”等攻擊手段。臺灣不但要有“預防性”防禦思考,更應主動發展“攻擊性武力”,以具備“關鍵性”的還擊能力。

  與前述政策相呼應,臺軍加緊構建先制打擊能力,提升具有主動防衛、先頭攻擊能力單位的定位。主要手段包括:(1)導彈,尤其是“雄三”等對地導彈。臺軍在《五年兵力整建計劃》中正式宣示,將專注研發精確制導導彈、無人載具、超導及奈米技術,其中也包括射程可達大陸內陸的巡航導彈。(2)潛艇,這正是臺軍急於購入美國批准的8艘柴油動力艦的原因。(3)衛星。

二、臺軍著手啟動軍務革新,建構“國防軍”。

  2003年2月初,“國防部長”湯曜明宣佈,臺軍正在進行“軍事事務革新”的研究評估,未來將依據研討結果擬定10年建軍構想。此案由“參謀總長”李傑負責,全案大致已規劃就緒。臺軍“軍事事務革新”分兩階段,第一階段與“精進案”相搭配,至2006年底結束。第二階段由2007年至2011年,達成全面轉型,使臺軍成為“聯合部隊”組織型態的終極目標。軍務革新包括臺軍各個領域,各個組織。

  具體而言,以軍校改變為例,第一階段由各軍事院校減並係所,第二階段再推動編成臺軍軍官大學等,把所有研究所編成“國防”專業研究所。在兵員方面,第一階段從2004年起,臺軍將分三年以每年1.5萬人的速度進行精簡,預計將縮減4.5萬。第二階段再將常備部隊精簡到27萬人。兵員縮減對象集中在陸軍,而在組織架構上,臺軍將建立“導彈司令部”。

  受此影響,臺軍方提出要朝“國防軍”形態發展。9月26日,“國防部長”湯曜明表示,臺軍未來將編為“國防軍”,以三軍聯合作戰為主體。隨後,臺“國防部”發言人進一步表示,所謂“國防軍”是指未來三軍聯合作戰編組的軍隊新型態,並非更名之意;採取這種編組型態為減少指揮層級、爭取指揮速度,以及摒棄本位觀念、發揮聯合戰力。臺灣學者分析,“國防軍”的特點包括:兵力規模較小、組織上打破傳統陸海空三個軍種的劃分、強調聯合作戰、戰略上以防衛為目標等。

  此外,募兵制也加快推動。2003年1月,臺“立法院”三讀通過“志願士兵服役條例修正草案”,為臺軍實施“募兵為主,徵兵為輔”構想建立法源基礎。

三、武器研發引人注目。

  如何擺平武器自行研發和對外軍購之間的矛盾和擠壓效應,一直是臺軍難以解決的問題。2003年臺灣在軍購上陷於膠著之際,臺軍武器研發有幾個動向值得重視。

  (一)對地攻擊導彈接近完成。臺灣媒體引英國權威軍事雜誌《簡氏防衛週刊》的報道稱,在對艦導彈“雄二”基礎上改進的“雄三”導彈已完成至90%,全案已接近尾聲,可能在未來兩年內將量産服役。“雄三”具備地貌識別能力,類似巡航導彈,速度快、射程遠,可用於遙攻、防空、制海、反輻射用途。此前的報道曾認為“雄三”計劃與“雄升”計劃分屬不同項目,但種種跡象顯示,兩者很可能是同一計劃的不同稱呼,即使不屬同一個計劃,也有著極密切的聯繫。也許“雄三”主要配備海軍,而“雄三”則可能是對地攻擊,用於對大陸實施源頭打擊。如果兩者相同或相似,則“雄三”導彈射程可能超過1000公里,具有貼地飛行、對地攻擊、一彈多目標、沿途投彈能力。

  另據媒體報道,臺軍方的“中山科學院”下屬兩個研究室分別以“擎天”和“天弓”為名,各自展開中程攻陸導彈的研發。

  (二)有研發“超高速魚雷”的能力。9月,島內傳出臺灣已經掌握研發時速高達數百公里超高速魚雷的關鍵技術。目前現役超高速魚雷僅有俄羅斯“疾風”魚雷,而美國正和德國聯合研製階段。俄制魚雷以火箭為動力,時達360公里,是一般魚雷的4倍。據負責該項目的臺灣海洋大學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所屬的“水下噪音暨流體動力研究中心”主任柯永澤説,在完成的“超空化潛體之阻力試驗”中,成功模擬“超空化現象”。如果將試驗模擬的環境轉化成現實環境,潛體速度在10米水深可達時速115公里,20米水深約160多公里。柯永澤表示,接著將針對潛體在超空化現象的浮力等進行試驗,其結果將來可應用於超高速魚雷的研發。

  (三)實施教練機研發戰備,維持整機研製能力。臺灣主要戰鬥機系統都採自島外,被稱為自行研製的IDF也多方獲得美國技術轉移,加以在軍方採購清單完成後,沒有新訂單。為維持臺灣自行開發整機能力,臺灣飛機研發機構——漢翔公司于2003年提出“空軍新世代整合訓練系統開發計劃”。該計劃以10年為期,準備花費200億新台幣,進行AT-5等初、高級教練機和模擬系統開發,更新臺灣空軍現有訓練系統。計劃分前導計劃和主計劃兩部分,而其中前導計劃又分兩階段,一是2006年引進瑞士PILATUS設計的PC-9/21型單渦輪螺旋槳飛機技術,以此為基礎生産高性能初級教練機,以取代臺灣空軍現役50架T-34教練機。第二部份則將臺空軍現役63架AT-3高級教練機升級為AT-3G,增強高攻擊角度性能,使AT-3役期再延長15年。這兩部分投資額約20億元。第二階段的主計劃以風險分攤參與國際先進高級教練機研製,或尋求國際合作夥伴的方式,以IDF戰機為基礎,2014年前完成AT-5高級教練機、以及配套飛行模擬器和軟體的研製,取代空軍現役AT-3和100多架F-5E/F戰機。

  (四)努力獲取衛星技術。由於衛星是現代軍事情報蒐集、偵察與預警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來臺軍對衛星技術十分關注。早在1991年10月,臺灣即開始執行為期15年的“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劃”,計劃發射三顆“華衛”系列衛星,其中“華衛一號”于1999年1月升空。“華衛二號”原定2003升空。“華衛三號”2006年完成。在第一個長程計劃尚未完成之際,臺又啟動了第二個15年計劃,時間從2004年到2018年,目標是衛星本體由臺自行設計製造,重點是太空科技能力的應用。

  “華衛二號”的主要功能是進行高空現象的學術實驗及衛星遙測,所拍照片解析度高達2米,地面上2米大小地型、地物均清晰可見,除民用外,對臺軍偵搜能力大有助益。未來升空後也可改變目前島內從海外購買衛星影像照片的情況,進入“自給自足”。而“華衛三號”計劃則準備以6顆各70公斤的小衛星組成高度七、八百公里的低軌道星系。“華衛二號”發射日程一拖再拖,終於在2003年12月從臺北運往美國,定於2004年1月發射。但檢測時又發現控制火箭推進方向的電子控制盒電流過高,決定延到2月26日發射。

四、“漢光”演習雷聲大雨點小。

  “漢光”系列演習是臺軍年度例行性綜合性演訓,2003年臺灣舉行的“漢光19”演習,原計劃要將其作為迄今以來規模最大的演訓。但受SARS、島內外情勢影響,“漢光19”演習頗有“虎頭蛇尾”之感,不但日程迭加變更,而且狀況不斷。

  “漢光19”是臺軍二代兵力成軍後進行的第三次“漢光”演習,明顯具有實戰測驗的考慮。依據臺“國防部”早先公佈的計劃,2003年將進行兩次性質相同的演習,一次是“漢光19”演習,4、5月間舉行,實戰地點選在宜蘭蘭陽;另一次屬於“漢光”演習第三階段的“威力增強版”,地點在屏東聯訓基地。“漢光19”演習于4月15日起進行,第一、二階段是高司指揮所模擬和電腦兵棋推演,三軍聯合指揮作戰機制演練在衡山指揮所進行,在“國軍模式模擬中心”進行的兵棋推演則依據資訊戰、聯合製空、聯合製海、聯合地面防衛分別進行。5月在宜蘭蘭陽地區進行第三階段三軍實戰聯合操演,臺軍主力之一的第六軍團已開赴預演地區。非典疫情在臺灣島內擴大後,臺當局和軍方為避免民眾不滿,將其延後。但部分演習仍于5月13日在宜蘭縣五結、蘇澳海邊進行。

  非典疫情解除後,臺軍重啟演習計劃,于9月舉行了實戰演習,陳水扁出席。此一演習實際是將“漢光19”演習第三階段實戰操演和原定的屏東“三軍聯合攻擊”演習合二為一。總計在這一天的實兵操演中,臺軍參演兵力達6100多人,二代兵力主要武器M60A3戰車、雷霆2000火炮、眼鏡蛇等攻擊直升機、“成功級”、“康定級”戰艦、F-16、幻影2000、IDF戰機以及各式導彈、新型雷達和電子戰設備等均登場。

  依據先前的資訊,“漢光19”演習不但將有美軍以“撤僑小組”名義參與,還可能有新加坡軍隊參與。但美軍雖派員參加,不過規模與名義均沒有比過去有所改變,而新加坡軍隊是否參與,則沒有在後來的任何報道中出現。同時,在實戰演習中,海軍魚雷連連失誤。在“反舟波射擊演練”中,一架自參觀臺上俯衝而下對海攻擊的陸軍AH-1W戰鬥直升機發生失速,險些摔落參觀臺,若真如此,則在參觀臺上的陳水扁、呂秀蓮等人將“陣亡”。最諷刺的是,為掩蓋軍演失誤,臺軍方甚至公然編造中國大陸和日本派艦隻在演習區域附近“刺探軍情”的彌天大謊。

五、民進黨當局與臺軍之間的“軍文關係”十分微妙。

  自2000年上臺至去年,陳水扁任內發佈命令晉陞的高級軍官數量不少,另據陳水扁本人的説法,到2003年9月,所有臺軍基地,不管多高多遠,已全都至少巡視過一次。陳水扁對臺軍的經營,用心可謂良苦。但陳水扁的“臺獨”理念,以及民進黨整體的躁動、輕率、不尊重制度的行事風格,卻與臺軍文化反差甚大。陳水扁當局與臺軍之間的張力相當嚴重。這種特徵在以下幾件事中露出端倪。一是臺軍對陳水扁的激進“臺獨”言行不予認同。2003年10月20日,臺灣“陸軍總司令”霍守業、“海軍總司令”苗永慶、“空軍總司令”李天羽、“聯勤司令”高華柱四人在“立法院”回答質詢時一致表示,陳水扁提出的“催生臺灣新憲法”係候選人政見,不是“國家政策”。臺軍方對李登輝在“正名運動”時聲稱“中華民國不存在”的説法私下罵聲連連,痛批李登輝把他們騙得好慘。二是發生所謂“扁豬靶機”和“授課批扁”事件。前者指的是“漢光19”演習中由漢翔公司承制的靶機出現卡通豬和“扁”字,引發外界認為有侮辱陳水扁之嫌。後者指2003年12月底中臺技術學院教授潘榕光在臺軍“聯勤司令部”講課時,據稱引用了一幅陳水扁的照片,批評陳“腦袋秀逗”,引起聽課的軍官齊聲鼓掌。這兩件事陳水扁本人都未作深究,但民進黨和“臺獨”輿論進行了攻擊。三是“黃再添”事件。民進黨元老康寧祥在任“國防部副部長”期間,與軍方的關係互動並不順利。在調任“國安會秘書長”後,因堅持要將從“國防部”帶來的“國安會秘書”黃再添破格升為“少將”,與軍方扛上。康寧祥曾想借助陳水扁,強行過關,但軍方以技術手段擋下晉陞案。為避免緊張關係持續擴大,最後康只得以“想忍為國”、“大局為重”作出退讓。

(作者:劉宏)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