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字號:
2003年臺灣經濟回顧(二)

  時間:2004-06-14 12:28    來源:     
 
 


  四、股市、房市雙雙回升

  對臺灣經濟具有重要指標意義的股市與房地産市場在2003年出現新的變化。臺灣股市自民進黨上臺後就一路下滑,2003年上半年,股價指數基本上在4500點上下浮動。第三季度開始,由於國際經濟形勢的復蘇,國際股市普遍回升,加上臺灣當局的多項利多政策刺激,臺灣股市出現持續上漲勢頭,從前半年前4200點上下已漲到10月後的6000點左右,讓投資人大為心喜,進一步加碼投資。臺灣股市的大漲,目前主要靠外資進入推動。外資匯入臺灣股市的金額由去年底的430億美元增至今年8月底的540億美元,增加了110多億美元,預計到年底將增加到580多億美元,增加150億美元,成為帶動臺灣股市的重要力量。外資持股佔臺灣股市總值的比例上升到25%,對臺灣股市的影響迅速增大。

  陷入低谷十餘年的臺灣房地産市場也在景氣回升、實施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提供鉅額低利房屋貸款(民進黨上臺後共推出總計1.2萬億元新台幣的優惠購屋專案貸款,其中2003年就增加了5800億元)與推動“不動産證券化”等政策刺激作用下,出現回轉。新樓盤不斷推出,價格開始上揚,租售市場趨於活躍。依臺灣“主計處”統計,2003年1-8月,核發的建築物營業執照達2萬件,較上年同期增長28.7%;總樓地板面積1754萬平方米,增長19.3%。其中2萬件建築執照中,為1.3萬件,較上年同期較長37.9%;經申請的住宅地板面積693萬平方米,佔總核發樓地板面積的四成,增長60.7%。依臺北信義房屋仲介公司統計資料,今年1-7月在2000萬元新台幣以上的現房店面交易件數,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76%;8月份的期房(預售屋)成交件數較上月增長17%,成交比重較上年同期增長9倍,前8個月的銷售業績也增長1.8倍。

  這一系列指標顯示,臺灣的房地産市場正在走出低谷,而且將帶動工程、傢具、家電、裝飾工程等相關行業,將促進整體經濟的進一步好轉。

  五、金融形勢平穩,財政形勢惡化

  經濟逐漸好轉,貨幣供應開低走高。年初,受美伊戰爭與SARS疫情影響,臺灣經濟受到衝擊,投資放緩,貨幣供給減少。SARS疫情過後,臺灣經濟開始復蘇,特別是第三季度開始,股市上漲,外資持續匯入,M1a、M1b、M2三大貨幣供應指數全面上揚,其中M2年增長率高達5.7%,創下兩年以來新高,而且突破臺灣中央銀行預設的目標區;M1a增長18.1%,創下1994年3月以來的新高;反應股市資金動態的M1B增長率達19%,創下2002年9月以來的新高。

  利率持續降低,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走強。2003年,臺灣金融機構的基本貸款利率持續走低,從2002年的7.1%持續降為年初第一季度的4%,第二季度為3.64%,第三季度降為3.53%。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呈現升值趨勢,從2002年底的34.75:1持續升值為9月底的33.78:1,升值2.8%。不過進入11月後,由於外資匯入有所減少,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有所貶值,再度回到34:1的水準。

  熱錢流入,國際收支順差與外匯儲備擴大。2003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熱錢大量流入,刺激股市投資熱,臺股指數出現大幅上揚近2000點,資金進一步回流,對外貿易順差持續增加,使得臺灣的國際收支順差也不斷增加。2003年第三季度國際收入順差達到129.4億美元,僅次於2002年第二季度的162億美元。一個重要原因是臺灣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紛紛到海外發行公司債券與海外存托憑證,到第三季度達到77億美元,也使本季度非居民證券投資凈流入達到137億美元,為歷年單一季度最大的流入量。前三季度,臺灣國際收支順差達247億美元,其中經常賬順差209億美元。受此影響,2003年,臺灣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到2003年11月底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達22028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高居全球第三位。其中2003年一年增加了411億美元,其中外資凈流入達235億美元,廠商提前出售遠期外匯170億美元,是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原因。

  臺灣當局加大了金融改革,金融機構積極處置不良資産,經過多年的努力,金融機構呆賬壞賬比率下降,經營情況有所改善。

  臺灣財政問題日益惡化。一方面,經濟不景氣,企業盈利不佳,影響稅收收入。特別是臺灣當局為刺激經濟,鼓勵産業發展,採取許多稅收優惠政策,導致稅收大量減少,估計2003年全年稅收短缺1000億元新台幣。另一方面,臺灣當局在選舉因素考慮下,大開社會福利支票,支出增加。在這種背景下,臺灣財政赤字進一步惡化,2001-2003年財政赤字和計達7000多億元新台幣,2004年度財政預算赤字為2574億元新台幣。政府債務餘額也大幅上升,目前債務餘額達3.4萬億元新台幣,加上地方財政赤字則超過4萬億元新台幣。

  六、2004年臺灣經濟進一步好轉

  2004年臺灣經濟將持續呈現恢復性增長,一般預計增長率在5%左右。其中,臺灣“經建會”的制訂的經濟增長目標為4.7%,但臺灣“行政院”將增長目標提高到5%。外資對2004年臺灣經濟預期雖有差別較大,但普遍預測高於2003年,而且大多預計經濟增長率超過5%。

  2004年,臺灣經濟的增長仍主要依靠外需的帶動。由於國際經濟持續擴張,需求增加,將進一步帶動臺灣的外貿出口。加上臺灣外銷訂單持續大幅長,也預示著臺灣外貿出口的較好發展前景。在內需方面,民間消費與投資隨著總體經濟的好轉將出現中速增長。臺“經建會”預計2004年民間投資增長6.3%,政府投資增長11.4%;民間消費增長2.7%,政府消費增長3.6%,顯示為刺激經濟增長當局推動的政府(包括公營企業)投資與消費增長率均遠高於民間投資與消費。

  市場看好股市的“選舉行情”,認為當局為了選舉需要,一定會不惜一切代價製造利多,支撐股市,從而看好明年股市上漲前景。島內外多家金融證券機構對2004年臺灣股市表示樂觀,群益證券公司預計在第二季度將突破6484點,並在第四季度達到最高點;大華證券公司預計第三季度將達到7400點,臺灣工業銀行證券投資顧問公司預計在第四季度達到7500點,荷蘭投資銀行也預計在委四季度上升到7150點。不過,股市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在臺灣政治環境與兩岸關係不佳的情況下,臺灣股市可能會出現較大波動。

  外商對臺投資有望出現明顯增長。2004年,臺灣總體經濟形勢好轉,投資趨於活躍。臺灣去年積極招商,達成的意向投資金額達1384億元新台幣,其中已確定的投資項目113件,投資金額682億元新台幣,已承諾的投資74項,金額702億元新台幣,不少投資將在2004年之後逐步落實。另外,臺灣大選結束,政局可能會出現一個相對穩定期。同時,臺商對大陸投資仍會增加,對其他地區投資也有望逐步回升。

  在總體經濟好轉與投資帶動下,通貨緊縮有望得到改善,消費物價指數可能出現正增長;就業人數也會逐步增加,失業率有望降到5%以下(臺灣“經建會”制訂的目標為4.5%),但失業問題還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失業問題仍將是一個較長時期的任何。
 
(作者:王建民)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