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字號:
2003年臺灣政局回顧(一)

  時間:2004-06-14 12:11    來源:     
 
 


  2003年臺灣政局主要是圍繞2004年“總統”選舉這一主軸展開的,泛藍、泛綠兩大陣營為爭奪執政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為煽動民粹,將選舉扭曲為“愛臺與賣臺”、“本土與非本土”的“統獨大對決”,陳水扁大肆炒作“一邊一國”、“公投”、“正名”、“制憲”等“急獨”議題,在島內掀起一波波“臺獨”濁浪,並成功地主導了選戰議題。為扭轉被動挨打局面,泛藍陣營策略性調整兩岸政策立場,在“公投立法”等議題上由保守轉為開放,並主導“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為島內“臺獨”勢力借“公投”搞分裂提供了法律機制,增添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不確定性與危險性。

一、藍綠陣營各自完成內部整合,2004年“總統”選舉呈一對一的激烈對決態勢

  基於島內藍、綠分明的特殊選民結構,為避免票源分散,以國民黨、親民黨為主的泛藍陣營,以及以民進黨、“臺聯黨”為主的泛綠陣營各自加速集結、完成內部整合,使2004年“總統”呈現一對一的激烈對決態勢。

  (一)泛藍內部整合成功,“連宋配”順利成局。為避免重蹈2000年“總統”選舉時“泛藍分裂、陳水扁得利”的覆轍,連戰、宋楚瑜等泛藍高層均深知,面對2004年“總統”選戰,“合則可勝,分則必敗”。因而早在2002年底臺北、雄高市長選後,連、宋兩人便達成“2004年共推一組候選人出馬”的共識,並於2003年初不斷營造合作氣氛與條件。2月14日,就在外界質疑“國親合”可能會因“誰配誰”問題難以擺平而破局之際,“連宋配”卻出乎外界預料地提前成局。主要原因有:一是重新奪回執政權的巨大政治利益是促使國親合作的最大動力;二是泛藍基層支援者強烈要求國親整合,給連宋以巨大壓力,誰都背負不起“再次分裂泛藍”的罪名;三是2002年底北高市長選舉後,親民黨及宋楚瑜個人在泛藍陣營的生存空間遭受嚴重擠壓。經過一段時間的“天人交戰”,為贏取“顧全大局”的美名,“爭取其個人及親民黨更大的生存空間,宋楚瑜最終決定接受“連宋配”。2月12日,宋楚瑜發表了“建構臺灣未來的願景”的“萬言書”,揭開了“國親合、連宋配”的序曲。14日,連宋共同召開記者會,發佈“共同書面聲明”及“國親兩黨政黨聯盟備忘錄”,標誌著“連宋配”正式成局。“連宋配”提前成局後,不僅提振了泛藍軍心與士氣,也為接下來的選戰部署贏取了寶貴時間,民調更顯示連宋支援度高達50%,領先陳水扁20多個百分點,在勝算增大的情況下,一些原本動搖的地方派系、樁腳以及工商界也紛紛回流。

  (二)以李登輝、“臺聯黨”為首的島內獨派勢力加速集結,全力支援陳水扁爭取連任。“連宋配”成軍後,給陳水扁謀求連任帶來強大的威脅,令“臺獨教主”李登輝産生了強烈的“外來政權即將復辟”的危機感與焦慮感。為保證攸關其歷史定位的“臺獨”路線能夠繼續延續下去,李登輝不僅宣稱“為延續本土政權,一定要全力支援陳水扁連任,不然本土政權就會斷根”,“獨派”組織更叫囂“明年‘大選’是獨立派與統一派的對決,臺灣能否實現‘獨立建國’的關鍵一役,一定要讓陳水扁贏得連任”。為發動島內“獨派”團體全力幫陳水扁輔選造勢,李登輝不僅于9月6日發動共10萬參加的“臺灣正名運動”大遊行,與民進黨聯手于10月25日在臺灣南部舉辦高達20萬人的“公投制憲”大遊行,更于10月31糾合島內120個“獨派”團體發起成立“全臺挺扁總會”,並決定於2004年2月28日舉辦“保衛本土政權”的百萬人大遊行。與此同時,為借李登輝鞏固“臺獨”基本票源,陳水扁則打出“友李”策略,不斷提出“公投制憲”等“急獨”議題與李登輝相呼應。

、藍綠陣營內部圍繞權力分配鬥爭激烈,但並未醞釀成大的風暴

  藍綠兩大陣營在進行選舉合作的同時,內部也圍繞著權力分配及接班卡位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但基於勝選考量,並未浮出臺面。

  (一)“國親政黨聯盟”內部圍繞權力卡位展開了激烈爭奪,但基本得到有效化解。雖然連、宋等泛藍高層具有高度的合作誠意,但兩黨基層幹部卻為維護各自政黨利益,在有關權力分配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一是為搶佔勝選後資源分配的有利位置,兩黨圍繞“政黨聯盟”的人事分配展開了激烈爭鬥,最後因位子擺不平而取消設置最高決策機關——“決策委員會”,將原定的工作組擴大為類似“行政院院會”的“政黨聯盟委員會”,以化解“僧多粥少”的窘境。二是基於歷史恩怨等諸多複雜因素,國民黨部分本土派人士一直存有“拒宋”情結,不僅對“連宋配”有所不滿,更對宋的強勢作風有所疑慮,尤其是民進黨不斷在南臺灣散佈“宋強連弱”的耳語,更使他們擔憂“連戰當選後將被宋楚瑜主導”,並公開釋出“副手只是備位,要謹守倫理,不應有聲音”的訊息。為化解他們的疑慮、營造兩黨團結合作的氣氛,宋楚瑜則以“處處尊連”的具體行動調整身段,努力學習扮演“副手”角色,並獲得國民黨上下的認同,有利於化解“反宋”情緒。國民黨本土派人馬指標性人物、“立法院長”王金平即指出,“宋作為副手錶現得恰如其分,身段調整得很柔軟”。此外,對於媒體大肆宣傳臺北市長馬英九、桃園縣長朱立倫、臺中市長胡志強等外省籍菁英的政績與能力也引來國民黨內部分本土派人馬的強烈反彈,宣稱“馬立強”外省色彩太濃,不利於爭取南部選民的支援,並不斷拉抬王金平在黨內的地位,但相互間的矛盾並未浮出臺面。

  (二)民進黨內圍繞陳水扁副手引發的權力接班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爭鬥,但未釀成大的風暴。“連宋配”成局後,為與這一老面孔的搭檔相區隔,陳水扁一直意圖從黨外尋找一個既可讓選民耳目一新、拓展中間選票,又可避免引發黨內接班權力鬥爭的副手人選,但由於具有分量的黨外人士意願低落,陳水扁最後不得不將目光轉回黨內。以“新潮流”為首的黨內主流意見認為副手應具“加分”作用,並力拱基層實力雄厚、爆發力強、目前黨內人氣直逼陳水扁的臺北縣長蘇貞昌出馬。但黨內也有一部分人士力挺呂秀蓮,認為維持現有的“陳呂配”雖不能起到加分作用,但也不會減分,是最“穩定”的組合。經過多方權衡,陳水扁最終決定“一動不如一靜”,並於10月7、8兩日,先後兩度在不同場釋出“希望明年3月20日再次支援陳水扁、呂秀蓮”的風向球,雖然引起黨內多數人士的強烈反彈,痛罵“陳呂配”是最糟糕的搭配,即使“含淚輔選”也贏不了,29位跨派系新生代“立委”甚至共同函請陳水扁慎選副手,但陳仍于12月11日正式宣佈呂秀蓮“副手”搭檔。其主要原因在於:一是雖然黨內外各項民調均顯示蘇貞昌是“最具加分作用”的副手人選,但蘇一旦成為“副手”,將搶佔2008年“陳水扁接班人”的有利位置,有可能提前引爆黨內各派系及重量級實力派人物之間的權力接班卡位戰。二是不管陳水扁連任與否,人氣不斷上漲、個性強勢的蘇若借“副手”角色進一步拉抬個人聲勢,將對陳個人在黨內的“霸主”地位産生強大威脅。三是權力欲旺盛的呂秀蓮為了爭取與陳水扁再次搭檔,年初以來動作頻頻,不斷釋放各種訊息逼陳表態,令陳不得不顧慮“陳呂不配”的政治後果。“陳呂配”雖然在民調上是最不具加分作用的老組合,但既不會破壞黨內權力生態的平衡,也不會對選情産生任何衝擊,是變數最小的組合。

三、陳水扁迅速向“激進臺獨”邁進,與李登輝、“臺聯黨”聯手在島內掀起一波波“臺獨”濁浪

  鋻於在2002年底臺北市長選舉中因中間選民大幅流失而慘敗的教訓,陳水扁一度將如何穩定兩岸關係、爭取中間選民定為尋求連任的主要目標。陳水扁不僅在2月中旬宣稱,未來15個月會盡一切努力維持臺海的和平穩定,臺灣不會有任何突兀的意外之舉,將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全力“拼經濟、大改革”,更在李登輝于3月15公開叫囂“改名臺灣國、制定新憲法”時保持低調,多次強調“中華民國”字眼。但是4月底島內SARS疫情迅速蔓延引起民眾強烈反彈後,為轉移矛盾焦點、製造新議題,陳水扁便一改年初向“新中間路線”邁進的假像,借5月20日臺擠入WHO受挫之機,刻意升高兩岸對抗、激化島內統獨矛盾。

  (一)惡意煽動島內民粹。陳水扁不僅將島內SARS疫情擴大的責任歸咎於大陸,宣稱要將SARS正名為“中國急性肺言”,更使用極其惡毒的語言肆意謾罵我“隱瞞疫情”、“漠視人權”;並借闖關WHO受挫、WTO秘書處要臺更改駐該機構名稱、官銜,呂秀蓮參觀美波音公司未果等一切機會與場合,塑造在國際上被大陸無情打壓的“悲情形象”,以煽動島內民眾的“反中仇共”情緒。與此同時,陳還將他個人的連任與否與臺灣的未來直接掛鉤,叫囂2004年“總統”是臺灣人民拼中國共産黨的“聖戰”,臺灣人民應以選票支援他當選,來表達對中共的抗議等等。

  (二)大肆炒作“急獨”議題。為激化島內統獨矛盾,陳水扁不斷拋出“一邊一國”、“公投”、“正名”、“制憲”等一系列“急獨”主張,並將之扭曲為島內的“主流民意”。陳不僅宣稱,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立場非常清楚,就是“一邊一國”,這一基本立場絕無退讓空間,大陸不要幻想臺灣會放棄根本堅持;還稱明年“3.20”要用“公投改寫歷史”,“‘總統’可以不當,‘公投’一定要搞”,更于9月28日借出席民進黨黨慶之機狂妄叫囂,“2006年將以‘公民投票’的方式與2300萬台灣人民共同催生臺灣新‘憲法’”,將“公投”拉高到“制憲”層次。以國親版本為主的“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後,陳水扁又宣稱“臺灣遭受中共的武力威脅是現在進行式”,為捍衛國家“主權”,明年3月20日一定舉辦“防禦性公投”。

  (三)舉行聲勢浩大的“臺獨”大遊行,以凝聚基本支援者的向心力。9月6日,由“臺聯黨”等島內百餘個“獨派”團體組成的“511正名運動聯盟”糾集了近10萬人參加“臺灣正名運動”大遊行,成為“臺獨”勢力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集會。召集人李登輝聲稱“‘中華民國’其實根本不存在,臺灣只是暫時將‘國家’的名字借給‘中華民國’”,陳水扁則稱,“若不因‘總統’身分,一定會參加臺灣‘正名’運動大遊行”。10月25日,民進黨、“臺聯黨”等“獨派”團體聯手在高雄市舉行“全民‘公投’、催生‘新憲’”大遊行,共號召20萬人左右參加,這是民進黨執政後首度進行的大規模群眾動員。陳水扁在會上宣稱,臺灣要成為一個正常、完整、偉大的“國家”,需要一部合身、合用的“新憲法”,2300萬人民要透過“公投”方式,2006年共同催生“新憲法”。正式提出了2004年完成“公投”,2006年完成“制憲”、2008年實現“獨立建國”的“臺獨時間表”。 

(作者:曾潤梅)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