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字號:
2003年臺灣對外關係大事記(二)

  時間:2004-06-15 10:10    來源:     
 
 


〔7月〕

  4日 美國在臺協會舉行在臺北凱悅飯店舉行慶祝美國獨立227週年紀念日酒會。這是臺美“斷交”24年來美國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慶祝國慶。

  12日 臺《自由時報》報道,美國海軍潛艇計劃少將執行官巴特勒(JohnButler)10日表示,由於臺灣無法在2006年前通過造艦經費,美國同意售臺八艘柴油潛艇將延後三年再開始招標。 
  同日,臺“經濟部長”林義夫結束赴法國、荷蘭及以色列三國的招商訪問返臺。

  15日 吳淑珍以隨故宮文物赴德國展覽名義,啟程前往歐洲進行所謂“文化之旅”。

  22日 臺“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率團訪美,就“公投”、經貿、軍售等議題,與美交換意見。

  24日 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施賴弗表示,辦不辦公投是臺灣自己的決定,但從公投在臺灣內部引發的種種辯論,“我們沒有看到臺灣非辦公投不可的理由”。 
  同日,臺“外交部”宣佈,8月1日臺將在斯洛伐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設立“駐斯洛伐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首任代表將由駐德副代表陳正治出任。斯洛伐克近期內會儘快在臺北成立代表處。

  25日 陳水扁接見美國企業研究院院長狄繆思及資深研究員李潔明時稱,“公民投票”是民進黨長期追求的目標,他保證不會進行“統獨公投”。並稱,2004年3月20日臺灣“大選”當日或之前進行相關“公投”不可避免。

  31日 陳水扁接見日本交流協會新任理事長高橋雅二。

〔8月〕

  1日 臺《自由時報》報道,奧地利外交部拒絕臺“國安會秘書長”康寧祥以及“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的入境申請。

  5日 尼加拉瓜等國在向聯合國聯合提案所附的解釋性備忘錄中稱,聯大第2758號決議,未解決臺灣的代表權問題,且不斷被據以排斥臺灣參與其他國際組織。聯合國繼續將臺灣排除于該組織之外,實已構成對臺灣人民的歧視。

  6日 臺前“衛生署長”李明亮以慈濟大學教授和公共衛生專家的身份,到聯合國記者協會就臺灣抗SARS經驗發表演説。

  7日 呂秀蓮啟程赴中南美洲訪問,在檀香山、洛杉磯、西雅圖等三個美國城市各過境兩天。 
  同日,臺“考試院長”姚嘉文啟程赴英訪問。

  10日 由臺“經濟部長”林義夫率領的“92年赴美招商團”啟程赴美。

  17日 韓國在野黨“自由民主聯合”總裁金鍾泌等抵臺訪問。

  18日 國民黨副主席兼陳水扁經濟顧問召集人蕭萬長以“亞東關係協會”科技委員會主委身份率團赴日訪問。

  21日 第四屆“臺灣與中美洲國家及多明尼加元首高峰會”在臺北舉行。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巴拿馬等五國總統、貝裏斯總理及宏都拉斯副總統等人赴臺與會。 
  同日,陳水扁與巴拿馬總統莫絲科索簽署臺巴自由貿易協定。

  22日 臺“財政部長”林全帶領證券、期貨及産業界赴美招商,總計參與人數約46人。

  30日 臺《自由時報》報道,第十一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非正式領袖會議10月20、21日在泰國曼谷召開,臺已決定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擔任“特使”,出席今年的領袖高峰會。

  31日 日本“推進日臺關係日本地方議員聯盟”成立,首任會長為東京都議會議員名取憲彥。

〔9月〕

  1日 臺灣新版護照正式發行。

  2日 “臺日安保論壇2003年東京會議”舉行,臺“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國安會副秘書長”柯承亨、民進黨“立委”蕭美琴等人與會。日方出席會議者包括:世界和平研究所理事長大河原良雄、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前外務省政務次官、參議員武見敬三等約20人。

  5日 臺“行政院政務委員”蔡清彥率“92年度行政院延攬海外科技人才訪問團”赴舊金山、洛杉磯、波士頓、華盛頓、東京以及大阪等地,協助廠商延攬海外高科技人才回臺工作。 
  同日,民進黨秘書長、臺俄協會理事長張俊雄率“俄羅斯經貿參訪團”赴俄羅斯參訪。

  6日 “在日臺灣同鄉會”、“促進日臺共榮共存地方議員聯合會”、“日臺地方議聯”及“日本李友會”等團體在臺參加“臺灣正名大遊行”,並用日語高喊“臺灣萬歲”。

  9日 陳水扁接見今年亞太經合會議主辦國泰國特使巴卓,宣佈由“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出席十月曼谷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

  11日 俄羅斯全祿航空公司總裁波雷撒柯夫宣佈,全祿航空將於明年二月定期直飛莫斯科到臺北航線,每兩週一班。

  13日 臺《中央日報》稱,臺灣已于日前正式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稱,申請成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貿易委員會觀察員。

  17日 第五十八屆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決定,拒絕將甘比亞等極少數國家提出的所謂“臺灣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提案列入本屆聯大議程。在當天舉行的會議上,80多個國家的代表發言反對將該提案列入本屆聯大議程。臺灣當局“參與聯合國”的圖謀第十一次被挫敗。 
  同日,美國參議院成立“臺灣連線”,共有11人參加,其中共和黨6位,民主黨5位。

  19日 臺灣籌辦的第一屆民主太平洋大會在臺北召開,環太平洋地區的23個國家,67位代表與會。

  26日 臺《聯合報》稱,陸軍“總司令”霍守業率團訪問華盛頓,拜會五角大樓國際安全事務局、聯合參謀本部、陸軍總部及其他部會官員,並前往夏威夷美軍太平洋總部訪問。

  27日 美國國防部通知國會,將向臺出售7.75億美元的多功能資訊傳發系統。

〔10月〕

  10日 國民黨主席連戰啟程赴英國、捷克及美國訪問。 
  同日,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愛瑞立首度公開提出“美國願為任何促進兩岸對話、降低緊張、增進相互了解的步驟背書(endorse),並表示歡迎”。

  1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賴比瑞亞簽署建交公報,恢復外交關係。臺“外交部”宣佈,自即日起中止與賴比瑞亞的“外交”關係,並停止一切援助計劃。

  13日 美國在臺協會(AIT)理事主席夏馨抵達臺灣。

  14日 新任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亞太安全首席主任艾倫赴臺訪問。 
  同日,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賴斯針對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強調,美國對臺海問題的立場是,任何人都不能片面改變現狀,兩岸爭端必須和平解決。美國的臺海政策非常清楚,那就是“一個中國”政策。賴斯並警告説,美國反對會造成這個地區不安的舉動或挑釁的言辭。

  15日 日本早稻田大學正式開設“臺灣研究所”,此為日本國內第一個以臺灣為獨立研究主題的研究所。

  18日 美國務院副發言人愛瑞立針對2004年3月臺灣“大選”表示,美國不偏好某一候選人或某一政黨。臺灣及其領導人可以期待美國繼續追求穩定而具建設性的東亞及臺海政策。我們繼續堅守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我們堅持兩岸的歧見和平化解。我們支援雙方進行建設性對話,在彼此都接受的基礎上獲致此一重要區域的永久和平。 
  同日,由李遠哲率領的臺APEC代表團抵達曼谷。

  22日 荷蘭經濟部次長級總司長布勞斯馬等抵臺訪問。

  24日 謝長廷代表民進黨出席在塞內加爾舉行的國際自由政黨聯盟第五十二屆大會。

  30日 美國眾議院通過第三○二號決議案,歡迎陳水扁過境美國,並祝賀其獲得“國際人權聯盟”頒贈人權獎章。

  31日 陳水扁啟程赴巴拿馬訪問,返往分別過境紐約和阿拉斯加。過境紐約期間,在美國的默許下,陳水扁在接受“國際人權聯盟”頒獎儀式上發表演説,公開鼓吹“公投制憲”;利用弔唁宋美齡的機會,公開接受媒體採訪;並設法與美政要、國會議員等見面。

〔11月〕

  3日,陳水扁利用參加巴拿馬建國百年慶的機會,與美國國務卿鮑爾“碰面握手”。

  6日 斯洛伐克在臺設立“斯洛伐克經濟與文化辦事處”。

  7日 臺“外交部”宣佈臺與吉里巴斯共和國“建交”。

  12日 臺“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赴華盛頓,面見美亞太事務官員,解釋陳水扁有關“新憲”、“公投”的談話。

  14日 臺“外交部”及“臺俄協會”聯合捐贈一萬美元給俄羅斯政府,協助賑濟阿爾泰共和國地震災情。

  17日 美國前國防部長、現任美臺商會主席柯恩等三人應邀到臺參加“亞太民主安全高峰論壇”學術研討會。 
  同日,臺空軍“總司令”李天羽證實,美國售臺的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已經分批交運臺灣。

  19日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愛瑞立表示,“以武力解決臺海歧見是無法接受的;我們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形勢─改變臺海現狀─的企圖。而且我們相信,兩岸對話對臺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至為重要”。

  20日 美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蘭德爾?施賴弗在對臺灣駐美記者的特別簡報中表示,任何對臺灣使用武力的威脅,都為美國所“嚴重關切”。布希政府的政策就是不支援臺灣獨立。美國了解臺灣當局在推動“公投”與“制憲”的利益,但美國的立場很清楚:美國不支援“臺獨”,因此,如有任何“公投”或“制憲”動作觸及讓臺灣傾向“臺獨”,美國將不會支援。

  24 日 菲律賓外長歐普爾發表書面聲明表示,菲遵守一個中國政策,拒絕發給呂秀蓮和簡又新簽證。歐普爾表示,菲律賓與臺灣的接觸“只限于經濟、貿易、觀光和文化層面,不應包括政治和安全事務。”

  26日 美國白宮資深官員接受香港鳳凰衛視專訪,明確表示美國在一個中國政策框架內,和臺灣發展關係;美國需要製造一個框架,使大陸不會擔心臺灣向獨立方向發展,臺灣也不會擔心大陸會動用武力試圖征服臺灣。

  28日 第11屆臺菲部長級經濟會議在馬尼拉舉行。

〔12月〕

  1日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鮑徹首度明確表示,美國“反對”臺灣舉行任何會改變臺灣現狀或朝向獨立的“公民投票”。並稱,美國一直認為、並一再重申兩岸對話對臺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必要性。 
  同日,臺“國安會副秘書長”江春男赴美活動。

  3日 臺《中央日報》稱,最新一期《國防新聞》週刊的文章指出,陳水扁在過境紐約時,曾向美方承諾,如果競選連任,購買愛國者三型反飛彈系統將是首先要務。

  4日 美國白宮發言人麥克雷蘭在例行新聞説明會上重申,美國在兩岸問題上的政策,就是反對任何片面改變臺灣現狀的企圖。美國也持續敦促兩岸,不要有升高緊張,或使對話更難達成的言行。

  6日 臺“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原定赴美行程被延期。

  7日 日本挺扁後援會成立。

  9日 美國總統布希與溫家寶總理舉行會談。布希在會談後接受記者的提問時,“我們反對片面改變現狀”;“臺灣領導人的言行表明,他可能想單方面做出改變現狀的決定,這是我們所反對的”。 
  同日,歐盟負責東亞事務官員布蘭克證實,歐盟執委會在12月4日無異議通過一項針對臺灣舉行“公投”的決議,表明歐洲不願臺灣因為“公投”而導致兩岸衝突,或因而升高臺海緊張局勢。 
  同日,臺“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柯承亨抵美進行遊説活動。

  12日 日本交流協會在臺北舉行天皇生日祝賀酒會。這也是臺日自1972年“斷交”以來,首度在臺舉行天皇生日酒會,臺“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外交部長”簡又新等人前往參加。

  16日 臺“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赴美與美國國防部亞太副助理部長勞理斯等進行的“國防檢討會談”。

  17日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鮑徹稱,美國的整體政策很清楚,美國反對任何改變臺灣海峽現狀的企圖,也表明使用武力解決兩岸歧見令人無法接受;此外,美國也敦促兩岸避免升高緊張或使對話更難達成的言行。

  18日 臺“外交部”召集各國駐臺機構人員舉行“公投”政策説明會,説明臺舉辦“公投”無涉“統獨”,“反導彈公投”是為維持現狀,以化解各方對臺明年“320”舉辦“公投”的疑慮。

  24日 臺《聯合報》稱,替陳水扁宣傳“反導彈公投”的宣達團訂明年元月10日赴美,由“外交部次長”高英茂領隊。

  25日 在臺當局的安排下,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抵臺,並與陳水扁會面。據日本NHK電臺報導,森喜朗與陳會面時,就臺舉行“公民投票”表示,“希望臺灣不要讓美國,再陷困難處境,也希望臺灣方面能了解美國反對臺灣舉辦‘防衛性公投’的立場,慎重面對此事”。對於森喜朗訪台並面見陳水扁一事,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強調,森喜朗此行是基於個人立場和考量,與日本官方毫不相干。日本外相川口順子也指出,日本遵循日中共同聲明,以務實的非官方層級處理日臺雙邊關係。日本對臺的政策立場,始終維持一貫的既定原則和方針。

  29日 美國務院官員表示,美國已多次清楚表達立場,“我們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言辭或動作,例如‘公投’。”美國鼓勵臺海兩岸對話,而“公投”對恢復對話沒有助益。美國仍然重視陳水扁就職演説中的“四不一沒有”,美國嚴肅看待陳此一承諾;有關“公投”,“美國把這個議題看得很重”。 
  同日,日本外務省發佈消息,訓令駐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所長內田勝久正式向臺“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表達日本政府希望臺灣慎重處理“公投制憲”的立場。 
  同日,臺駐美代表處代表程建人表示,“公投”議題確實引起臺美間的困難,臺美關係處於“史無前例”的狀況。並稱美國總統布希“反對臺灣片面改變現狀的行動或言詞”的談話,“用詞之強,前所少見”。

  30日 臺駐歐盟代表李大維稱,臺下月將組團分別前往美、歐、日遊説臺灣辦“公投”的立場和內容。 
  歐盟亞洲事務官員表示,“公投”是民意表現,但歐盟不支援違反一中政策的“公投”,已適當向臺灣政府表達過關切,歐盟希望兩岸問題能和平解決,並會持續密切注意臺灣“公投”的發展。

  31日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艾瑞立在國務院今年最後一場例行簡報中稱,美國仍然承認陳水扁在就職演説中提出的“四不一沒有”承諾,並且認為它們依然存在而且有效。美國已經表明反對任何影響臺海現狀的措施,包括臺灣準備舉行的“公民投票”;美國敦促臺灣要注意美國的關切。 

(作者:修春萍)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