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字號:
2003年臺灣政局大事記(一)

  時間:2004-06-14 12:34    來源:     
 
 

〔1月〕

  6日 新黨主席郁慕明表示,將發起成立“總統換手行動大聯盟”,推動泛藍在3月底前整合出一組人馬角逐“總統”,否則不排除發動萬人靜坐或大遊行。

  11日 民進黨召開為期兩天的“執政興革座談會”,陳水扁指出民進黨政府未來15個月的五大優先施政重點為:整頓治安掃除黑金、教育改革、促進就業、振興觀光、投資招商。

  12日 李登輝在新書《臺灣二十一世紀國家總目標》發表上宣稱,臺灣的“國家認同”出現危機,導致“國不成國”,為強化國家認觀念,臺灣必須重新確立“憲法”,讓2300萬人制定出適合臺灣的“民主憲政”。

  20日 國民黨主席連戰接見美國智庫人士指出,2004年“總統大選”國親合作是必走的路,兩黨一定會推出一組人馬共同參選。

  21日 陳水扁進行了新一波高層人事調整,其中最為關鍵是以謀略見長的“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轉任“總統府秘書長”,以利其統合“府、院、黨”三方資源,為陳水扁的2004年連任之路總掌選戰兵符。 
  同日,民進黨舉行了第二波“菁英入黨”活動,共有包括高階警官、政務官、族群大老等51位人士加入民進黨。

  22日 親民黨副主席張昭雄指出,國親合作是民眾所趨,他保證必會促成國親兩黨在2004年合作,不讓支援得失望。 
  同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決議,將黨營事業“中央投資公司”交付瑞士信貸銀行信託,“黨營事業投資管理委員會”正式撤銷。

  24日 連戰明確表示已經排除“國國配”,他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已有共識,兩黨一定共推一組人馬。宋楚瑜則稱,“國親合”是回應民意的做法,在2004年“總統大選”,國親一定會推出一組人馬。“立法院長”王金平則強調希望“連宋配”能夠早日敲定。

  27日 面對“國正親副”、“連正宋副”的傳言,多位親民黨“立委”舉行“六大族群共同支援宋楚瑜參選總統”記者會,公開力挺宋代表泛藍在2004年出征,向國民黨內“逼宋就範”表達不滿。

  28日 宋楚瑜表示,國親合作不是為親民黨或他個人爭取什麼職位、換取什麼利益,“也不是為了延續親民黨的香火或他的政治生命,而是延續臺灣的希望,給民眾一個未來的願景。

  29日 為“還宋楚瑜一個公道”,國民黨專門針對“興票案”召開記者會,公開向宋楚瑜道歉,希望讓兩黨因“興票案”的選舉恩怨就此了結。 
  同日,糾纏了14年的“榮星花園投資開發弊案”終於三審定讞,被告民進黨四連任“立委”、陳水扁師弟周伯倫被判刑6年。

〔2月〕

  10日 臺北地方法院將涉嫌震動島內“新瑞都開發弊案”的“中華開發公司”董事長、李登輝親信、曾任國民黨黨産管理委員會主委的劉泰英收押。

  11日 陳水扁在民進黨中常會中宣示,民進黨所屬黨職、公職人員必須全面退出媒體經營,以兌現三年的“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競選承諾。

  12日 宋楚瑜發表“建構臺灣未來的願景”的“萬言書”,宣示“連宋配、國親合”是親民黨既定且要推動的方向,親民黨不能再以他參選“總統”作為唯一存在的理由,在“可行、可勝、可為民眾解決問題”的三個前提下,由連戰決定連宋到底誰選“總統”。連戰則呼應宋的談話表示,國民黨願意全力推動政黨合作,為人民找回失去的幸福。

  14日 連戰、宋楚瑜舉行會面,簽署了“共同書面聲明”和“國親兩黨政黨聯盟備忘錄”。共同聲明共有3點內容:一、國親兩黨為回應主流民意期待,決定推動黨對黨合作,共組“國親政黨聯盟”;二、兩黨將循黨內程式及民主機制辦理提名事宜,對於2004年選舉有關正副搭配問題,“宋主席表示尊重連主席之意見”,等於宣告“國親合、連宋配”確定成局;三、兩黨將合組“聯合執政團隊”。“國親政黨聯盟備忘錄”則勾劃出未來兩黨合作的運作方式,共組“國親政黨聯盟決策委員會”,由連宋擔任共同主席,下設若干工作小組,宋兼任召集人,兩黨將2004年“立委”選舉中進行合作等。 
  同日,高雄黑派掌門人、“內政部長”余政憲之母余陳月英因涉嫌“新瑞都開發弊案”被判刑3年。

  15日 陳水扁以錄影方式發表“阿扁傳真”的每週談話,自本週起每週六上午提供媒體播出。國親兩黨以及輿論痛罵陳此舉是濫用行政資源為“拚選舉”做宣傳,並通過修正“廣電三法”進行封殺。

  16日 李登輝宣稱,臺灣目前缺乏強而有力的領導、明確的“國家”目標及內部人民的團結和認同,也就是臺灣主體性的問題,如不正視將造成臺灣的沉淪;而2004年“總統”選舉正是關鍵,只有全力支援陳水扁連任才能鞏固“本土政權”。

  18日 陳水扁在會見美國訪問團時稱,“未來十五個月,會盡一切努力維持臺海的和平穩定,臺灣不會有任何突兀的意外之舉”,將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全力“拚經濟、大改革”。 
  同日,陳水扁批准在臺灣“護照”封面上直接加注“TAIWAN”英文字樣。

  23日 臺“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提出“語言平等法草案”,將臺語、華語、客家語以及11種原住民語言等14種語言都列為所謂“國家語言”,意圖弱化普通話的“國語”地位。

  24日 宋楚瑜發表演説將國親合作原則歸納成“八不二會”,也即,所謂“八不”包括:不是零和遊戲、不是權謀分贓、不是老人政治、不是密室交易、不會黑金復辟、不會思想貧血、不會出賣臺灣,且親民黨也不會泡沫化。“二會”包括,第一國親會組成“加一大於二”的競選和執政團隊,第二是國親會整合兩黨和各界人士意見,提出具體可行的政見牛肉,啟動良性迴圈以落實建構臺灣的願景。

  25日 陳水扁在民進黨中常會中聲稱“國會”改革是“全民運動”,民進黨“立院”黨團應儘速推動成立“修憲委員會”,黨中央則應立即尋求在野黨連署、結合民間團體支援、推動百萬人民連署等方式,加速推行“國會席次減至150席”等改革工程的落實。

  28日 臺“行政院研考會”借“二二八事件”56週年之際舉辦“美麗島事件”檔案展,並趁機抨擊時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在當時所扮演了“打壓新聞、言論自由與本土文化”的“特殊角色”,應向民眾道歉。 
  同日,民進黨中央發表“大聲執政實在話─政策辯護”説帖,以具體數據回應在野黨各項質疑、並澄清外界對政策的誤解。 
  同日,國民黨內本土色彩濃厚“立法院”次級團體的“E世代問政聯盟”拜訪宋楚瑜,營造兩黨合作氣氛。

〔3月〕

  1日 臺“中央社”將法國媒體指“‘拉法葉艦採購案’鉅額佣金交給當時臺當局的‘執政黨秘書處’”誤譯為“執政黨秘書長”,泛綠陣營則借此大肆攻擊宋楚瑜。

  3日 呂秀蓮宣稱,她一定會本于“為國舉才”的原則向陳水扁推薦副手人選,但是對於“有一小撮人”只想著不要讓某某人卡位,把“國家前途當作個人權位”,她感到相當遺憾。

  4日 宋楚瑜首度針對“拉法葉艦採購案”強調,他“從未介入、亦從未被授權參與,李登輝是最有責任、最有必要説明本案”。

  5日 陳水扁在走訪基層時聲稱,“興票案已申請再議成功,全案尚未結案”,並宣稱“證據到哪就辦到哪”。

  6日 民進黨“立委”葉宜津、邱創進等人將李登輝列為“拉法葉艦採購案”五大嫌犯之一,引來臺聯黨的強烈反彈,要求民進黨道歉,否則不排除在明年選舉時拒絕支援陳水扁。民進黨“立法院”黨團7日召開記者會向臺聯黨道歉,稱葉、邱舉動不代表民進黨。

  11日 國民黨主席連戰稱,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就是落實“九二共識”,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原則下推動兩岸的良性互動。

  15日 李登輝借出席“激進臺獨”組織“世界臺灣人大會”之機,公開叫囂“改名臺灣國、制定新憲法”,並鼓動臺聯黨在“立法院”搞“公投立法”。此舉不僅引起輿論大嘩,還遭到在野黨的痛批,陳水扁也低調回應,被迫多次強調“中華民國”和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的主張。 
  同日,陳水扁提出未來一年的三個競爭主軸分別為:“拼經濟、拼改革”VS“拼選舉、拼口水”;“掃除黑金”VS“黑金復辟”,第三是“主權臺灣”VS“一個中國”。

  17日 劉泰英供出李登輝至少有三個“秘密賬戶”,約有10億元左右新台幣不明資金流入李“秘密賬戶”,並供稱李曾托其購買2.9億元的公債。 
  同日,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率“核四公投促進會”到“行政院”前靜坐,要求臺當局在明年大選前舉行“核四公投”。

  18日 陳水扁在民進黨發表談話稱,未來會全力落實“深化臺灣民主”、“推動改革”與“維護臺灣主權”這三個堅持,並稱國親“二次政黨輪替”是“舊有黑金勢力的復辟”。

  20日 在臺聯黨的主導下,擱置近1年,並獲“立委”過半數連署支援的蔡同榮版的“公投法草案”在“立法院程式委員會”過關,排入“內政委員會”的優先議程。27日,在國親兩黨“立委”的強烈反對下,該案再次被擱置,無功而返。

  25日 無黨籍的嘉義市長陳麗貞宣佈加入民進黨。

  28日 陳水扁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長野縣知誣衊我“隱瞞疫情,影響全世界,臺灣也受到非常大的影響”。31日,他在會見美籍學者章家敦時污稱,“中共不尊重人權、漠視人民健康”。

  29日 被外界稱為民進黨黨校的“凱達格蘭學校”正式開學。

  30日 國民黨召開“十六全二次會議”,提名連戰為“總統”候選人,並授權其推薦非黨籍人士擔任副手搭檔;將現有的5名副主席增加為6位,提名“立法院副院長”江丙坤、臺北市長馬英九為新任副主席。連戰併發表題為“活力臺灣、希望未來”的參選宣言,明確宣示當選後即刻訪問大陸,展開“和平之旅”;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立即全力推動兩岸直航等。 
  同日,親民黨召開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推舉黨主席楚瑜參選參選2004年“總統”大選,並授權宋與國民黨結盟共同參與2004年“總統、副總統”選舉。宋楚瑜在會上發表了題為“搶救臺灣、當仁不讓,總統選舉、大局為重”的參選宣言。

(作者:曾潤梅)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