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2002年臺灣研究報告-年終專稿

2002年臺灣研究報告


 

  2002年,臺灣當局一面高呼首拚經濟,一面持續頑固推動"臺獨"路線,"泛藍"、"泛綠"陣營激烈爭奪,經濟未見長,秘帳、黑金、賄選,加上聲勢浩大的民眾反"臺獨"示威遊行,島內社會動蕩不安……
2002年臺灣軍事回顧
 
 
  來源:      日期:2003-01-20 16:34

 

  


    2002年是臺灣軍事體制實施轉型、軍文關係磨合調整的一年。在防衛構想方面,在美國支援下,臺軍繼續鼓吹攻勢戰略,構建嚇阻力量。為實現其防衛設想,臺軍還大力渲染大陸軍事“威脅”,刻意誇大大陸“攻臺”能力,增加了臺海局勢的不安。
    一、民進黨當局對臺軍疑懼未消。


    鼓吹“臺獨”的民進黨上臺後,與臺軍互動成為敏感話題。兩年多以來,雖然通過人事調整、灌輸“臺獨”思想,陳水扁當局對臺軍的掌握度逐步增加,但民進黨長期積累的對臺軍不信任和敵意並未完全消解,2002年內發生的幾件事顯示,“軍文矛盾”依然嚴重。其一是在林毅夫回臺事件上産生衝突。陳水扁當局迫於輿論和人道主義壓力,曾一度考慮批准林的回臺申請,但臺軍方態度強硬,堅決反對,軍、文在這個問題上各吹各的調。尤其是2002年11月18日,臺軍方竟在事過幾十年後,強行發佈對林的所謂通緝令,有意搶先一步堵死未來民進黨當局在這一事件上的選擇。其二是在軍中弊案問題上。過去民進黨一直利用弊案攻擊軍方,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下令組成由“檢察總長”盧仁發任召集人的特檢小組,查辦拉斐葉特軍購案,妄圖利用弊案黨同伐異。與此同時,“監察院”內的康寧祥等民進黨勢力也利用弊案彈劾許多前任與現任軍方高層,彼此矛盾十分激烈。2002年“國防體制”改革時,內定文職“副部長”康寧祥因為擔心引起軍方反彈而一度不敢接任。其他事件還包括核武事件、“國安局秘賬”事件等。3月底,針對媒體報道美核武報告將臺海列為美動用核武對象一事,臺“國防部”明確表達反對立場,湯曜明強調臺海地區“非核化”的目標明確,不希望動用核子武器。這一立場遭到“國安系統”質疑,批評軍方流於“制式思考”,忘了“團隊分工與整體戰略佈局”。在劉冠軍案和“國安局秘密賬戶”事件曝光後,臺當局十分不滿,要求軍情系統嚴查泄密者,但一直沒有進展。


    二、臺軍事體制出現大幅調整。


    2002年3月1日,臺正式實施“國防二法”。至此,推動多年的軍事體制改革進入落實階段。新體制的特點主要有:


    (一)確立“軍政軍令一元化”。此次調整改變了過去“參謀本部主管軍事事務”,“參謀總長在軍令系統為總統僚長”的規定,明定“國防部掌管國防事務,下設參謀本部,是三軍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參謀總長”成為“國防部長”的軍令幕僚。過去屬“參謀本部”的各兵種“司令部”已隨之改為“國防部某某總司令部”等。臺軍隊高層架構依次為:“總統-國防部長-參謀總長與2位副部長-2位常務次長”。軍令指揮體系是:“總統”責成“國防部長”,並再由“部長”授權“參謀總長”行使指揮、作戰權。


    (二)仍存在許多矛盾。首先,臺當局和美國吹噓的“文人領軍”遠未實現。雖然民進黨當局和美國都有意借軍隊體制改革之機加強對軍方的控制,而且相關法規也要求“國防部”文人編制必須達到1/3,以確立所謂“軍隊國家化”,但一則由於民進黨本身軍事人才少,二則軍方固有傳統文化慣性極大,在2002年改革中,陳水扁仍不得不作出妥協。在“常務次長”以上的重要職位中,只有民進黨元老康寧祥算是“文人”,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主任包道格對此諷刺説,“大概第一線的文人,很多都是剛退伍的軍官”。


    其次,新體制置“總統”于有權無責不受監督的超級地位。以目前的安排,“行政院長”和“立法院”都難以有效管理、監督軍方,當前“國防體制”與二戰前的日本極為相似。“總統”在“總統-國防部長-參謀總長-軍隊”的軍令指揮系統中,排除了“行政院長”,而“立法院”對“總統”和負責軍令的“參謀總長”基本上沒有任何監督權,僅能通過“國防預算”和“國防部長”到“立法院”備詢間接涉及。雖然時空背景已不太可能出現二戰期間日本軍方通過直接上奏權,拋開行政部門發動戰爭的情況,但至少在理論上存在這種可能。


    三、大力渲染大陸對臺“威脅”。


    2002年7月21日,臺公佈兩年一度的“國防報告書”。全書分為序言、導言、序論、正文、附件,正文部分共有7大篇、32章。報告書詳細介紹了“國際安全與軍事情形勢”、“國防政策”、“國防資源”、臺軍部隊、重要施政等方面的情況。這個第6版的報告書有以下幾個內容值得關注:


    (一)進一步明確、細化“有效嚇阻、防衛固守”軍事戰略。


    報告書提出,“有效嚇阻”就是迫使對方面臨“勝算不確定”、“傷亡很慘重”的抉擇時不輕易“犯臺”,其方式是建立早期戰爭預警系統、建立高效率聯合作戰機制與戰力、提升資訊、電子戰攻防能量、保持海空優勢,整建地面決勝兵力、強化緊急應變,快速反應、立即作戰能力。“防衛固守”就是“資電作戰,防護禦敵、軟硬兼施、關節打擊”;“戰略持久(反導彈攻擊):主動、被動防禦、C4ISR;“制空作戰:嚴密監偵、聯合防空、適時決戰”;“制海作戰:反制封鎖、機動截擊、空岸配合”;“地面作戰:遏制超限、快反機動、分區擊滅、連續反擊”。在作戰方式上,提出在戰爭伊始,臺即以海空優勢,選擇有利海、空域,逐次阻殲來犯敵軍。作戰全程配合資訊、電子、特種作戰,襲擾、破壞敵軍戰役組織與打亂其作戰計劃,並持續攻擊敵之“指管通資情監偵”關鍵節點,局限、消耗敵軍統合戰力。


    (二)宣染大陸“軍事威脅”。報告書利用大量篇幅鼓吹大陸積極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和“超限戰”,包括太空戰、電子戰、資訊戰、點穴戰等。在太空作戰上,稱大陸已成功研發戰略微型衛星,預計2005年裝配部隊,適用於高科技的太空實戰,不但有能力完全阻斷全球定位系統訊號,還能摧毀空中目標。在資訊電子作戰上,稱大陸積極研製新型電子裝備,以期形成局部優勢及于戰時奪取制電磁權,2010年時將具備癱瘓敵人“指、管、通、情”資料鍵技術,及散播高難度網路病毒能力;同時也將擁有電磁脈衝武器系統及邏輯炸彈;成立資訊作戰模擬中心及組建資訊作戰部隊等。在點穴作戰上,稱2010年左右導彈精確打擊能力將精確到幾十米,對臺政、軍指揮設施構成嚴重威脅。在“超限戰”上,稱雖非大陸標準教范,但對臺已構成威脅,大陸可能通過包括資訊戰、金融戰、恐怖主義、生化武器等手段向臺發起“超限戰”。


    在傳統戰方面,報告書稱大陸的海、空傳統戰力可能在2010年不但擁有量的優勢,而且在質上也可能超過臺灣。


    (三)調整聯合作戰構想,將過去“制空、制海、反登陸”調整為“制空、制海、地面防衛”。報告書主編、空軍“副總司令”傅慰孤稱,所謂“地面防衛”,領域包括反登陸、空降、突襲,這一調整是受到科技和武器系統的發展、戰略思想,以及整體戰略形勢的改變,特別是在去年美國遭遇“9.11”恐怖攻擊事件影響而形成的。臺陸軍的防衛構想,已不再局限于灘岸的反登陸作戰上,而要加入防止突襲、空降的“國土防衛”構想。這實際上擴大了陸軍的防衛領域。


    (四)建立所謂“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臺軍方將這一點納入報告書,徒具宣傳意義。就兩岸而言,大陸的軍事力量是為了保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而臺灣當局則將軍事力量視作尋求“臺獨”、對抗統一的工具。從本質上講,軍事是手段,不是造成兩岸對立的原因。陳水扁上臺後一再鼓吹建立所謂“軍事互信機制”,根本就是倒因為果,在不承認“一個中國”、推行“臺獨”的情況下,談論軍事互信機制是緣木求魚。


    所謂“互信機制”,報告書稱,就是兩岸軍事部門要“不拘形式”,“不預設立場”,擱置“政治”議題爭議,拋開“中央”、“地方”政府爭議,在相互尊重前提下展開接觸。並提出分近、中、遠三階段推動。近程是從一般性資訊公開,逐步增加軍備透明度,事先通報軍事行動和軍事演習,透過海基會與海協會建立溝通管道。中程是不針對對方採取軍事行動,建立兩岸領導人熱線機制;中低階層軍事人員交流互訪;相互觀摩軍事演習,劃定兩岸非軍事區等。遠端是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


    四、對外軍事採購進展緩慢。


    對外軍事採購始終是2002年臺灣軍事的一個主要話題,其焦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朝野圍繞“基德艦”預算展開激辯。2001年4月,布希政府宣佈批准對臺售4艘“基德級”驅逐艦,但這一軍購案在島內出現嚴重分歧,受到在野黨的強力杯葛。與2001年相比,在當時負責此事的李傑接任“參謀總長”、苗永慶擔任“海軍總司令”以後,雖然內部還有不同意見,但臺軍方已改變態度,從猶豫、觀望轉向積極。4月23日,“國防部常務次長”李海東、“海軍副總司令”高揚聯袂向“立法院”報告準備編列“基德艦”預算。而國民黨、親民黨卻認為,“基德艦”不但“大而不當”,價格不合理,且購艦將改變臺軍現有防禦戰略,增加不安。尤其在年度“漢光兵棋”演習中,4艘“基德艦”被假想敵全殲,引起朝野震動。在親民黨“立委”、前海軍“總司令”顧崇廉等人的強烈反對下,10月28日,“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刪除全部30多億“基德艦”預算。


    臺軍方和民進黨與此針鋒相對。臺軍方全體動員,湯曜明等親自赴“立法院”,打破軍中倫理,指責軍方元老顧崇廉資料錯誤,稱臺確需“基德艦”“提升戰力”。軍方還刻意散佈大陸海軍在臺海域附近活動資訊,製造危機意識。同時勸説美“隨艦附送”240枚標準二型3A導彈,並使整個購艦價格從原先的280億新台幣降至240億。進而由民進黨在“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強行表決,方能初審過關。


    (二)潛艇採購進展不順。臺各界對8艘常規動力潛艇軍售案都沒有分歧,但由於美國已不生産,貨源成為最大問題。2002年先後傳出美臺可能與德國、荷蘭、法國、澳大利亞(瑞典技術)、以色列(荷蘭技術),甚至西班牙、印度合作製造消息,顯示中美及海峽兩岸在這一軍售案上展開了激烈的攻防。到目前為止,潛艇案已逐漸出現三種可能的態勢,一是美德合製。2002年3月,美Bank One集團與世界最先進的潛艇製造商德國霍瓦爾特廠(HDW,臺譯哈德威)達成協定,德商75%的股份賣給美One Equity Partners(OEP)公司,2002年9月,OEP又向德國Babcock公司買下其餘25%股份,美、臺、德商都希望由美方向德國政府提出申請,由德商製造船體,再運至美方安裝電力和武器系統,借此避開德國政府的限制和中國大陸的反對,二是美臺合製。臺灣“中船”公司多年前已著手研究造潛技術,如果在圖紙等方面得到美方的援助,船體製造難度不大,再由美安裝艦上設備。近來島內有關“潛艦國造”的呼聲升高,“中船”公司更是積極活動,使這種可能性增加。三是美國自製。2001年諾斯洛普葛魯曼等6家美商已向國防部提交了構想報告,但成本較高,而且計劃使用荷蘭圖紙,故存在變數。無論結果如何,臺已向美付出兩筆共90萬美元的前期款項。


    (三)臺美在軍購問題上爭執增加。2001年美宣佈中止年度性軍售會議後,雖無跡象顯示臺美軍售受到影響,但雙方在軍購上的爭執明顯增加。美軍方、保守智庫、親臺議員一再向臺施壓,要臺在長程預警雷達、基德艦、反潛直升機等項目上儘快付款購武,並準備對臺出售愛國者三型導彈。5月21日,日本《經濟新聞》發自華盛頓的報導稱,美將凍結對臺大規模軍售。7月,新任駐臺代表包道格在數個場合主動提及,臺還“未下單”購買美批准的武器。8月以後,美官方和國會人員更進一步指稱,排除愛國者三型導彈系統和基德艦,美同意售臺項目已高達150億美元,如臺無力執行採購承諾,以後“就應謹慎而為”。


    對美方的抱怨,臺頗不以為然。軍方官員認為過去美“姿態過高”,在軍購上根本不與臺商量,臺為了購得武器,不得不多報浮報清單,一旦美如2001年那樣批准大筆軍售,臺則措手不及。加上臺預算有限,監督加強,必然不易“照單全收”、“及時吸收”。2002年3月,“國防部長”湯曜明在美與美武器供應商和軍方人士會談時公開稱,臺對美軍購預算有限,希望美方“諒解”。為了安撫美國,“行政院長”遊錫堃8月在美宣稱,未來10年臺將花7000億新台幣用於軍購。


    五、“漢光演習”基德艦全軍被殲。


    依據臺“國防部”公佈的計劃,2002年度臺軍共進行14項軍事演習,基本屬例行性範圍。其中年度演習重戲“漢光”于2002年4、5月間舉行,分為“高司電腦兵棋推演”與“實兵驗證”兩大階段。在“實兵驗證”部分,第一階段驗證聯合作戰指揮機制運作,第二階段驗證臺軍應急戰備。“漢光18”演習以“聯合作戰”及“夜戰”為重點,區分“作戰”、“動員”、“核化”、“訓練”四大類。此次演習同時將各兵種的年度“神箭”、“神弓”等防空導彈實彈射擊與“聯興”兩棲登陸、“聯雲”空降操演及後備動員演習納入。


    與過去不同的是,臺對抗的“紅”、“藍”兩方分別由“國防大學”和“參謀本部”擔任,提高了對抗性、客觀性。此舉是欲借助立場中立、思維活躍的“國防大學”改變舊有模式,在“反想定”中編入大陸軍隊攻臺能力、方式與限制及最新攻臺作戰思想與戰術、戰法設計。“國防大學”扮演的攻擊軍——“紅軍”的攻擊行動雖在資訊戰中被“藍軍”掌握,並受到病毒戰反擊而受挫,但臺軍眾多單位的內部網路和電腦主機在尚未開戰前也被“紅軍”駭客小組攻入提取機密資料。制空作戰階段一開始,“紅軍”戰術彈道導彈癱瘓轟擊全臺各機場,經過搶修後戰鬥機升空數量不足。海上制海作戰階段,4艘基德艦出港後,以東南、東北各兩艘部署的態勢,在海上遭到“紅軍”兩艘先進驅逐艦艦隊、海航攻擊飛機、先進反艦導彈飽和攻擊而全殲,其他一級戰艦所剩無幾。基德艦全殲的結果引起一片譁然,不但“立法院”在野黨團強烈質疑,臺“國防部”也立即組織調查研究。有人認為是軍中人事派系鬥爭所致,有人認為係“演習設定”不當,或是指揮官投入兵力時機不對等等。


    但需指出的是,這一結果是以2005年兩岸軍力情況為背景得出的。依據過去美對臺軍事力量的評估,認為2005年兩岸軍力平衡將發生變化,大陸不但維持“量”的優勢,在“質”上也將趕超臺灣。此外,在“演習想定”的參數設定中,不但排除美國介入,而且又設定“紅軍”不顧周邊印度、日韓和南海等敵情威脅,將絕大部分兵力投入臺海作戰。


    六、兵役制度開始進行改革。


    長期以來,臺軍一直實行徵兵制,所有適齡青年均須服兵役,近年雖然增加“國防替代役”,將部分役男轉用於其他領域,但畢竟是少數。而民間對徵兵制的反彈逐日增加,尋求各種藉口逃避服役的情況日甚一日,各界強烈要求推動兵役制度改革。


    在強大壓力下,臺當局和軍方被迫做回應。5月29日,“國防部長”湯曜明赴“立法院”作實施“募兵制”可行性評估時首度作出重大政策宣示,稱現階段採用單一“募兵制”雖不可行,但將依規劃逐年增加募兵(志願役)比率,當各條件皆滿足穩定,就可實施“募兵為主、徵兵為輔”的兵役制度。6月,臺“國防部人力司役政處長”夏知新宣佈,將自2003年1月起分4梯次招募1108 名志願士兵,編成陸軍摩步營、海軍陸戰隊守備營、空軍警衛營3個營,建立“快速反應部隊”。7月,臺新版“國防報告書”中提出,將試行全募兵部隊,以驗證募兵可行性。至此,募兵制的共識已形成。


    根據現有資料,臺軍“募兵制”構想是:(1)原擬2003年以高中職學歷青年為對象,選定陸、海、空軍各1個營級單位,試行“全募兵制”。由於“立法院”反對,臺軍方已將試募兵種改為陸軍導彈營、空軍修護補給大隊,陸戰隊守備營。(2)役期3年,在服役滿2年半以後,就有資格參與士官甄選,經過考核後送士官隊受訓;(3)薪資待遇方面,每人每月2.7萬元起算,一等兵為2.8萬元,上等兵2.9萬元。(4)2011年募兵人數達到佔總兵力員額60%,約18萬名。


    不過臺軍方對募兵制仍有疑慮,除擔心兵源不足外,對預算信心不足。臺軍方稱,若以每月每人2.4萬、2006年“精進案”完成時的34萬人計算,實施全募兵要增加800億元,即使降為30萬,也需600億。因此臺軍方已公開表示不會考慮全面性的“募兵制”。認為這涉及“後備動員”與“敵情威脅”問題。如實施純“募兵制”,未來將沒有足夠的後備軍人。


    另外,依據臺軍方2002年底送交的“施政報告”,“募兵制”與即將進行的“精進案”同時展開,相輔相成。臺軍預訂自2004至2006年,平均每年精簡1.5萬人,到2006年將總人數降至34萬人,並有意持續精簡至30萬人。節省的人事費逐步轉用於募兵費用上。


    七、軍事外購與自製矛盾突出。


    2002年臺軍裝備自製與外購矛盾加劇。2002年7月,親民黨“立法委員”公佈研究顯示,過去10年臺軍購清單中外購佔92%,自製僅8%,10年軍購投資金額超過1萬億新台幣,以臺灣目前的“國防預算”為參照,軍購金額相當於4年的預算總額。8月“行政院長”遊錫堃對外宣稱未來10年還將花費7000億元用於軍事投資,在軍火市場,以美國為主的外籍軍火商和本土企業競爭激烈起來。美方通過國會議員、國防部官員不斷對外放話,稱臺“對安全不關心”,威脅如不購買武器“加強國防”,“不能期望美國會出兵保護臺灣”。島內企業則不甘示弱,也積極借助民意代表展開活動。


    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島內經濟不景氣,不但“中船”等公營企業,諸多民間企業也希望參與分享龐大的軍火商機。“中船”公司最主動,積極爭取參與美售臺潛艇項目投標,並暗中請“立法委員”出面施壓,2002年5月7日,親民黨、民進黨、國民黨等朝野三黨“立委”發起組成“潛艦國造推動聯盟”,提案要求美售臺的8艘潛艇中,有6艘必須在臺製造,否則不得動支預算。推動此案的“立法委員”稱。該項軍售案涉及2000億元商機,在臺製造不僅可以提升景氣及就業率,也可借技術轉移發展“國防”工業。二是軍費開支萎縮,島內自行開發與外購擠壓效應突顯。據臺灣“國防部”的統計,臺軍事投資預算從1994年的961億新台幣降至2003年的570億元。如不編制特別預算,遊錫堃10年7000億的軍購支票肯定要跳票。三是外購限制多,不利於臺建立“自主國防”目標。目前臺的軍備研發單位主要是軍方所屬“中山科學院”、漢翔公司(主産品是IDF戰鬥機)。矛盾的是,過去“中科院”許多研發項目反而因美提供而中止,使臺一直無法達成“國防自主”。為加強研發,臺已著手成立專司武器開發、製造、提供的“國防部軍備局”。


    面對來自民間企業和本土派研發機構的壓力,臺當局不得不有所回應。2002年10月,臺“行政院”在高雄舉行“國防資源釋商政策説明會”,展示了臺自製的武器組件、火箭、“天隼二型”無人飛機、導彈、成功級導彈巡防艦、油彈補給艦與錦江級導彈巡邏艦等裝備,會上提出臺軍應結合民間力量,鼓勵民間廠商投入“國防”産業領域,同時運用既有的“國防”科技研發能量,協助傳統産業升級,促進軍民科技交流互補。臺“國防部資源司司長”龐豫銅承諾,預估2010年時臺軍採購規模將達1220億新台幣,其中將有906億在島內採購。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