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終 專 稿
 
  大 事 記
首頁-專題-臺灣-2001台灣研究報告-年終專稿
2001年臺灣社會回顧
 
 
  來源:      日期:2002-01-21 15:04

    2001年,是民進黨上臺後完整施政的一年。就在這一年中,由於政局動蕩,經濟蕭條,臺灣社會非但沒有向上提升,反而卻是迅速“向下沉淪”:族群與統獨矛盾被一再挑起,社會裂痕加劇;失業率節節攀升,百姓生活水準直線下降;天災人禍不斷,社會救濟機制依然無法發揮效力;政商名流頻傳性醜聞,社會道德價值觀墮落。如此等等。真可謂“舊愁未去,又添新憂”。臺灣社會的向下沉淪,既有遠因,也有近果。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一系列亂象的出現,與李登輝及民進黨執政當局,不惜一切代價推行分裂路線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因果關係。

  2001年臺灣社會的基本情況

  第一,經濟危機空前,基層勞工受害極深。

  2001年,由於受朝野衝突嚴重、民進黨施政無能的影響,島內經濟增長率是一路下滑,並創下了臺灣經濟負成長的最低紀錄。第一季,臺灣經濟增長率還有1.06%,但到第二季、第三季,則分別跌到-2.35%、-4.53%;第四季度雖有選舉刺激與出口增加,預估經濟增長率仍將低於-1%。“中央銀行”在12月底預計,臺灣全年經濟增長率為-2.26%。這些指標,都是1950年以來臺灣經濟紀錄中的首次出現。與此同時,島內的股市也是持續動蕩探底,到9月底10月初,股市更跌至3500點以下。

  失業率節節攀升。在2000年底時,據臺官方統計顯示,失業率還只有3%,但到了2001年,卻是逐月上升。至11月24日,據臺“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臺10月份失業人數為52.7萬人,失業率為5.33%;廣義性失業人口攀升到73.3萬人,廣義失業率為7.26%;1至10月平均就業人數937.7萬人,比去年同期減少1.09%,是歷年最低的數字。其中基層勞工的失業率竄升至6.95%的歷史最高紀錄,呈連續第13個月上升,基層勞工失業者佔總失業人口比重也劇升至45%。11月份,儘管有“二合一選舉”增加就業機會,但失業率還高達5.28%。特別是基層勞工失業情況嚴重,導致他們的生活來源面臨空前壓力,部分人因無法承受生活壓力而走上自殺之路。尤其在2月份,全島每天都傳出自殺事件,甚至每天高達6人之多,這也就是所謂的“二月自殺潮”。

  第二,“一國兩制”認同度空前高漲,族群矛盾、統獨矛盾再次被激化。

  民進黨自去年5月20日正式上臺之後,其所推行的“沒有李登輝的李登輝路線”在島內引起了一系列的惡果。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開始清醒認識到分裂之路行不通,“臺獨”是死路一條,因此,“一國兩制”的接受認同度日漸增加。從2000年底的近兩成接受度,到2001年上半年,增加到30%以上。7月,據新黨“立委”馮滬祥所公佈的民意調查顯示,“一國兩制”的認同度更上升到5成。

  這種形勢的發展,引起了各路“臺獨”勢力的緊張,紛紛以各種奇談怪論來為“臺獨”謬論辯白,肆意抵毀一個中國原則,惡意攻擊“一國兩制”。2001年2月,島內“臺獨”勢力居然與日本右翼勢力勾結,在島內推出所謂的“臺灣論”。該書不僅美化日本侵臺事實,而且還引用“總統府資政”、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以及偉詮電子集團董事長蔡坤燦有關“慰安婦是自願,是為了出人頭地”,污衊抗日誌士是“流氓”。而作為陳水扁“國策顧問”的金美齡,也從日本返臺,為“臺灣論”推波助瀾。此書及金美齡等人的言論,雖引起了在野黨的強烈批判,但李登輝卻稱該書“代表了臺灣價值觀的一切”,陳水扁還稱這是“言論自由”,他要“誓死保衛”,後來,陳李二人更將認同“一國兩制”與“賣臺”劃上等號,四處攻擊主張統一者。

  到年底選舉之前,李登輝與陳水扁為了撈取選票,一唱一合,以廉價而煽情的口號,刻意挑起統獨爭議與族群矛盾。李登輝通過組織所謂的“臺聯”黨,挑起“本土”與“非本土”之爭,散佈“外省人欺負臺灣人總統”謬論,大罵國民黨“聯共賣臺”,叫囂“國民黨滾回中國去”;陳水扁李登輝在助選過程中,陳水扁將“九二共識”與“出賣臺灣”劃上等號,四處推銷“臺灣人的祖國是臺灣”。“建國黨”等激進“臺獨”勢力再次打出“中國豬滾回去”的口號。省籍與統獨對立隨著選戰升溫而愈演愈烈,在部分地區甚至引起了暴力衝突。在選舉結束之後,民進黨“立委”以粗俗下流的語言攻擊無黨籍“立委”、原民進黨文宣部主委陳文茜,結果引起了在野黨的批評,民進黨又借機將之轉化為“族群問題”。這一系列爭論與衝突,再次撕裂了臺灣的族群社會。

  第三,政商名流頻傳性醜聞,性侵害問題空前突出。

  性侵害問題一直是一個臺灣社會中較為突出的事件,為防止此一現象的持續惡化,臺“內政部”在2月份甚至還提出了所謂的“性騷擾防治法”草案,明訂對他人性騷擾者最高可處罰30萬新台幣,同時也給相關單位予以連帶責任。但是,這並沒有給阻止性侵害事件的發生。據統計,2001年,島內的性侵害事件與去年同比增加一倍以上。在許多縣市,則傳出警察“擄妓勒索案”,並且涉案人員越卷越多。而作為剛剛成為執政黨的民進黨,更是一再驚暴政治人物的性侵害事件,加上政治與輿論的“扒糞”哄抬炒作,使這一問題格外引人注目。

  從2月中旬開始,直到3月底,身為陳水扁“國際問題顧問”的民進黨“立委”張旭成,以提供工作為名,對一汪姓女子長期進行性侵害。此事件被汪女揭發之後,還引出了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的前妻艾琳達的相同指控。張對女性性侵害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對此,民進黨不但沒有取消張旭成的“不分區立委”提名人資格,反而還為其辯護。

  3月份,為民進黨作義工的5名女生又聯手指控青年部主委王銘源對她們進行性騷擾。民進黨高層開始雖然還表示要好好處理此事,甚至願提供法律上的幫助,但民進黨副秘書長許仁圖卻隨即將之歸咎為人事關係問題,民進黨主席謝長廷更以“這又不是槍斃的事件”。以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5月份,士林紙業集團董事長、陳水扁的大金主、“國策顧問”陳朝傳,以幫助找工作為誘餌,對其三姨太乾女兒的妹妹進行性侵害。事件暴露後,陳朝傳至今未受到任何處分。

  11月中旬,島內媒體驚暴邪教入侵校園騙色騙財事情。來自韓國的基督教攝理教會JMS教主鄭明析,在臺傳教十餘年間,不僅身邊經常有名牌院校的美麗女生圍繞,甚至還借傳教之機誘姦了上百名女大學生。雖然檢方多次聲稱無法找到鄭明析,但據島內輿論揭露,就在事件被揭露之前,有人還看到過鄭明析與陳水扁還一同觀看球賽。

  12月底,新竹市文化局長璩美鳳“性愛光碟”被《獨家報導》隨刊贈送,在島內掀起軒然大波。後據查,璩美鳳的前男友、民進黨籍新竹市長蔡仁堅可能涉及此案。

  第四,天災人禍不斷,但救災體系無法及時發揮作用。

  2001年,從年初一開始,便是天災人禍頻傳,一再鼓吹“高能、效率”的民進黨政府在處理事情時卻往往顯得或是慢半步,或是束手無策。

  “阿瑪斯號”貨輪漏油事件。1月14日,希臘籍“阿瑪斯號”貨輪,在臺灣省南端海域墾丁公園離海岸約1公里處撞礁破裂,油料外泄,造成海域污染事件。由於處理不及時,導致附近的漁業與生態資源受到嚴重損害。據統計,此次油污事件造成新台幣60億元的損失。但作為主要負責人的“環保署署長”林俊義,在事件發生24天后才到現場視察。

  東科火災延續達3天。5月12日,臺北縣汐止東方科學園區爆發火災。此火災從5月12日淩晨開始延燒,直到15日才撲滅。期間,儘管出動了300多名警察、義工與消防人員,但由於大樓本身的救火機制無法發揮作用,救火雲梯也無法發揮作用。這場大火導致323家高科技産業受損,總計財産損失高達100多億。火災甚至導致14日臺灣股市幾乎跌停,雖然最後有政府基金與多家廠商進場拉抬,股市指數仍在終場下跌了56點多,而股市成交值僅378億余元,再創當年新低紀錄。火災還導致至少8000名員工的工作受影響。

  “桃芝”、“納莉”颱風先後登陸臺灣。7月29日登陸的“桃芝”颱風,共造成全臺93人死亡、127人失蹤、189人輕重傷,共計財政損失,超過100億元新台幣。9月16日登陸的“納莉”颱風,籠罩超過50多個小時,導致整個大臺北地區都陷入大水之中,臺北市幾乎全市都淹水,山區出現土石流,近100人死亡,200多人受傷或失蹤,149棟大樓地下室積水。捷運線及部分鐵路與公路運輸中斷。農業損失超過20億元新台幣。

  第五,犯罪現象未見減輕,“掃黑”動作引來不少爭議。

  2001年是被民進黨捧為“陳青天”的“法務部長”陳定南全面推動“掃黑”、“查賄”、嚴厲打擊犯罪活動的一年,但是,無論的其動作對象、動作力度都引起島內民眾的非議。

  “掃黑”效果不理想。鋻於島內犯罪現象大增,“警政署”從年初開始,總共規劃了9波全臺同步“大掃黑”行動,掃蕩檢肅“治平專案”對象和“迅雷”目標,並針對幫派聚合等場所多次進行臨檢。但是,這些動作並沒有産生什麼威懾效果。據統計,2001年的前3個月,島內的犯罪率與2000年同比成位增長,與此同時,幫派勢力也依然猖獗。3月底,臺北市西門町發生幫派火拼事件,包括“四海幫海洋堂”、“萬國幫”、“三重天臺下角頭”、“竹聯幫戰堂”、“南堂”、“天道盟太陽會”都有成員參與。警方當場逮捕48名打架者,其中還有兩名現役軍人。6月中旬,“竹聯幫天龍堂”竟然公開發放“武林帖”,席開40桌,舉辦“幫主”交接儀式,場面熱烈,盛況空前。

  “掃黑”行動動機受爭議。2月27日,臺檢方以“拐騙”的方式,將臺中縣議長顏清標等予了羈押,並以涉嫌貪污罪,以及殺人未遂等四個“舊案”對顏清標予以起訴。後來,法院在證據並不充足的情況下,以“有罪推定”這一有違程式正義的作法,將顏清標等人長期關押,並不讓取保。在對顏清標判處重刑之後,雖然顏清清標多次上訴,並當選為“立委”,檢方一直拖延到2002年初才讓顏清標取保候審。對此,顏清標認為這是由於他曾經在“總統”選舉中挺宋的結果,而在野黨及島內輿論也認為這是民進黨當局在借司法排除異己。

  “查賄”被認為是選擇性辦案。在年底選舉期間,“法務部”出臺了新的賄選定罪標準,規定每件競選禮品價值不得超過30元新台幣,違者即為賄選。此舉不但引起在野黨的攻擊,甚至連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都批評此標準是“不食人間煙火”。後來,檢方人員以此為標準,查處了多位國民黨候選人,並導致其中多人落選。選後,國民黨“立委”紛紛指責,真正賄選者卻一個也沒有抓,這只不過是民進黨借辦案打壓國民黨選情罷了。

  此外,島內的其他社會問題也不少。例如,由於對入世準備不充分,導致普通百姓因擔心煙酒漲價,而形成所謂的“米酒搶購風潮”,百姓們甚至不得不憑戶口簿排隊購買米酒。由於環保工作不力,導致島內一再傳出“鎘米事件”、“登革熱病例”、飲用水污染等事件。可以説,臺灣社會的這一年,正在“緊急下潛”。

  社會亂象的深層原因

  對於臺灣社會的這一系列亂象,島內輿論認為,從遠因看,是李登輝在主政12年間,為了鞏固其個人的權力地位,而不惜採取各種不當手段,最終導致島內統獨矛盾激化,黑金、金權勾結,惡化了島內的社會生態的結果。最近的原因則應算到民進黨執政無能之上。民進黨當局的“臺獨意識形態挂帥”,更進一步撕裂了臺灣社會;民進黨當局的缺乏執政能力,又加劇了臺灣社會的動蕩。

  第一,經濟危機的産生,既有政治結構的問題,也有民進黨當局施政過程中失誤。具體而言,這一方面是由於李登輝過去以政治干預經濟,為當前的經濟危機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又與民進黨當局執政之後所採取“意識形態挂帥”,繼續“李登輝路線”有很大關係。

  其一,李登輝時期“政治干預經濟”為2001年的臺灣經濟危機埋下了隱患。首先,李登輝主政時期,出於政治需要,以行政手段插手市場運作,拉抬股市、操縱市場、干預信貸,“創造許多假性需求和假性繁榮”,扭曲了市場價格信號,破壞了均衡利益規律,製造了高額銀行呆賬,打亂了各産業部門的協調發展,給臺灣經濟泡沫化留下了結構性的隱患。其次,李登輝出於分裂為目的的“戒急用忍”政策限制了島內的産業進一步發展。那些曾為臺灣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製造業,在世紀之交已成為島內的“夕陽産業”,當時,許多廠家基於盤活資本,降低成本等綜合因素的考慮,一度掀起了“西進大陸潮”。李登輝出於阻撓兩岸經貿交流的考慮,拋出所謂“戒急用忍”政策。但是,這種機制並沒有保住臺灣暫時的資金優勢,相反,那些傳統産業經第三地輾轉前進祖國大陸,卻不敢資金回流,那些先進産業,特別是國際大公司因不能利用臺灣生産基地搶佔大陸市場而紛紛從臺灣撤資。“戒急用忍”政策導致了島內的“産業空洞化”。民進黨上臺後,又“寧可在政治泥潭裏打滾,也不會致力改善投資環境,以求振興産業之道”。這樣,島內産業當然出現急劇衰退,進而加劇了失業情況的惡化,影響了島內民眾的生活品質。

  其二,民進黨當局上臺之後,島內的政治鬥爭延伸到經濟領域,也加劇了島內經濟環境的惡化。民進黨雖然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贏得了執政權,但在“立法院”掌握的席次不足1/3,在政治上一直處於“少數執政狀態”,就連“內閣”的組成都不得不向國民黨“借將”,這種“朝小野大”的狀態,導致了島內的“憲政危機”。民進黨在推動施政的過程中,在民生問題上,堅持“反核神主牌”,強行停建第四核電廠,導致朝野大規模的對立。在處理其他民生問題時,又因施政經驗不足,産生其他許多缺失。儘管陳水扁一再以“新手上路”為由進行辯護,但民進黨的“執政危機”仍無法解決。與此同時,民進黨堅持“臺獨神主牌”、堅持分裂路線,也加劇了朝野之間的對立,也加劇了島內統獨與族群矛盾。“憲政危機”、“執政危機”、統獨矛盾等一系列矛盾的激化,影響到經濟領域,惡化了島內的投資環境,同時也加劇了島內民眾的信心危機。在此情況下,産業外移、股市下跌、融資環境惡化、失業增加形成惡性迴圈。可見,島內經濟環境惡化、失業問題增加,是島內一系列因素相互影響的惡化迴圈的結果。

  第二,族群問題與統獨矛盾被李登輝及執政當局一再挑起,社會裂痕因而加劇。

  儘管臺灣民眾不希望統獨矛盾被一再挑起,不願意看到島內的族群被一再撕裂,島內的政治人物也多次喊出族群融合、平息統獨之爭的政治口號,但現實情況卻往往與此相反。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於李登輝及民進黨當局不顧島內民意,一意孤行,推動分裂政策。

  李登輝在其任期行將結束之際,為了給其繼任者的大陸政策定調,以便延續其分裂路線,竟公然提出了要分裂國家的“兩國論”,引發了第三次臺海危機,使臺灣經濟、社會受到了嚴重衝擊。陳水扁上臺後,雖不敢公開宣佈“臺灣獨立”,但是卻不遺餘力地推行“只做不説的‘兩國論’”,致使兩岸關係一直處在緊張狀態,兩岸正常的接觸、協商、溝通至今無法恢復,兩岸政治僵局無法突破。兩岸潛藏著的嚴重危機,全方位地加劇了島內矛盾。其上臺後島內政局迭宕起伏,政壇上各種鬥爭鬧劇一再上演;族群與統獨矛盾再次激化,所謂的“本土”與“非本土”之爭再起成為島內政爭的焦點;股市跌跌不休、經濟大幅滑坡,民眾的生活品質急劇下降;臺灣民眾對當局嚴重缺乏信心,看不到臺灣未來的前途與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島內民眾越來越清楚看到,“臺獨”是死路一條,只有兩岸統一台灣才有前途。因此,儘管臺當局一再扭曲醜化,但臺灣同胞對“一國兩制”的接受度反而日益高漲。

  “一國兩制”接受度的高漲,引起了李登輝及民進黨當局的恐懼。李登輝在2001年之所以重新活躍在島內政壇,一再攻擊國民黨等在野黨是“外來政權”,並以不惜攪亂島內政局為代價,拼揍“臺聯”黨、“群策會”,除了島內公認他不甘心權力旁落的原因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不甘心國民黨的重新振作以及在野黨的整合而使其分裂路線被放棄。李登輝自己也供認不諱,他之所以在支援“臺聯”黨成立之後,又搞所謂的“群策會”,在島內政壇重新呼風喚雨,就是因為在2001年初,他所鼓吹的“本土路線”、分裂路線有被終止的危險。與此同時,民進黨當局為了推動落實其“臺獨”幻想,當然也不願看到“一國兩制”認同度的高漲,因而不惜一再在島內鼓吹分裂路線,將主張統一抹黑成“出賣臺灣”,以“外省人欺負臺灣人總統”搏取“本省人”的同情,並以之騙取“本土票”。

  三、道德價值價的崩盤,是性醜聞頻傳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1年,島內政商名流的性醜聞不斷,這既與那些涉案者本身的腐敗有關,也與新聞媒體及政治對手們進行“扒糞大戰”不無關係,但最為關鍵的還是島內道德價值觀的崩潰。

  “權力導致腐敗”,是性醜聞頻傳的主要原因之一。縱觀2001年一系列的性醜聞,涉事者多於民進黨有或多或少的關係,他們或是“政壇新貴”,或是“社會名流”。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民進黨上臺後,並沒有“代表進步力量”,帶領臺灣“向上提升”,相反,卻在迅速腐化墮落。表現在經濟領域,主要就是民進黨的一些黨務幹部與長期支援民進黨的金主,都被安插到公營企業、銀行去任董事、監事會中,這也就是島內所盛傳的企業被“綠化”問題;在權力領域,則是一些民進黨的金主、黨務幹部除了安排到有實權的職務外,還有大批人物被安排到“總統府資政”、“國策顧問”等“榮譽職位”。他們有了經濟與政治地位之後,仍然以其獨特的方式“享受生活”,當然會引起外界的關注。而民進黨高層卻從“維護形象”考慮,對出事人員不進行認真處理,甚至只想臨時應付輿論。這種處理方式,當然只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島內傳媒與政治對手的“扒糞大戰”則為性醜聞事件起到了加溫升級,推波助瀾的作用。從媒體角度而言,由於島內經濟不景氣,市場競爭更顯激烈,一些雜誌或由於經營不善,或由於缺乏賣點而瀕臨倒閉。而那些尚存一息生氣者,為了求生存、求賣點不得不想法尋求刺激性的話題。因此,“八卦新聞”、黃色新聞紛紛登堂入室,成為媒體的頭版頭條。同時,性醜聞也成為島內各派政治勢力打擊對手重要手段之一。一些政治勢力為了打擊對手,不管是真是假,先向外界揭露某人的性醜聞了再説。這種政界的“扒糞大戰”被媒體一披露,又成為令島內震驚的新聞。更為嚴重的是,那些媒體與政治人物為了找到其鎖定對象的“性醜聞”證據,甚至還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包括雇用“狗仔隊”、使用竊聽器、針孔器等。在媒體與政治的聯合炒作之下,那些讀者們更喜歡“獵艷獵奇”,越是“內幕”、越是刺激就越想去看去聽。性醜聞“貨源”不斷,“市場銷路”看好,最終形成一種惡性迴圈。島內甚至有人將此一不正常的現象形容為“臺灣道德的土石流”,臺灣的整個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已被媒體與政客徹底摧毀。

  第四,“黑金”、“金權”現象並不是幾句空洞的口號就能解決。

  民進黨之所以上臺,與其向選民承諾“掃除黑金”,斷絕“金權”有很大關係。民進黨執政後,民眾其所能寄託唯一期待也是“掃除黑金”。但是,為什麼“掃黑”行動並沒有贏得島內民眾的肯定,並有實質性的成果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原因。

  一是,“黑金”、“金權”長期勾結,已成為臺灣社會的“離離原上草”。島內政治評論人員公認,李登輝主政時,為了鞏固其推行分裂路線的權力基礎,充分利用黑社會勢力與“小金主”們,使一些“黑金”代言人或是典型的“黑金”代表依靠李登輝的庇護進行各級民意機構,或其他“公職”之位。這些人在選上之後,或出於回報支援者,或是為了收回競選成本,加緊了黑社會勢力及財團的勾結,長此以往,形成了“黑金”、“金權”勾結的怪圈。警方即使有人想當“掃黑英雄”,也因受制于“民代”或“公職”人員的牽制,也不得不瞻前顧後。同時,由於“黑金”、“金權”的勾結,島內的公共工程因“黑箱發包”,或偷工減料,而多數存在嚴重的品質問題。因此,一旦遇到天災,那些公共工程就難以發揮功能,臺灣百姓也只能面對“逢水必災,逢災必亂”的現實。當然,民進黨上臺之後,這一局面並沒有改變,因為,“黑金”、“金權”勾結不僅只存在過去的國民黨中,現在的民進黨的“民代”與“公職”人員“帶黑帶金”的情況也是為數不少。

  二是,民進黨在“掃黑”過程中選擇性辦案,無法革除臺灣社會中的痼疾。例如,在2001年上半年民進黨內初選時,黨內的賄選問題非常嚴重,甚至人贓俱獲,但“法務部長”陳定南卻稱“無法地可辦”,民進黨高層則稱“查無此事”。民進黨籍的臺南市長張燦洪雖然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圖利別人,並已法院被判罪,卻也沒有立即依法辦理。但是,對於民進黨的眼中釘、臺中縣議長顏清標的案件,卻顯得“雷厲風行”,並對其人以“有罪推定”的方式進行“誘捕”。在2001年底的選舉中,民進黨當局調動檢調人員,對國民黨籍候選人競選總部大肆搜查,而對被民眾檢舉的民進黨籍候選人,卻並沒有此類動作。可見,民進黨“掃黑”是假,打擊對手是真。此種情況又如何能讓社會大眾心服,又如何能杜絕“黑金”、“金權”現象的繼續蔓延呢。

  總之,2001年的臺灣社會,充滿了動蕩與不安,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既是舊有矛盾長期沉積惡化的必然反應,也是民進黨當局上臺之後,持續推行分裂路線,導致島內政局動蕩,經濟蕭條的必然結果。如果民進黨想要兌現其競選宣言,將臺灣社會“向上提升”,如果不從根本上放棄其“臺獨”主張,如果不斬斷與“黑金”、“金權”的關係,肯定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http://www.chinawaiw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