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為民進黨上臺執政後的第二年,就島內政局而言,民進黨上臺以來出現的政局動蕩、朝野紛爭、社會不安因“朝小野大”的“憲政僵局”沒有改變而依然如故。朝野各黨圍繞攸關政黨版圖重新劃分、“立法院”政治生態重組的年底縣市長及“立委”選舉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一、政局發展的脈絡。
影響一年來島內局勢變化的大事主要有:
(一)“核四釋憲案”出爐。2000年10月27日,民進黨當局不顧“核四”(第四核能發電廠)早經“立法院”通過,且一次編足8年預算的事實,強行宣布停建,引發了一場政治核暴。在在野黨強烈抗議並關閉朝野協商大門的情況下,臺當局不得不以申請大法官“釋憲”的途徑來化解僵局。1月15日,歷時兩個多個月的沙盤推演及朝野各黨的激烈較量,“司法院大法官會議”終于公布了“核四釋憲案”解釋文,由于“釋憲文”並未明確指出停建“核四”是“合憲”還是“違憲”,僅認定“行政院”片面停建核四具有程序上的瑕疵,故“釋憲案”出爐後,朝野雙方一方面紛紛表示接受“釋憲”結果,另一方面又從各自的立場出發作不同的解讀,使“核四”議題再度成為激化政爭、引發朝野對決的焦點問題,朝野雙方圍繞在停建核四是否“違法”、“違憲”以及“核四”是否立即復工爭議不斷。2月14日,朝野歷經一個多月的交鋒後,基于“核四”停建案久拖不決引發的政局動蕩、社會不安、股市狂跌,“行政院”最後不得不最後宣布核四復工,使長達數月之久的“核四”問題終于以復工落下帷幕。
(二)民進黨召開九屆二次全會。10月20日,民進黨在年底“立委”、縣市長選舉進入白熱化之際,在高雄市召開了第九屆二次全代會。此次會議除為選舉造勢外,另外的一個主題就是為淡化“臺獨”色彩、爭取中間選民,通過了一項提案,即“全體黨員代表大會就國家重大政策所做之決議文,將視為本黨綱領之一部分”,未來“包括開創臺灣經濟新局決議文、臺灣前途決議文等在內的民進黨全代會決議文,今後“效力將等同于行動綱領”。從而使民進黨于1999年5月8日通過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位階等同于“臺獨黨綱”。民進黨主席謝長廷並于會後指出,這是民進黨對“臺獨黨綱”新的詮釋,今後若“臺獨黨綱”與“臺灣前途決議文”發生抵觸,則“新的法律優先于舊法律”,“臺灣前途決議文”優先于“臺獨黨綱”。民進黨在選前拋出提升“臺灣前途決議文”一案是民進黨在堅持“臺獨”立場的前提下因應選舉的一種策略,是將其目標從追求赤裸裸的“獨立建國”轉而追求“實質獨立”,但對一些對民進黨和陳水扁抱有幻想的中間選民極具欺騙性。
(三)國民黨召開“十六全”。為因應年底選舉、深化黨務改造,國民黨于7月29-30日召開了下野臺的首屆“全代會”——“十六全”。這次大會主要有三個主題:一是進行黨內權力中心的改組,結果李登輝人馬基本上淡出權力核心,連戰的人馬基本主導了中常會;此外,“立法院”係統在中央委員及中央委方面都大有收獲,顯示“立法院”將逐漸成為國民黨的權力動作中心。二是為了清除李登輝“兩國論”分裂路線的影響,“十六全”明確主張回歸“國統綱領”,反對“臺獨”,追求國家統一。連戰並在會上強調,國民黨是“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不是臺獨黨”,“本土化不是去中國化”,“國民黨的黨章和政綱清楚標舉支持國家統一的目標”。三是為塑造“改革、創新的形象”,以爭取中間選民的認同,大會還將“排黑條款”、“排黃條款”,以民主方式產生黨主席、中央委員、黨籍公職候選人等舉措納入黨章。但是從國民黨在“立委”選舉中慘遭再次挫敗來看,國民黨的改造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政黨形象。
(四)“臺灣團結聯盟”成立。自2000年3月被國民黨基層黨員轟下臺後,為繼續推行其“臺獨”路線,自今年6月開始,李登輝便決定借幫助陳水扁穩定政局之名,網羅一批追隨者籌組一個政團,以為其再度介入臺灣政局、宣揚“臺獨”路線搭一個“戲棚”。其後,李登輝的替身、前“內政部長”黃主文便馬不停蹄、緊鑼密鼓地運作政團籌組事宜。8月12日,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由黃主文出任首任黨主席的所謂“臺灣團結聯盟”(簡稱臺聯黨)正式成立。臺聯黨在年底的“立委”選舉中推出了39位參選人,有無黨籍人士,有民進黨及國民黨兩黨的初選落榜者,有前“國代”及前“立委”,也有地方派係的二號人物。臺聯黨一成立便成為島內“急獨”人士的大本營,不僅在成立大會上,彭明敏等“獨派”頭齊聚一堂,島內媒體所作的民意調查也指出,“急獨”選民是臺聯黨的主要選票市場,緩獨選民是臺聯黨的次要選票市場,而急統、緩統及主張維持現狀的選民多數不支持臺聯黨。在李登輝拼著老命,大肆挑撥“本土對抗非本土”、“賣臺灣與愛臺灣”的族群矛盾的瘋狂演出下,臺聯黨在“立委”選舉獲得13席,在“立法院”小有一席之地。
(五)“經發會”召開。自陳水扁上臺以後,由于島內政局動蕩不安、兩岸關係持續緊繃,以致臺灣經濟經濟景氣不斷下滑、失業率節節攀升,為突顯民進黨拼經濟的決心,緩解經濟不景氣對民進黨年底選舉造成的壓力,陳水扁在5月18日的就職周年記者會上提出,將召開一個成員涵蓋朝野黨派、勞資雙方、學界智庫,討論范圍涉及產業、投資、就業、財經與兩岸關係五大方面的跨黨派“經濟發展咨詢委員會議”(簡稱經發會)。從7月22日至8月26日,經過一個多月的討價還價,經發會終于落幕。此次會議是朝野各方首次坐在一起討論島內經濟形勢與對策,並達成了322項共識,雖然共識不少,但大多數屬于一般性的意見,尤其是攸關臺灣經濟發展的有關承認“92共識”等重要問題卻未能列入共識,使該會“拼經濟”的實質意義大打折扣,加之經發會共識落實寥寥無已,更使經發會演變成臺當局用來營造朝野和解、緩解經濟下滑壓力撈取選票以及讓朝野政黨為其經濟政策背書的政治演出。
(六)二合一選舉結果揭曉。12月1日晚,經過幾個月的激烈角逐,臺“立法委員”及縣市長選舉結果揭曉。在縣市長方面,選民的投票率為66.45%,國民黨由上屆的8席增為9席,且一舉光復了桃園縣、臺中縣市、新竹縣市等極具指標意義的縣市;民進黨由上屆的12席減為9席,親民黨與無黨籍獲得2席,新黨攻下1席。在“立委”選舉方面,選民的投票率為66.16%,國民黨由上屆的123席跌至68席;民進黨由上屆的70席增長為87席,竄升為“立法院”第一大黨;親民黨首次參選便成倍增長至46席;新黨慘敗,僅得1席;臺聯黨爭得13席;無黨籍人士得10席。在政黨得票率分別是:民進黨為33.38%,比上屆29.56%,增長4%左右;國民黨得票率為28.56%,比上屆46.43%,下降18.5%,親民黨為18.57%,臺聯黨為7.76%;新黨則面臨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得票率降至2.61%,無黨籍或其他政黨得票率則由上16.95%降至9.12%。
二、政局發展的特點。
一年來,臺灣政局演變跌宕起伏、復雜多變,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在“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下,朝野政爭繼續延燒
2000年3月,民進黨一夕之間提前執政,在還沒有做好執政準備的情況下,民進黨面對“總統少數”、“立法院少數黨”及“少數民意”的三重少數,施政寸步難行,政治亂象叢生,朝野政爭不斷。進入2001年,這種引發島內政局動蕩的根源並沒有消除,朝野之間的政治力量對比並未改變,在野黨可以繼續憑借“立法院”多數的優勢與陳水扁進行周旋,在在野黨的強力制衡下,民進黨當局的施政仍困難重重。
民進黨迫于政治現實同意“核四”復工後,為了追究“核四”停建相關官員的責任,朝野圍繞著“內閣”改組問題展開新一輪的較量,在在野黨的巨大壓力下,陳水扁被迫于3月5日對幾個無關緊要的部門主管進行了小幅調整,因“內閣”改組與在野黨的期望相差甚遠,從而引來在野勢力極為不滿與指責,朝野間的對抗不但未見緩解,反而有所加深。朝野雙方在“立法院”內相互綁架法案、杯葛議程,以致協商機制完全脫序、議事嚴重延宕的事情時有發生,“立法院”會期更經常在朝野的連續混戰中落幕。不僅民進黨提出的“核四公投”、鄉鎮市長官派修法因在野的反對而告吹;民進黨為了年底選舉布樁而欲通過的地方小型工程補助款、老人福利金貼也遭到在野黨的強烈抵制。在野黨對陳水扁圖謀綁架朝野政黨為其執政責任共同背書,而籌組的一些跨黨派體制外組織及召開的會議給予消極抵制。在野黨雖然在“救經濟”的大帽子下被迫參與“經發會”,但卻盡量壓低參與人員的層次,只派出黨內二線決策人物與會。在在野黨的堅持下,“經發會”也由一個原先構想為常設性的咨詢機構定位為臨時性、專業性、咨詢性的經濟會議。為了不讓執政黨獨享“經發會”的政治紅利,國民黨于經發會後由連戰出面召開了一個政黨協商會議,希望利用第一大黨地位搶回政策主導權等等,對決氣氛濃厚。
在選舉過程中,朝野政黨陷入相互攻擊、對罵的口水戰中不能自撥,朝野對立氣氛高漲。朝野對立氣氛在選後也沒有得到化解,在審查2002年度預算時,朝野對立氣氛比起去年還要糟糕許多,有些單位的預算甚至到了只要有在野黨“立委”堅持要刪,在野聯盟就暫時先決定刪除,最後再決定要不要翻案。
(二)朝野各黨圍繞年底縣市長、“立委”二合一選舉展開激烈爭奪
年底“立法委員”、縣市長選舉,是繼2000年3月政黨輪替之後又一次對臺灣前途主導權的爭奪戰,選舉結果攸關島內各主要政黨政治版圖的重劃,以及選後“立法院”政治生態及政局的重組。由于這次選舉關係重大,臺灣朝野各黨都把年底選戰定位為發展壯大、絕續存亡的關鍵一役,莫不卯足全勁、全力以赴,力圖在年底一役奠定對自己最為有利的地位。
這次選舉共有四大特點。一是參選人數大爆炸。為了在選後政局重組中多分一杯羹,島內各派政治勢力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全力動員,踴躍參與,結果造成參選爆炸。這次選舉,總計有90角逐23個縣市長寶座,548人角逐總數176席的區域“立委”,不僅參與人數創下歷史紀錄,38%的“立委”當選率與25%縣市長當選率,均是歷屆新低。二是族群分歧被大肆挑撥,為了轉移民眾對經濟下滑的不滿,李登輝與陳水扁聯手在選舉中操弄統獨矛盾與族群分歧,宣稱此次選舉是“本土與非本土、愛臺灣與賣臺灣的對決”,李登輝跳上前臺,大罵國民黨“聯共賣臺”,叫囂“國民黨滾回中國去”,陳水扁則狂稱“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就是接受一國兩制、就是消滅中華民國,吞並臺灣”。扁、李二人這種將臺灣二分法的行徑,在選舉最後關頭,在島內,尤其在中南部地區發酵。三是民進黨利用執政資源一路主導選舉議題,從提高“臺灣前途決議文”位階,拋出《世紀首航》一書,到推出四波“在怎麼野蠻”文宣廣告,再到拋出“聯合政府”、國安聯盟等議題,使整個政局隨之起舞,而國民黨、親民黨等提出的經濟議題完全被淹沒,被令在野黨窮于應對,給在野黨以極大的殺傷力。四是選風敗壞。這次選舉一大特色就是,候選人之間不顧形象的相互抹黑、赤裸裸的人身攻擊的“口水戰”愈演愈烈,而理性的政策辯論和事關臺灣生存發展的政見卻被淹沒。各黨派間一再上演拚場鬥狠、攻訐謾罵的戲碼。綁架、恐嚇等暴力事件時有發生,甚至同黨候選人也為爭選票而大打出手。
選舉結果揭曉後,總的來講,泛藍大于泛綠的選民格局沒有發生大太的變化,泛藍軍仍將在“立法院”對泛綠軍進行有力的制衡,但各黨政治版圖有所消長,民進黨圓了第一大黨的夢,取得政局重組及政黨得組的主導權;國民黨再現頹勢,失去第一大黨地位,並面臨進一步被分化的危險;親民黨席次倍數成長,成為“立法院”的關鍵少數力量。臺聯黨雖然在“立法院”搭了個臺,但和李登輝所謂“35席”的期望相距甚遠。新黨走向泡沫化,但仍表示不會解散,將繼續堅持下去。
(四)泛藍軍合作態勢繼續。2000年10月,“係出同門”的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三黨因“核四案”而坐到了一起,進而成立了“立法院”在野聯盟,三黨不僅在“立法院”進行議題合作,給予民進黨以強力的監督與制衡,而且在年底選戰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
近十年來,歷經十幾次的大小選舉,臺灣的選民結構漸趨穩定,大致分為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傾向“臺獨”的泛綠軍選民,和以國民黨為代表的反對“臺獨”、要求維持現狀的泛藍軍選民,兩者間的比例大約為三成五上下比五成五下下。為了避免在年底選戰中再度發生“泛藍軍相爭、民進黨得利”的情形,在基層支持者的強烈期盼三黨進行選戰整合的情況下,國、親、新三黨自今年年初以來就年底選戰合作進行了多次磋商,並達成了一些共識。2月16日,連戰、宋楚瑜就年底選戰整合舉行了會晤,達成若幹共識。6月10日,三黨更是發表共同聲明,確定了在“立委”、縣市長選舉都力圖共同超過半席次的“兩個過半數原則”,並宣布了首波進行合作的六縣市採“取三讓三”方式合作,分別是臺北縣的廖正豪(並未正式加入親民黨)、桃園縣的朱立倫(國民黨)、臺南縣的吳清基(國民黨)、高雄縣的鐘紹和(親民黨)以及臺東縣的徐慶元(親民黨)、澎湖縣的賴峰偉(國民黨)。但由于“立委”、縣市長等地方性的選舉攸關政治人物個人政治生命的延續、地方派係的興衰,在基層個人及派係利益難以擺平的情況下,三黨的選戰整合一路走來分外艱辛。雖然如此,但在選戰最後,三黨仍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在縣市選舉上,因泛藍軍有所整合,以致一舉奪下13個縣市,並收復了臺中縣市、桃園縣、新竹縣市等極具指標意義的縣市;在“立委”選舉中,雖然國、親、新三黨互有消長,但從國民黨、新黨的票源主要流向了親民黨可能看出,泛藍軍的選票並沒有外流,只是在內部流動而已,泛藍軍仍將對泛綠軍發揮有力的制衡作用。
12月6日,連戰和宋楚瑜進行了選後首度“連宋會”,並發表了拒絕參加“國安聯盟”、“聯合政府”,反對黨員“入閣”、成立兩黨“政策協調機制”等四點共同聲明。在“分則兩害、合則兩利”的利益考量,國、親兩黨唯精誠合作,否則將被泛綠軍個個擊破。
(四)激進“臺獨”勢力有所抬頭
以追求“臺灣獨立建國為已任”的民進黨上臺後,“臺獨”勢力在島內日漸囂張,變本加厲地推行“臺獨”活動。
一是“急獨”組織在島內活動頻頻,3月18日,在陳水扁當選周年之際,在臺當局的公然支持下,由海外“臺獨”團體組成的所謂“世界臺灣人大會”,首次在在島內大搞“臺獨”活動,狂喊“全球臺灣人站出來”,叫囂要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不僅如此,自今年6月以來,激進“臺獨”勢力還不斷狂稱要進行“臺灣正名”運動,不僅要在“護照”上加注臺灣字樣,還妄圖以“臺灣”代替“中華民國”,要求駐外機構上一律以“臺灣”取代“臺北”,要求拿掉政府單位、各類民間團體或公司名稱上涉及中華、中國或China的字眼,並提出短、中、長期三步驟。目前,民進黨當局已決定在明年秋先完成在“護照”上加注臺灣的工作。二是李登輝成為“急獨”勢力新盟主,以“終結國民黨外來政權”,帶領臺灣走出中國,建立一個所謂以臺、澎、金、馬為“命運共同體”的“新臺灣國度”為畢生之志的李登輝,因不甘心其主政12年以來苦心經營的“臺獨路線”,不僅逐漸被國民黨拋棄且沒有被其接班人陳水扁順利地繼承下去,便決定重出江湖。自其網羅一些急獨人士組成“臺獨”政黨——臺聯黨後,便成為島激烈“臺獨”勢力的“新盟主”,急獨勢力不僅以李登輝馬首是瞻,李所到之外更是綠旗飄揚。選後,李登輝更是組成了一個行動智庫——“群策會”,以做為其統合“獨派”力量的政治組織。
民進黨及臺聯黨在此次選舉中大有斬獲,更使激進臺獨勢力信心倍增,鼓吹主“追求獨立已經成為臺灣的主流民意”,“選舉確立了臺灣的獨行路”,“向中國說不才是主流民意,向中國示好的人沒有好下場”等等。
三、2002年島內政局展望
展望新的一年,雖然泛綠軍的版圖有所擴張,民進黨主控政局的能力將有所增強,“立法院”原來那種完全沒有控制的混亂局面會有所改觀,朝野之間的爭鬥將有所緩和,但因泛綠軍席次相加只有100席,離“立法院”過半的113席還有一段距離,“朝小野大”的“憲政”僵局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島內政局的發展仍然不會很平靜,朝野各黨將在新“立法院”圍繞各種議題展開新一輪的較量與整合。
(一)朝野政爭依舊,但將較上一年有所緩和。自民進黨上臺以來,由于民進黨不尊重“憲政體制”,朝野政爭激烈而火爆。但年底選後,在國民黨、親民黨都明確表示尊重民進黨的組“閣”權的情況下,民進黨主控政局的能力要比以前大得多;加之在民心望治、民心思定,民眾對朝野之間的惡習鬥極為反感的強大民意壓力下,朝野之間的爭鬥將較上一年有所緩和。但是在國、親兩黨都拒絕加入“國安聯盟”、“聯合政府”的前提下,民進黨加臺聯黨組成的政府仍是一個少數、脆弱政府,在野黨仍將對執政黨發揮有力的制衡,朝野之間仍將針對各種不同的政治、經濟議題展開一定較量。
(二)朝野各黨將展開復雜的合縱連橫。從目前“立法院”四黨無一過半的情形來看,任何議題的通過都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政黨合作。雖然國、親兩黨在選後明確了合作方向,但是不僅國民黨內部對國、親合作有不同的聲音,傾向國、民合作,而且親民黨基于自身的發展,也不可能事事都與國民黨保持一致,只會針對一些議題展開合作。雖然民進黨已經把臺聯黨視作自己的當然勢力范圍,但是要臺聯黨完全跟著陳水扁的屁股轉也是不可能的,臺聯黨在選後即聲稱,臺聯黨也有自己的政黨主體性,不是民進黨附庸,就已經嗅出了這種味道。另外,民進黨為了保證施政的順暢,也會展開一係列的拉攏“立委”個人的動作,使政黨間的分合益形復雜。
(三)朝野政黨將圍繞北、高兩市的選舉展開激烈的爭奪。年底選舉雖然從數字上看仍呈現泛藍大于泛綠的局面,但泛綠軍的聲勢卻較往年有明顯的上升,明年底的北、高兩市不僅是對泛藍、泛綠兩大勢力消長的的再一次測試,也是對是民、國、新三黨實力再次消長的又一次測試。各黨不僅將圍繞的兩市選舉的提名、布局展開較量,國、親兩黨也將圍繞兩市選舉的整合產生一係列的矛盾與角力。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