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臺灣軍事圍繞“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戰略,以二代兵力形成戰鬥力為目標,以“制空、制海、反登陸”及“資訊電子戰”為重點,力圖增強源頭打擊能力,加緊落實陳水扁的“境外決戰”思想。在軍事體制改革、軍事建設高科技化、各兵種戰鬥力整合、對外武器採購等方面均有重大活動。
一、基本情況
推動多年的“精實案”宣告完成,二代兵力陸續成軍,以提高聯合作戰、快速反應能力為目標的各類軍事演習增多。“參謀本部組織條例”通過,軍政、軍令“一元化”體制即將形成。在對外軍事關係上,臺美軍事關係十分密切,挾洋武器推行“臺獨”企圖明顯。
一、完成“精實案”,準備“精進案”,規劃“永靖計劃”。軍隊組織、結構出現大幅調整。
“精實案”自1997年7月1日執行,2001年7月1日基本完成,使臺軍在兵員人數、機構設置等方面出現較大調整。在“精實案”結束後,“參謀總長”湯曜明宣稱,將推動“精進案”。同時,臺“參謀本部作戰次長室”主導的“永靖計劃”也開始規劃。
根據臺灣軍方公佈的資料,“精實案”實施後,(1)“高司”組織:“國防部”及各軍種總部一級幕僚單位由111個合併為80個,二級幕僚單位由444個精簡為320個,(2)兵力結構:各兵種戰略基本單位合計由53個調整為72個,(3)人員:配合“海岸巡防署”的成立,編制員額從1997年的45萬多人調降為38.5萬人。明年完成規劃、預計2004正式推動的“精進案”擬再精簡3.8萬,削減重點是地面部隊(陸軍),使未來臺軍總員額減至35萬。擬議中的“永靖計劃”已做過兩次電腦兵棋推演,臺軍方預訂明年下半年完成規劃,將在呈報“國防部長”、“行政院長”及“總統”後,到2005年使臺軍總人數降至28萬人,陸軍約1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
已完成的“精實案”對臺軍實際人數調整作用不大。臺灣軍隊人員分為“編制員額”、“維持員額”、“預算員額”、“現有員額”、“總兵力員額”幾種統計方式。臺灣軍隊數額一直以編制數額計算,但實際上編制不足,“現有員額”低於“編制員額”,“精實案”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高“編現比”到80%以上。因此“精實案”雖號稱裁員6萬多,但實際裁減人數有限。
二、二代兵力成軍,攻擊性武器明顯增加。
在兵力結構調整的基礎上,臺灣部隊指揮編組相應發生變化,攻擊性軍事裝備增加。陸海空三軍分別確立了自己的建軍方針:(1)陸軍-“立體化”、“機動化”、“自動化”。主要裝備包括“天弓”地對空導彈(自製,Ⅰ、Ⅱ型),射程100-200公里;鷹式防空導彈,美制,射程40公里;“愛國者”防空導彈,美制,射程160公里,臺陸軍現用主要防空武器;桷樹野戰防空導彈,美制,地對空式,攔截低空戰鬥機;拖式導彈,反裝甲導彈,射程3750米;CM11勇虎坦克(M48H),自製,精密射控系統,具夜戰能力;CM12型坦克,改制自美M48A3坦克,臺陸軍目前主力坦克之一;M41D型坦克,係改良自M41型的輕型坦克,屬第三代坦克服役前的過渡型;M60A3坦克,美制,現役主力坦克之一,具夜戰能力,可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AH-IW攻擊直升機,美制,配屬陸軍“空中騎兵旅”,陸軍快速打擊主力;CH-47SD中型運輸直升機,美制,屬美軍現役機型;OH-58D戰鬥搜索直升機,美制,有較強的攻擊、偵搜、機動能力。(2)海軍-“艦艇現代化、指揮管制自動化、反潛作戰立體化”。主要裝備包括“中和級”坦克登陸艦,載重大、耐波力強、速度快、兩棲能力強,執行運輸補給、兩棲反登陸作戰任務;“安克拉級”船塢登陸艦,除取代“中正”、“鎮海”艦現有任務外,配合“中和級”艦執行兩棲突襲、反登陸及快速反應作戰任務;“錦江級”巡邏艦,“光華三號”計劃的自製軍艦;“濟陽級”導彈巡防艦,向美租借,配有最新式的聲納、反潛魚雷及反潛直升機;“劍龍級”潛水艇,荷蘭制,有“海龍”、“海虎”兩艘;“達觀”海洋觀測艦,負責海洋資料蒐集;“康定級”巡防艦,即法制“拉法葉特”艦,具抗核生化攻擊能力,臺主力艦之一;“成功級”巡防艦,臺“中船”公司仿製美“佩裏級”艦承建,系統、裝備更先進;未來將配備8艘柴油動力潛水艇以及具指揮平臺能力的“基德”艦;(3)空軍-“戰管自動化、制空權整體化”。幻影2000-5戰鬥機,法國制,十分先進,是臺空軍主力機種之一;F-16戰鬥機,美制,150架,臺主力戰機之一;IDF戰鬥機,臺制,配帶自製“天劍”Ⅰ、Ⅱ型中程空對空導彈;C-130H運輸機,美制;E-2T預警機,美制;B-1900C運輸機,美制,一般人員運送專用;S-70C直升機,救災“海鷗部隊”用機;AT-3教練機,美制。
三、加強建立先進指管通情系統和資訊戰能力。
由於新型導彈、軍艦、坦克、飛機、火炮等二代武器裝備陸續配置成軍,臺軍更加重視軟、硬體軍事裝備間的整合,積極籌建通情指管系統與各武器平臺間的“數據鏈路”(DATA-LINK)。臺灣“國防部”稱,準備在未來三年內以資訊電子戰、指管通資情監偵及資料鏈等系統的整建作為建軍優先目標。
指管通資情能力:以“博勝計劃”為主,此計劃由美國協助臺灣建立“C4ISR”系統,“數據鏈路”及整合指管通情與設計作戰模式,並解決臺三軍作戰中出現的指管通情盲點。臺“國防部”2001年核準投資綱要,陸海空三軍也將其列為下年度最優先編列項目。在2002年度的“國防預算”中,“極機密”預算編列了26億新台幣的偵測設備費,119億多元的通信與電子裝備費,是最大的軍事投資項目。該計劃的另一大特點是,由於美國參與設計並提供主要設備,從而使臺軍作戰指揮系統與美軍一致,必要時臺美雙方可實施聯結,互通戰情。配合已完成的海軍“大成”、空軍“強網”指揮系統,將大大提高臺軍的指揮效能。
“電子戰”:美國蘭德公司4月發表的一份評估報告稱,大陸資訊技術發展迅速,未來將“更快速、徹底的瓦解臺灣指揮管制網路”,引起臺灣軍方的高度關注,認為臺灣若無足夠能力反制,即使擁有如“基德”艦等設備先進的指、管、通、情戰場管理系統的武器,仍難整合戰力。民進黨也有人鼓吹利用目前佔優勢的資訊戰能力,積極發展“電腦原子彈”,取得“制敵”先機。雖然直到2001年年初臺灣“國防部通資局”才公開宣佈成立第一支資訊戰部隊,但據透露,臺灣空軍早已成立電子戰大隊,陸軍也秘密成立設于桃園陸軍總部、直屬“陸軍總司令”節制的“電戰營”。電子戰部隊所有裝備與訓練均由美軍支援,美軍並以租借方式向臺提供現役最先進的機動電子戰裝備。臺“陸軍”準備明年進一步將所屬四支通信部隊改名為“通資群”。“通資群”的作戰將融電子戰、資訊戰于一體,並具有滲透敵後破壞通信的“行動能力”。
四、美國對臺軍售品質先進、數額巨大,嚴重違背《八一七公報》。
4月24日,美國宣佈同意向臺灣出售4艘“基德級”驅逐艦,2003年前交貨;12架P-3C獵戶星座反潛機;8艘柴油動力潛水艇;派拉丁式(Paladin)自動火炮系統;MH-53E掃雷直升機;AAV-7A1兩棲登陸坦克;Mk48魚雷(非最先進類型);復仇者防空導彈系統;潛水艇及軍艦發射的魚叉導彈(不具對海岸壓制能力);飛機求生設備;對臺提供“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技術簡報”(現使用的防空導彈軟體最先進版本);戰機拖曳式欺敵裝置。臺灣陸軍求購的阿帕契奇攻擊直升機與M1A2坦克以後再議。預估總金額40-60億美元,柴油動力潛水艇等明顯帶有攻擊性特點,將大大加強臺軍的防空、反潛、水下、水面防禦能力。美國此舉不但違背《八一七公報》,也有違美方自已聲稱的“防禦性武器”精神。
7月,美國宣佈對臺出售50套“聯合戰術資訊配置系統”(JTIDS),價值7.25億美;9月,美國對臺40套小牛空對地導彈,價值1800萬美元;10月26日美國防部宣佈將向臺灣出售360枚“標槍”反坦克導彈,價值5100萬美元,這是美國今年第三筆對臺軍售。“標槍”導彈係攜行式,射程2500米,“雙彈頭”設計,具有“發射後不理”功能;10月30日,美國同意出售臺灣軍隊現役各型飛機的“系統與次級系統零部件”,包括F5E/F戰鬥機、C-130H運輸機、F16A/B戰鬥機、臺灣自製“經國號”(IDF)戰鬥機,共計2.88億美元。這四筆軍售總額10.82億美元。11月,臺“參謀本部”正式批准海軍採購“基德級”驅逐艦方案,連同標準二型導彈,預算為新台幣250-280億新台幣。
另據英文《臺灣時報》12月5日報道,美國今年上半年曾向臺灣在美國的F-16戰鬥機培訓中心(臺在該處保留10架)交付海岸警衛隊退役的4架F-16戰鬥機,填補臺灣1998年、1999年間墜毀的飛機,使臺灣保持150架的總數不變。
五、二代兵力訓練頻頻,提升臺軍聯合作戰、快速反應能力。
隨著二代兵力的配置,臺軍處於“現代化”轉型階段,將2001年定為“部隊訓練年”,以“整合人裝、達成戰備”為重點,以“戰備任務”為核心,增進臺軍整體戰鬥力。年度演習主要進行戰備任務訓練、三軍聯合作戰訓練,遵循所謂“專精”、“組合”、“綜合”訓練程式,明確任務分工,提升訓練成效,以求“為戰而訓”、“戰訓合一”。主要演習包括“漢光17號演習”、“神箭”(“愛國者”)導彈演練、特種部隊“武漢操演”以及“萬安24號演習”、“海安1號演習”等。
“漢光17號演習”:係臺軍年度演習重點項目。為配合“精實案”于6月完成的進程,臺軍今年特別將一般在下半年7、8月間舉行的例行性“漢光”演習實施時間提前至3、4月,以驗證各部隊編裝、成軍訓練成效、武器系統效能評鑒、通訊情報系統整合與戰場管理評估、新一代兵力準則適應性及作戰區聯合指揮機制編裝實驗等項目。2001年度“漢光17號演習”在臺灣本島北部、南部地區實施,分“兵棋推演”與“實兵演練”兩部分。“兵棋推演”在3月進行,總計3周,分“制空”、“制海”、“反登陸”作戰,每一項目時間均約一週。據透露,兵棋反登陸演習結果臺軍失敗,引起相當大的震撼。“實兵演練”4月初舉行,20日在屏東海岸附近實施對外開放參觀的陸海空三軍“聯合反登陸”作戰演習,臺“陸軍總司令”陳鎮湘主持,邀請“立法院”、“監察院”、駐臺外國武官團、南部地方縣市長、民意代表及各媒體記者等參加。各兵種二代主力現役武器均參加了今年的“漢光17號演習”,臺自行研製的雷霆二○○○多管火箭也首次參演,並恢復了多年未曾實施的火炮實際射擊,但臺軍方所屬“中科院”自製的雄二導彈,脫靶100公里。
“神箭”導彈演練:6月20日,臺陸軍“愛國者”導彈營25連在屏東九鵬基地先後發射3枚“愛國者”導彈,進行“攔截導彈”與“攔截戰鬥機”訓練,導彈命中從綠島發射的靶彈和靶機。這是愛國者導彈首次在美國本土以外地區進行實彈試射,現場有多組美方技術人員觀測。臺“陸軍總司令”陳鎮湘出席,陳水扁對發射成功發出嘉獎。
“武漢操演”:6月5日,臺“國防部”首次對外公開“特種作戰”部隊訓練內容的“武漢操演”。臺陸軍新編聯兵862特戰旅是臺軍目前唯一一個多用途特種作戰部隊,除擔任一般防衛作戰外,還負有突擊敵後軍事目標的高機密任務。“武漢操演”是採取“設站過關”方式,分為“沙盤推演、山地叢林滲透運動、詭雷(計)排除、部隊困難地形通過分進、襲殺敵監視暨警戒衛哨、人質營救與撤離、雷達站突擊破壞”等特攻戰術;“特種爆破裝藥與實爆”等專業技術;“野戰求生技能、高樓攀降操作、直升機滯空下降、繩結法與固定點與繩索加緊設置、攀降器材製作與架設、信心測驗、武裝急迫渡河”等山訓技術。臺官員稱,此舉雖不表示臺軍會對大陸發動攻勢作為,“卻有極佳的戰略嚇阻功能”。
其他演習:1月9日,臺海軍在澎湖至高雄海域派出兩艘“成功級”導彈巡防艦、一艘“海龍級”潛水艦和兩架S-70C反潛直升機,並協同兩架空軍F-16戰鬥機進行2001年春節戰鬥巡弋操演。3月6日,臺陸軍在“九鵬基地”首度進行代號為“神弓操演”的“復仇者”導彈實彈試射。5月13日,臺“國防部”發佈“同心13號”動員演習令,檢驗後備動員體制。7月4-25日,舉行年度性“萬安24號”演習,演習分為7個地區逐步實施,動員軍警、民眾3萬人參與演習。8月31日,臺“海岸巡防署”舉行成立以來的首次大型綜合性實兵演練“海安1號演習”。“海安1號演習”是一項大型岸、海、空聯合操演,演習目的主要是針對查緝走私、非法入出“國境”、岸海船舶安全檢查、海上交通秩序管制與維護、海上救難等事項,檢討指揮、管制、通訊、情報與達成任務的能力。
六、“參謀本部組織條例”通過,“軍政軍令”一元化進入實施階段。
11月25日,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參謀本部組織條例”,配合去年通過的“國防法”、“國防部組織法”,推動多年的軍政軍令一元化將於2002年初實行。此舉是臺灣當局為推動“文人領軍”、“軍隊國家化”,並逐步與西方軍事體制接軌而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
根據先後通過的幾個法令,未來臺灣軍事體制將出現較大變革:第一,“國防部”取代“參謀本部”成為軍隊最高領導機構。未來“參謀總長”成為“國防部長”的幕僚長,軍隊重要人事權、預算、建軍權由“國防部長”負責,而非“參謀總長”;軍中頒布的命令均改稱“部長令”,而非“總長令”;軍事會談議題,由“參謀本部”改為“國防部”負責;“參謀總長”每週例行與“總統”的單獨會晤,改由“國防部長”出席;第二,“國防部”、“參謀本部”機構大幅調整。“總政戰部”由“參謀本部”改隸屬“國防部”,更名為“總政治作戰局”,局長為“二級上將”職,未來將進一步改為“政治作戰局”,局長為“中將”級職;陸海空三軍總部仍隸屬“參謀本部”,“總司令部”將改為“司令部”;聯參幕僚除保有現在的“聯一人事”、“聯二情報”、“聯四後勤”外,“聯三”的“作戰次長室“與“聯五”的“計劃次長室”合併,成立“作戰及計劃次長室”,將是“參謀本部”最重要的幕僚單位,同時增設“聯六通信資訊次長室”。
七、下年度“國防預算案”中資訊戰和指管通情設備投資明顯增加。
7月25日臺“行政院”提出下年度“總預算”草案,其“國防預算”2646.53億新台幣,佔總預算的16.6%。
綜觀下年度國防預算,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指管通情投資比重大。在“機密預算”中,排名第一的軍事投資是指管通情,“通信及電子裝備及其他”、“偵測試備”兩項總計145億新台幣。二是軍事投資陸軍比重大幅攀升,兵種矛盾突出。陸軍下年度新增投資案有31件,大大高於今年度的13件案。爭議多年的155釐米自走炮,預算300億,分五個年度編列;“中程反裝甲導彈”案以“黃雀”代號隱藏在機密預算中,全案14億,分三個年度執行。陸軍在預算中編列多個項目,被指責違反“海空優先”的建軍結構。第三,人事費居高不下。預算編列的人員維持費用為1393億元,比2001年度增加75億元。第四,軍事投資額減少,業務維持費比例低。軍事投資預算佔“國防預算”比例以前至少維持在20%以上,下年度的軍事投資經費,海軍僅有80億元,陸軍180億元,空軍140億,總計約400億元,佔“國防預算”的15%,創歷年最低紀錄。而業務維持費比例低。僅佔約20%。第五,與外軍聯絡預算增加。下年度臺灣軍方派員到海外開會、考察、合作的計劃共有128項,編列36億元,主要對像是美國,重點是“博勝”計劃。下年度派往海外進修與軍售訓練軍官261次,主要軍種是空軍,地點是美國、法國。
主要特點
強化軍隊對“臺獨政權”的認同,提升導彈防禦和反制能力,落實“境外決戰”戰略,加強臺軍對大陸的攻擊能力等,是2001年度臺灣軍事的主要特點。
一、加快培植“陳家軍”,強化部隊對“臺獨政權”的認同。
長期受“反共、反臺獨”教育的臺灣軍方在民進黨上臺後,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陳水扁當局將此視為解決軍隊穩定與忠誠關鍵,加強對臺軍的“臺獨化”教育。陳水扁上臺後,頻繁到軍隊視察,密切對軍隊進行訓話,蓄意淡化戰爭性質,片面強調“安全威脅”,在軍隊中確立“與大陸作戰是臺灣軍方主要任務”的意識。6月29日,陳水扁在參加2001年陸海空軍將官晉任典禮時聲稱,臺軍必須全力捍衛“憲政體制”,“當以保衛國家安全為首要任務和標誌”,要“為維護中華民國國家的生存發展而戰”、“為確保中華民國國民的安危福祉而戰”。7月6日,“參謀總長”湯耀明在臺軍“國父紀念日”講話中進一步提出:“為何而戰”-“為中華民國國家生存而戰”;“為誰而戰”-“為中華民國百姓安全而戰”。
陳水扁通過任用臺籍將領和親信控制“國安”系統,加緊培植軍中的“陳家軍”勢力。8月,陳水扁突然撤換“國安局”、“軍情局”兩要害部門負責人,將臺籍蔡朝明升任“國安局長”,由“金防部司令”薛石民接任“軍情局長”。陳水扁無視軍中傳統,一再打破人事任用慣例,提拔一批本土和與自己關係密切的高級將領。6月,陳硬性留任任期屆滿的臺籍“空軍總司令”陳肇敏,隨後將與自己關係良好的“作戰司令”李天羽增升為“空軍副總司令”,為其未來接任“總司令”鋪路。11月,破格晉陞本應屆伍的臺籍“軍管區副司令”陳邦治為“二級上將”,未來可能還將接任“海軍副參謀總長”。同時,將出身花蓮、“背景與臺灣人無異”的“軍情局大陸研究室副主任”潘愛珠晉陞為“少將”,並內定接任“軍情局政戰部主任”。陳邦治、潘愛珠成為陳水扁當局首度晉陞的臺籍“上將”、女性“少將”。
為消除國民黨等在野黨與軍隊的傳統聯繫,臺當局對軍人參與政治活動作出嚴格限制。9月4日,“國防部”公佈“國軍現役軍人及軍事院校學生參與政治活動宣導注意事項”,以“軍隊國家化”為名,禁止在軍隊內設立政黨組織、禁止擔任選舉助選員或助講員、禁止擔任罷免案提議人、禁止擔任政黨或候選人的職務、禁止軍官利用職權影響他人參與政黨活動。這一限制遭到了在野黨的強烈批評,認為是以行政命令剝奪軍人合理參政權。陳水扁本人也強調,不準軍隊介入選舉。為禁錮軍人的思想,臺軍方實施“正義專案”,嚴禁官兵赴大陸、香港、澳門地區,不得使用公務電信、資訊設備與上述地區通信。
二、口頭上淡化“決戰境外”戰略,以“有效嚇阻”為掩護,加緊建立臺軍源頭打擊的“癱瘓戰”能力。
2000年6月16日陳水扁提出所謂“決戰境外”的軍事戰略,引發強烈爭議。不但軍隊內部意見相當分歧,連美國也相當不滿,認為臺海防衛作戰應以“道德化”、“國際化”為原則,明確表示不會支援“決戰境外”理論,要求臺“國防部”謹慎處理陳水扁的發言。同時許多軍事專家也評論説,“決戰境外”的先決條件是具備高技術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完全是強者直撲弱者的手段,以海峽兩岸的客觀情況,根本不適合臺灣。在各方的壓力下,臺灣當局和軍方均不提“決戰境外”,轉而強調建立“嚇阻能力”,發展、配置具有擴大臺軍事戰略縱深,以制空、制海、反登陸為主體的裝備。“國防部長”伍世文將這一構想具體化為,一旦受到攻擊,臺灣會以先進武器,在海峽中線附近與大陸決戰,避免造成臺灣嚴重的傷亡和經濟損失。在臺灣軍方的計劃中,“癱瘓戰”是這一嚇阻戰略的重心。通過積極籌建源頭打擊力量,建立三軍聯合作戰能力,以癱瘓戰取代消耗戰,建成癱瘓大陸對臺發動戰爭的能力。
為此,依照臺灣軍方的規劃,未來陸軍將換裝新型自走火炮與火箭,籌建防空武器及反裝甲武器,以增強地面火力、防空及反裝甲能力,換裝車載式、人員攜行式防空導彈編成防空部隊,以提升外島及軍團級防空作戰能力;籌建戰術區域網路、電子戰系統等。空軍將建立一個戰術空軍型態武力,下轄各類型新一代戰鬥機,以制空戰主要任務;更新地面防空武器及籌購低空防空導彈,建立十個快炮導彈混合營,並配合先進低空防禦及多目標火力分配系統,強化重要地區防空能力;建立遠距偵搜功能,爭取地對地導彈“早期預警”及反制能力。海軍則規劃籌建新一代作戰艦、遠洋掃雷艦、大型導彈快艇等。臺軍準備在10年內添建12艘“光華三號”500噸“錦江級”巡邏艦,29艘“光華六號”隱型導彈快艇,繼續向美租借相關艦艇;續購潛水艦、潛水艦發射武器;完成岸置導彈環島部署;強化陸戰隊防空、反裝甲及機械化作戰能力等。此外,臺灣海軍也計劃通過“基德”艦或“宙斯”艦等大型艦作為“旗艦”,執行遠海機動任務,以長程投射武力方式擴大臺灣戰略縱深和作戰半徑,使未來戰場“不只局限在臺灣海峽”,以“不對稱”、“不平衡”、“以小制大”戰術增加大陸“作戰計劃的不確性”,達到影響大陸對臺作戰的目的。
三、發展多元化導彈防禦、反制系統,提高戰爭“存活力”。
臺灣軍方將導彈防禦與反制能力視為提升戰爭“存活力”的重點,提出了“多元化”的導彈防禦政策:消極被動防禦與積極主動攔截相結合;遵循“先低後高、先點後面、先西後東、陸海並重”方針;逐次建立由近而遠、由低而高、先保要害、次求全面的導彈防禦體系。
在導彈防禦方面,中低空防禦體系集中了法制“西北風”、美制“復仇者”、“鷹式”、“天弓”型導彈,部署于陸軍的“愛國者”反導彈系統去年完成配備,今年試射成功。除現已服役的三套“愛國者”二型改良型外,臺灣還準備組建九套“愛國者三型”,構成低端防禦體系;海軍一直想組建四艘“宙斯盾”級驅逐艦作為中層TMD,在“宙斯盾”無法購得的情況下,可能用被稱“前宙斯艦”的“基德艦”代替;在高空以“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為目標。
在導彈打擊方面,秘密研發中程攻擊性導彈。此類計劃屬臺軍保密範圍,不對外公佈。據透露,臺灣武器主要研製開發機構“中山科學院”自主研發的“雄風”三型戰術導彈已十分成熟,三型導彈具備地貌識別能力,類似巡航導彈,屬地對地導彈,其速度、射程超過大陸的日炙導彈,可用於遙攻、防空、制海、反輻射用途。而另一項由“參謀本部聯合防空暨聯合反制小組”專案管制、被外界稱為研製“臺灣戰斧”的“雄升計劃”已實行多年。據稱,該計劃並非外界所認為的“雄風二型”對艦巡航導彈,而是以美制“戰斧”巡航導彈為藍本的攻擊型導彈,射程目標是1000公里,有效範圍涵蓋大陸瀋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在內的大陸海岸高價值軍事目標。該導彈具遠射程、次音速、貼地飛行、對地攻擊、一彈多目標、沿途投彈能力。兩者是否屬同一計劃,難以證實。此外,臺灣軍方也進行代號“逖靖”的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天弓二型”短程導彈研發。
對太空技術的關注也體現了臺灣對發展尖端防禦技術的意圖。與大陸相比,目前臺灣的情報蒐集、偵察與預警系統最大的不足是缺少衛星手段,太空計劃正是針對此不足。1991年10月臺灣開始執行第一個為期15年的“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劃”,計劃發射三顆衛星,“華衛一號”已于1999年1月升,“華衛二號”、“華衛三號”將於2003(可能延至2005年)、2006年升空,“華衛三號”將由美國空軍發射。據臺灣“太空計劃室”表示,第一期計劃建立了太空科技能力,已具有自主執行太空計劃的基礎能力。臺灣又準備啟動第二個15年計劃。二期計劃時間從2004年到2018年,目標是衛星本體由臺自行設計製造,重點是太空科技能力的應用。
四、“軍購外交”特點明顯,臺美軍事關係十分密切。
“軍購外交”是臺灣對美關係中十分敏感的問題,也是臺灣當局維繫、檢視臺美關係的重要手段和指標。2001年臺灣當局利用軍事關係拉攏美方,臺美軍事互動十分密切。臺灣除在4月23日的年度軍售會議上獲得大量先進武器外,臺美間的軍事合作還有:(1)美軍幫助臺軍進行陸海空三軍戰鬥力評估;(2)美協助臺軍建立“電子戰”等新型、先進軍事能力;(3)美臺定期高層軍事“蒙特利爾”戰略層次會商;(4)臺“將校”級軍官赴美接受首次“臺灣國際安全執行計劃”培訓等。臺美軍事交流的質、量與範圍明顯升級。此外,為減少年度臺美軍售會議的敏感性,布希政府決定以後將改變現行做法,採取根據臺實際需要隨時供應的辦法。美政府還擬按照美對其他主權國家通用的軍售流程,由美在駐臺機構“在臺協會”與臺灣軍方直接協商。臺軍方十分滿意,認為此舉是“對臺灣非常友好善的作為,形同視臺灣為邦交國”。此外,據媒體透露,臺灣方面也積極規劃代號為“樂成”的美臺軍事合作計劃。臺美暗中進行的聯合作戰準備工作十分多,如臺軍方派出大批中低層軍官赴美參訪、增加軍官受訓名額、三軍總司令陸續訪美等。
除美國外,臺灣與法國、瑞典、日本、以色列、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英國等也有學術交流、派員受訓、考察等多重管道和不同層次的軍事交流活動。
展望明年,配合“國防二法”和“參謀本部組織條例”的實施,加上任期限制,“國防部長”、“參謀總長”、三軍“總司令”等主要職務都將大幅變動。陳水扁將利用此次人事大調動,進一步加強對軍隊的控制。預定同期調整對象包括“國防部長”、“參謀總長”和陸、海、空三軍“總司令”,至少兩位“副參謀總長”、增設的兩位“國防部副部長”。保守估計,將帶動20位高級將領的異動。由於美方明確表示將作出改變,臺美年度軍售會議將改道美在臺協會進行,臺美間的軍事戰略對話和合作仍會持續。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