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兩岸關係總體上仍呈現出“政治冷、經濟熱”、低迷不定的態勢。一年來,是否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承認“九二共識”的鬥爭仍然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主線。陳水扁民進黨當局繼續頑固堅持“臺獨”立場,仍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在各個層面推動“實質臺獨”路線,兩岸關係始終潛伏著危機。但是,兩岸民間交流與各項往來繼續蓬勃發展。展望新的一年,由於民進黨在2001年底選舉中成為“立法院”的第一大黨,島內政治格局丕變,加上兩岸已加入WTO,兩岸關係的發展仍將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局面。
一、2001年兩岸關係的回顧
綜合一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一)兩岸實力對比我強臺弱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臺灣陷入經濟持續惡化的困境之中,與祖國大陸相對抗的籌碼逐漸減少。
2001年,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因素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強臺弱”的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祖國大陸經濟力量的壯大越來越影響著兩岸關係發展的進程。一方面,祖國大陸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國內生産總值超過95800億元人民幣,在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普遍趨緩,美、日等西方大國經濟開始出現衰退之際,仍保持7.3%的經濟增長率,外貿進出口順差有所減少,但外貿總額1-11月份仍達4628億美元,與上年同期增長7.4%,外商投資仍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年內,祖國大陸完成加入WTO的程式,並成為WTO的正式會員,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經濟舞臺上一個重要成員,為新世紀開局的“十五”計劃的施行和中國總體經濟穩定、快速增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為外商投資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同時,在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導下,通過“博鰲亞太論壇”的召開、“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成功申奧和、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如期舉行、參加東盟“10+3”會議等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成果,中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得到鞏固和加強,中美、中日關係在經歷一定的曲折後重新步上正確的軌道,祖國大陸在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的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大。另一方面,祖國大陸始終對島內“臺獨”勢力活動保持強大壓力和警覺性,牢牢把握著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年內,祖國大陸根據島內外形勢的變化適時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增強兩岸交流的力度和對島內的影響力。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祖國大陸將繼續執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江澤民主席的八項主張,只要臺灣當局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就能開始對話和談判,什麼都可以談。錢其琛副總理也在公開場合數次強調就海峽兩岸關係而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是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和大陸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並特別宣示,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解決臺灣問題可以實行比對港澳更寬的政策。這些政策宣示既表明瞭祖國大陸堅決制止分裂圖謀的嚴正立場,也展現了祖國大陸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統一的最大誠意,在兩岸關係和國際社會都獲得了較好效果。
與祖國大陸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1年臺灣經濟持續惡化,出現了自1952年以來的第一次衰退,據臺當局估計全年經濟增長率將負增長2.12%,知名的JP摩根、標準普爾等機構也分別預測臺灣經濟衰退值為2.4%和1.3%。經濟惡化在島內産生巨大衝擊,臺灣外貿衰退,外商投資下降,股市持續重挫,一度跌破3500點,失業率急劇上升,到9月份已上升至5.26%,企業倒閉情況嚴重,上半年倒閉廠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以上。“短短一年時間,臺灣已由充滿希望和信心轉為失望與失去自信”,民眾普遍對臺灣前途悲觀,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不斷加深。
兩岸經濟實力的消長,逐漸成為影響兩岸關係發展進程越來越重要的因素。一年來,在祖國大陸正確對臺方針政策的積極推動下,有利於祖國和平統一的積極因素繼續增長,臺當局與祖國大陸相對抗的政治籌碼進一步減少。其一,臺灣對祖國大陸的經濟依存度快速上升。1-10月,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占總出口的19.2%,創下近20年來的最高紀錄,臺“對大陸市場的依存度居全球第一位”。其二,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增強。2001年島內出現了1949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移居大陸特別是移居上海的熱潮。截至目前為止,整個大上海地區臺灣常住人口已超過30萬,其中,50%以上表示滿意當地的生活,14%的人明確表示想擁有祖國大陸護照。12月臺《天下》雜誌民情調查顯示,島內民眾考慮移居大陸的比例達到21.1%,比去年同期成長了12.4%。其三,島內贊同“一國兩制”的比例上升。3月,臺“陸委會”公佈民調顯示贊成“一國兩制”的比例達到16.1%,創臺“官方”歷次相關民調的最高紀錄。6月份,臺TVBS、《中國時報》和《聯合報》民調的比例分別為31%、29%和33%,全年民調結果基本維持在30%左右,同時反對“一國兩制”的民調則大幅下降,最低跌到70%以下。其四,島內在野勢力和工商界“在野逼官”、“以經促政”的勢頭不減。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繼續扮演“反獨抗扁”的關鍵角色,強烈要求臺當局回歸“九二共識”,並積極與祖國大陸勾通交流。工商協進會等六大工商團體及一些大企業主也呼籲臺灣領導人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緩和兩岸關係,放棄“戒急用忍”政策。其五,國際社會奉行一個中國原則的大框架進一步得到了鞏固。繼5月馬其頓與臺“斷交”、與祖國大陸復交後,9月臺當局企圖借出席APEC會議提升代表人選層級的圖謀遭到挫敗,臺當局在聯合國大會炮製的第九次“參與聯合國”的提案和以觀察員身份擠進世界衛生組織的企圖也鎩羽而歸。
(二)臺當局領導人仍頑固堅持“臺獨”立場,利用執政地位大肆推行“實質臺獨”,兩岸政治僵局依舊。
一年來,臺當局領導人仍然頑固地堅持“實質臺獨”路線,繼續推行“只做不説的兩國論”,兩岸政治關係仍處在陳水扁民進黨上臺以來的低潮期,毫無改善的跡象。
1.政治上繼續玩文字遊戲,拒絕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甚至公然歪曲和否定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一年來,陳水扁在繼續鼓吹“一個中國是未來的問題”、刻意對“國統綱領”10週年進行冷處理的同時,還不斷地變換手法,創造新名詞,回避、模糊一個中國原則。新年伊始,他拋出所謂“統合論”,聲稱兩岸應從經貿和文化統合開始著手,逐步建立“政治統合新架構”,從而將“統一”、“一中兩國”、“兩國論”、“兩個華人國家”統統包含在兩岸前途的選項之中,核心是企圖仿傚“歐盟模式”,在堅持“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基礎上發展與祖國大陸特殊的關係。5月,他發表就職週年電視講話,並在出訪中南美洲時提出所謂“新五不”政策,以消極、毫無實質意義的表述來回避一個中國原則。8月,又在接見外賓時拋出“憲法一中”論,稱“兩岸問題要進一步解決,一定要依中華民國憲法的思維來定調,如此才能化解兩岸的歧見,為兩岸人民找到一個中國問題的答案”。不僅如此,陳水扁還在不同場合開始嘗試擺脫甚至否定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他稱,“九二共識”是“本來無此物,何處惹塵埃”,將“九二共識”列為參考意見、排除在經濟發展諮詢會議的共識之外。10月,陳水扁發表《世紀首航》一書,聲稱“兩岸統合”是在已經確立“臺灣主體性”的基礎上來談兩岸的長久互動關係。11月,陳水扁又精心策劃缺席APEC事件,以此借題發揮大肆詆毀“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原則,一中原則其實就是一國兩制,是想把臺灣香港化、特區化、地方化”,“接受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就等於吞併臺灣、消滅中華民國”。
在回避並公然否定一個中國原則的同時,臺當局還在國際上大搞分裂活動,竭力推動“臺灣問題國際化”。年內,臺當局加大了出訪的力度,陳水扁、“行政院長”張俊雄、“副總統”呂秀蓮等高層政要紛紛出訪,進行“過境外交”,在美國紐約、休斯敦等地停留,會見美國議員,在國際上大造輿論;配合發展與美、日關係,推動李登輝訪日、訪美;繼續推動臺灣“參與聯合國”活動,並第一次以“TAIWAN(ROC)”取代“ROC(TAIWAN)”的身份圖謀成為WHO的“觀察員”。在年底兩岸相繼加入WTO後,陳水扁等臺當局高層又不斷放話表示“希望兩岸能在WTO架構下解決雙方經貿問題”,並建立“雙邊常設機制”來處理兩岸關係,企圖通過WTO機制繞過一個中國原則,凸顯與祖國大陸的“對等實體地位”。
2.縱容“臺獨”勢力,“臺獨”活動不斷升溫。一年來,在陳水扁當局的縱容、扶持與暗助下,島內外各種“臺獨”分裂勢力齊集島內興風作浪,氣焰極為囂張。2月,金美齡等老牌“臺獨”分子推動日本人小林善紀的漫畫書《臺灣論》在臺灣出版,以美化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鼓吹“臺灣實際上是個百分之百的獨立國家”,並以言論自由為名庇護金美齡;3月中旬,世界各地的“臺獨”分子糾結在臺北舉行所謂“世界臺灣人大會”和“臺灣人站起來”大遊行,陳水扁率領黨政要員出席並親自主持大會開幕式,自稱“臺灣總統”、與“臺獨”分子一同高呼“臺灣人站起來”。4月初,在臺當局的積極推動下,達賴再度訪台,“藏獨”與“臺獨”公開闔流,並與魏金生等民運分子及“法輪功”分子相勾結,圖謀共同對抗大陸。陳水扁還與李登輝共同出席激進“臺獨”組織“北社”的成立大會,實現李、扁公開闔流,為暗助陳水扁、裂解“泛國民黨”勢力,李登輝還操縱成立“臺灣團結聯盟”投入年底選舉,刻意挑起“本土與非本土”議題,激化族群矛盾和省籍對立,“臺獨”聲勢急劇上升。選舉結果,民進黨及其同盟軍“臺聯”黨實力上升,陳水扁當局的執政基礎有所鞏固,增強了其進一步搞“實質臺獨”的本錢。最近,臺當局明確指出主張“臺獨”屬於言論自由層次,將修改相關“法律”不再禁止,臺當局還醞釀徹底背棄“五權憲法”、以確立“總統制”為目標分階段完成下階段“修憲”工作;島內一小撮激進“臺獨”分子也借研討會之名展開“臺灣正名”活動,以此向陳水扁當局施壓,島內“臺獨”傾向正日趨嚴重。
3.推行“實質臺獨”,進行全面“去中國化”活動。主要表現在:一是繼續在思想和文化層面推動“文化臺獨”,培植以臺灣為主體的“文化認同”。扶持、培養御用學術力量,加強有關外國殖統治對臺灣文化影響的研究,從歷史的角度弱化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地位;指使教育部門著手廢棄中文拼音、另行建立一套“臺灣獨立運用的拼音系統”;3月底,臺當局公佈“本土化教育”政策,規定從2001年8月新學年開始,推行“鄉土教學”,以《認識臺灣》為教材範本,對臺灣中小學生進行臺灣歷史、地理和社會教育;鼓勵大學設立“臺灣文學系”和“臺灣文學研究所”。二是全面“綠化”政府、“公營”企事業以及社會團體人事。陳水扁繼續將媚日賣臺的許文龍、金美齡等“臺獨”分子納入“國策顧問”和“總統府資政”聘請名單之中,還對過去國民黨主控的“公營”企事業單位、有影響力的民間社團和金融機構進行人事大換血,以機構改組、更換董事長等為名大量安插“臺獨”和私人關係人士。臺當局有關部門甚至還建議未來公務員考試應將“中國史學史”與“史學方法論”合併,將“中國政治制度史”改為“臺灣近代史”。此外,在軍隊中還加緊提拔本土將領,進行“臺獨化政戰教育”。三是推動“官方”機構去“中華民國化”。繼臺“外交部”放棄使用“代表中華民國正統”的“青天白日標誌”後,臺“新聞局”也正式在局徽中去除了“中國版圖”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標誌;“新聞局”在年內出版的“中華民國年鑒”英文版封面加注“TAIWAN”,將首頁的“中華民國全圖”移至書末,代之以臺灣區域圖。臺“外交部”正式決定至明年底兩階段研擬改變“中華民國護照”上英譯名稱,並將此後在“無邦交國”增設的辦事處直接以“臺灣”名稱,並稱將在所有“非邦交國”新增高的代表處直接冠以“臺灣”名稱。在臺當局的授意下,“國防部”強令三軍部隊基地營區包括“統一中國”、“復興中華文化”等有關國家統一的標語被全部清除。島內輿論認為,臺當局的“兩國論”執行起來可説到了照表操課的程度,“正一點一滴地貫穿于臺灣每個領域”。
4.為兩岸經貿與各項交流設置障礙。開放兩岸“大三通”,鬆綁“戒急用忍”政策,儘快緩和和改善兩岸關係,一直是島內民眾的強烈願望。但一年來,臺灣當局不僅在政治上拒絕一個中國原則、否定“九二共識”,在兩岸交流上繼續設置種種障礙,為兩岸各項交流踩剎車。3月,臺當局明令禁止島內民眾購買大陸B股。6月,臺“陸委會”決定延後實施原定7月1日開放大陸人士赴臺觀光。在“小三通”流於形式下,又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撓本島居民經由金馬進入大陸。以隊名有矮化臺地位之嫌封殺臺灣新浪藍球隊赴大陸參賽。臺當局還要求各民間團體不得參加大陸舉辦的全國性會議和活動,並且不得與大陸地區法人、個人、團體簽訂具有政治意涵的協議文件。8月,在兩岸加入WTO及島內工商界要求鬆綁“戒急用忍”的強大壓力和呼聲下,臺當局被迫召開所謂“經濟發展諮詢會議”,宣佈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但又以防範資金過度外流至大陸為藉口,組成臺商投審委員會,實行每年檢討投資上限的“動態調整,總量管制”的“有效管理”機制,實際上是“假開放、真管理”、“開放為虛、管理為實”、“開放小門、大幅管理”。
5.大肆購買武器,“以武拒統”、“以武護獨”。為提升其“境外決戰”的能力,2001年臺當局加強了軍事採購的力度。4月,臺向美國購買了包括柴油潛艇在內的總價值60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和攻擊性武器系統,創下1992年來一次性軍事採購的最高紀錄;年底,臺還積極遊説美國向其出售“標槍”反戰車導彈等先進武器。陳水扁還多次接受美媒體採訪,向美國透露購買“宙斯盾”艦的願望,並要求美、日應與臺灣分工研發TMD,建立防禦同盟。加緊組建完成幻象機戰鬥聯隊,並以解放軍跨海作戰為假想敵、舉行規模空前的“漢光17號”等軍事演習。
(三)兩岸經貿關係與民間往來持續升溫,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儘管2001年,兩岸經貿交流與各項往來受到臺當局的百般阻撓與限制,但在島內政經亂局以及祖國大陸經濟強勢增長、北京申奧成功和兩岸相繼加入WTO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兩岸經貿關係與各項往來在2000年大幅發展的趨勢下,2001年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祖國大陸對臺灣經濟的“磁吸作用”進一步增強。
兩岸貿易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增長速度雖有所緩慢,但總體上仍保持一定增長。1-10月,兩岸貿易總額為261.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6%,其中臺從大陸輸入下降2.6%、輸出大陸增長6.1%。
臺商投資祖國大陸仍然保持較快增長,投資區域和産業結構均出現了重大變化。1-10月,祖國大陸新批准臺資項目3312個,增長36.97%,協議臺資和實際投資額分別為53.22億美元和23.98億美元,分別增長71.4%和37.37%,2001年成為1995年以來臺商投資增長幅度最大的年份。而且,投資地區從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開始向西部地區延伸發展;投資結構上除傳統的電子電器業、基本金屬製造業等外,以聯電和臺積電為龍頭的半導體企業也掀起了投資大陸的高潮;金融、保險、電訊、旅遊等第三産業也成為臺商投資的熱點領域。
兩岸各種交流更加頻繁。在經貿交流上,臺灣工商界人士來祖國大陸考察、投資和從事其他經貿活動持續升溫,祖國大陸赴臺經貿及科技交流繼續增加。1-11月,祖國大陸赴臺經貿團組達1547個,赴臺經貿人員8413人次,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34.4%和37.9%。在文化交流上,2001年交流項目超過350個、人員達4000多人次,創歷年之最。陜西“兵馬俑—秦文化特展”赴臺展覽、中國京劇團、民樂團、民間藝術團體等傳統文化風靡全島,《雍正王朝》、《大宅門》、《宰相劉羅鍋》等電視連續劇以及《同一首歌》、《中華情》等優秀電視節目在島內熱播,贏得了極高的收視率,開創了兩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兩岸新聞、體育、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交流也不斷進展和深化。上海和臺北兩市實現了副市長互訪,開創了兩岸城市交流的成功範例。
此外,兩岸人員往來也十分熱絡。1-11月,經由港澳地區來祖國大陸的臺灣同胞逾270萬人次,祖國大陸赴臺交流21904人次,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1.78%和74.72%。臺灣“退役軍事將領”也首次組團成功參訪祖國大陸,成為兩岸人員往來的一次突破,在島內引起了強烈反響。
(四)陳水扁利用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和變化,加緊“倚美拒統”,兩岸關係中國際因素愈益突出。
布希政府上臺後,美國亞太戰略出現調整,對臺當局的支援明顯增強。美國不僅大幅度增加對臺軍售、擴大臺美軍事合作與交流、提高臺當局高層政要“過境”美國待遇,還公開表示支援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加入WHO等國際組織,布希甚至公開宣稱要“不惜一切代價協防臺灣”。正因如此,年內臺當局更加全面地靠向美國,千方百計尋求美國更多的支援。陳水扁先後接受美國《時代》雜誌、《洛杉磯時報》、《今日美國報》等多家媒體專訪,宣稱兩岸關陷入僵局責任不在臺灣、“一國兩制”在臺灣沒有市場,鼓吹“臺灣是美國的資産”、“臺灣海峽的和平是整個亞太地區保持穩定的關鍵”,主張“美、日、臺必須以分擔責任和精誠合作的方式,共同維護臺灣海峽的和平”,希望美國更多地介入兩岸問題,扮演兩岸“穩定、平衡、和平使者與橋梁的角色”。聲稱美國對臺軍售的決定是要“讓臺灣人民信心百倍地進行兩岸對話和保衛臺灣來之不易的民主”,要求美國應繼續提升美臺關係。“911事件”後,美國向阿富汗正式開戰,陳水扁迅速發表聲明,“全力支援美國的軍事行動”,臺當局各相關部門也趁機凸顯臺美關係,期望“尋找著力點,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反恐怖活動”。
“911事件”雖對美國的對外政策形成巨大衝擊,為打擊恐怖主義不得不尋求中國政府的支援與合作,但並未放棄對臺灣的支援。美國國務卿等重要官員公開表示不會因為反恐怖合作而犧牲臺灣的利益、也不會影響對臺政策;同時美國繼續向臺灣出售“標槍”反戰車導彈等先進武器。年底選舉一揭曉,美國迅速表達了認可選舉結果的態度,臺當局亦派出以“行政院長”邱義仁等5人代表團赴美進行遊説,尋求美國支援;美國軍方也進一步加強與臺灣的軍事合作,進行軍事對話,美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還對臺軍事將領進行短期培訓。美國對臺當局的支援無疑助長了陳水扁的氣焰,增加了其與祖國大陸繼續對抗的籌碼。
二、2002年兩岸關係展望
展望新的一年,受兩岸先後加入WTO和島內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兩岸關係仍將面臨複雜嚴峻的挑戰。
第一,臺灣當局將繼續頑固堅持其“臺獨”路線,打破兩岸政治僵局的前景不容樂觀。2001年底“立委、縣市長”選舉後,民進黨一躍成為“立法院”內的第一大黨,對島內政局的控制力有所增強,執政基礎有所鞏固,增加了其堅持“臺獨”路線的本錢,在黨內基本教義派、“臺灣北社”等激進“臺獨”勢力、李登輝及其“臺灣團結聯盟”的牽制下,臺當局的“臺獨”立場可能會更趨於強硬,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和承認“九二共識”的可能性較小,兩岸政治僵局勢難打破。
其二,“立法院”政治生態的變化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埋下了變數。經過2001年底選舉,民進黨為代表的“泛綠”勢力佔據了“立法院”225席中的100席,一些具有極端“臺獨”分子進入新一屆“立法院”並形成一股有影響的勢力,他們有可能利用“修憲”、再次炒作“公民投票法”等議題,毒化兩岸關係。最近,“行政院長”邱義仁拋出了將朝“三權分立”方向進行“修憲”的訊息,李登輝也向“臺聯”新當選“立委”提出應制定“臺灣基本法”。結合陳水扁提出的有關“國會改革訴諸公民投票”的言論,可以預見新的一年兩岸關係發展的變數仍然很多。
第三,臺當局兩岸經貿交流政策有可能作出策略性調整。從目前來看,島內經濟自2001年以來的衰退短期內出現扭轉的可能性比較大,由於民進黨及其“臺聯”仍居於“立法院”的少數地位,島內政治、經濟亂象在2002年不會得到根本緩解,民眾要求緩和、穩定、改善兩岸關係的呼聲勢將更為強烈。出於連任的考慮,不排除陳水扁當局在某些問題上進行一定的策略調整,尤其是面臨加入WTO和落實“經發會”共識的壓力下,臺當局在“三通”問題上可能作出一些變通處理。
第四,兩岸關係面臨著加入WTO後的新形勢,圍繞“臺灣問題國際化”的鬥爭更為複雜尖銳。2001年底和2002年初,兩岸先後成為WTO的正式會員後,臺當局將會利用WTO在國際社會挑戰一個中國原則,並盡可能在更大範圍內運用WTO模式,尋求參與更多的聯合國周邊國際經濟組織和其他專門性國際組織,同時也會利用WTO所允許的一系列規則,將兩岸問題搬上國際層面,凸顯與祖國大陸“平起平坐”的“對等”地位。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