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既是國際風雲變幻的一年,也是臺灣當局借機在國際上兜售和落實其“臺獨”理念的一年。在這一年中,陳水扁當局不僅竭力發展與美、日、歐等重要國家的實質關係,為其分裂國家的圖謀尋求國際“支援”與“保護”;而且千方百計要擠進國際組織、鼓噪參與聯合國、大搞“過境外交”,以擴展“國際活動舞臺”,增加所謂“國際曝光度”,凸顯臺灣“主權獨立政治實體”地位;並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外交”領域落實“臺獨”理念,多方位地實施“脫中國化”。
儘管臺灣當局不遺餘力地在國際上進行分裂活動,也偶有得手,但實際效果畢竟有限,而且也不可能突破已為國際社會所確認的一個中國大框架。
基本情況
一、臺美實質關係有所提升。
臺美關係今年在布希政府上臺後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變化,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美國大幅提升對臺軍售。4月24日,布希政府批准了出售包括4艘“基德”級驅逐艦、12架P-3C獵戶座反潛偵察機、8艘柴油動力潛艇等在內的、價值超過40億美元的對臺軍售案。這是美繼1992年向臺出售150架F—16戰鬥機後,在對臺軍售上無論數量還是品質性能方面的一次惡性突破,也是美國有意加強臺武力拒統能力的具體體現。臺灣當局則將此視為臺美實質關係的“重大提升”。
二是美國大大放鬆了對臺灣領導人“過境”的限制。陳水扁今年再度“過境”美國,突破了多年來臺灣當局最高領導人不得“過境”政治敏感性高的東部地區,“過境”期間不得接觸美國政治人物、不得進行公開活動等慣例。陳水扁此次不僅被允許在紐約“過境”,而且還得以與美國會議員見面,與上年他首次“過境”美國在各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甚至不得不主動“謝絕”與美國政治人物會面,形成強烈反差。臺灣當局將放寬對其領導人的“過境”限制,視為臺美關係是否提升的重要指標。布希政府上臺後,臺當局加緊這方面遊説,力求有所“突破”。除了在“過境”地點上做文章外,促美放寬“過境”期間的活動更是遊説重點。陳水扁此次“過境”紐約時,為使陳水扁能盡可能多的與美政治人物會面,臺灣當局甚至包租專機,把美國會議員從華盛頓運送到紐約。
三是臺美軍事交流往來日漸頻繁。據臺報稱,今年臺與美官方及半官方軍事交流計劃多達近90項。這些計劃除了軍事採購外,還包括美軍對臺軍的各項戰略、戰術、戰法訓練,軍事人員培訓等。臺美軍方人士接觸頻仍,雙方軍事人員頻繁出入對方各種軍事機構,臺現役將校軍官今年首次開始分批赴美“研習”等。
臺美關係的變化還表現在臺美官方私下過往甚密、層級提高。一年來,臺灣當局高層人士絡繹不絕地赴美,向美通報臺相關政策考慮,了解美態度等。年底島內“立委”、縣市長選舉剛結束,臺當局就派“行政院”秘書長邱義仁、“陸委會”主委蔡英文等人赴美會晤美國官員,説明選後臺政局變化、兩岸關係發展、臺當局的政策考慮等,據稱破例受到美國高層人士接見。此外,美國還一再公開表示對臺灣的“安全承諾”,布希甚至聲稱將“不惜一切代價”協防臺灣;在臺灣加入國際組織方面,美國官員首次公開表示支援臺灣參與WHO,美國會也多次通過支援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WHO的提案。
臺美關係出現上述變化的重要背景是,布希政府上臺後,美國右翼保守勢力抬頭,對臺政策也出現右擺,在對華關係上,否定克林頓政府時期確立的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定位,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對華立場趨於強硬,遏制力度明顯加大。臺灣從來是美牽制中國的重要“棋子”,隨著美對華政策調整,臺灣已越來越明顯地成為其對華遏制戰略中的“重要一環”,這正是美國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加強對陳水扁當局支援的重要原因。
美國的對臺政策調整,與陳水扁當局推行其“實質臺獨”路線完全合拍。在此情況下,臺當局一方面主動配合美全球戰略,一方面大力推行“實質臺獨”路線,並將二者一體化,具體表現為全面投靠美國,主動充當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馬前卒”,同時採取積極攻勢,力促美國調整對臺政策、提升臺美實質關係,意在達到挾洋以拒統、推進“實質臺獨”的目的。
“9 11事件”發生後,美國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中國的合作與支援,對一些與臺灣相關的敏感問題,採取了更加隱蔽或拖延的作法,臺美關係被暫時冷凍。但是,美國對臺政策並未因此而發生實質性變化,不僅美國務卿鮑威爾等人一再表示,美不會因與中國合作打擊恐怖主義而犧牲臺灣利益、不會影響其對臺政策,美對臺灣的安全承諾不會改變;而且,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仍繼續向臺出售武裝,臺美軍事交流也在加緊進行。12月,美眾議院再次通過支援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WHO的議案。
二、臺日關係有所升溫
臺灣當局今年全方位展開對日攻勢,企圖借國美亞太戰略調整,以及日本國內各界對臺關注增加之際,謀求提升與日實質關係。為此,臺灣當局一是多管道加強與日本各界聯繫,拉攏培養親臺勢力。為加強對日關係,陳水扁當局竭力通過各種渠道,包括所謂“議會外交”、“政黨外交”、“地方政府領導人互訪”、“學術外交”等,企圖擴大與日本政界、政黨、學界及地方政府等各方面聯繫,以建立新的日臺交流管道。二是提升臺日官方實質關係。鋻於做美國行政部門工作取得的進展,臺當局也開始處心積慮地將日行政部門列為工作的重點,企圖以促成李登輝訪日為“突破口”,通過要求日政府允許陳水扁比照過境美國的方式“過境”日本、推動臺日高層官員互訪、以及進行一些具官方性質的實務交流等,達到提升臺日實質關係的目的。三是積極推動臺日軍事交流,力促日本與臺建立安全對話機制。臺灣當局還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借臺日學者之口,鼓吹臺日應建立例行性的軍方高層接觸、分享軍事情報、觀摩演習、進行聯合救援演習等,為臺日軍事接觸與往來製造輿論。
日本國內近年來政治、經濟矛盾日增,社會危機加深所導致的右翼勢力抬頭、反華情緒上升、親臺勢力增加,也使臺灣當局的對日攻勢,得到日本方面,尤其是右翼勢力的響應。他們明顯增加對臺灣的關注並表現出很大興趣,主動密切與臺當局及民進黨的聯繫,並公開發表支援“臺獨”言論,在提升臺日關係方面向日政府施壓等,所起作用相當負面。臺日關係因此而出現升溫趨向,包括:1、臺日間政界、政黨、學界等往來大量增加,不僅臺灣官員、政治人物、政黨領導人接二連三地公開或秘密訪日,日本國會議員、主要政黨領袖、知名學者等也紛紛應邀訪問臺灣。2、即將下臺的森喜朗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同意李登輝以就醫名義訪日。在李登輝訪日問題上,日本有相當一部分知名政治人物公開表示支援態度,中川昭一、小池百合子等60多名自民、民主、保守、自由等政黨的國會議員成立了超黨派國會議員之會,要求日政府允許李登輝訪日,日本主要報刊《讀賣新聞》、《每日新聞》、《産經新聞》、《朝日新聞》等也均發表社論主張應該發給李登輝簽證。日本政府受到較大外部壓力,內部也出現不同聲音。而臺灣當局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竭力做日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則依仗美國的暗中支援,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強硬態度,製造輿論壓力,迫使日本政府做出讓步。3、臺日軍事交流出現暗中增加的趨勢,臺軍方及“國防部”高層人士今年多數暗中訪問日本,亦有不少日本自衛隊退役將領應邀訪問臺灣等。
臺日關係一年來雖然出現升溫趨勢,但日本政府的對臺政策並未出現大的調整,現任外相田中真紀子及官房長官福田康夫等近來都一再闡明日本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一貫立場,臺日關係並未發生實質性變化。
三、對歐攻勢強勁,但“前進歐洲”受阻
臺當局在歐洲活動也十分頻繁,尤其是下半年開始明顯加大了對歐工作的力度,謀求以加入WTO為契機,拓展在歐洲新的“活動空間”,並企圖爭取歐盟主要國家不公開反對臺灣加入聯合國,以及支援臺加入WHO及其他須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陳水扁強調臺灣的“外交”重點不只在美國、日本,對“歐陸國家的外交是重點中的重點”,明確指示臺“外交部”提升“對歐工作位價”,加強對歐盟“實質關係”,推動與歐盟“全方位外交”。為配合對歐工作,臺灣已將“駐比利時代表處”對內更名為“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作為對歐工作的中心。
為提升臺歐實質關係,臺灣當局今年對歐工作主要包括:1、力促與歐盟互設辦事處。在臺灣當局的大力活動下,7月,歐盟執委會首次公開宣佈,歐盟考慮在臺設立貿易代表處,且一旦歐盟在臺設處,臺可對等比照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成立類似規模的商務代表處。目前臺灣當局正密切與歐盟諮商設處事宜。2、密切與歐洲議會關係,強化對歐盟各國國會工作,進而通過國會影響歐洲各國政府的對臺政策。為做歐盟各國國會工作,臺在“立法院”成立了“臺德國會議員聯誼會”、“臺瑞(典)國會議員聯誼會”、“臺歐國會議員交流協會”等組織,同時力促歐盟各國國會成立“友臺小組”,據臺報稱,目前已有英、法、德等18個國家及歐洲議會成立了此類團體。3、謀求與歐建立“軍事交流”渠道。今年6、7月間,臺陸軍“總司令”陳鎮湘率“陸軍總司令部”將領密訪歐洲11天,行程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陳鎮湘除了解所訪問國家的軍事裝備外,並透過“軍事對外交流”的方式謀求與這些“非邦交國”軍方建立關係。臺竭力維持與法國、瑞典等國的軍事合作關係,今年臺“國防大學”曾以學術交流名義,赴瑞典國防大學進行考察,與瑞典智庫和軍方建立了關係;臺軍方則與法國官方和民間落實了近20項與各層次的交流計劃,包括幻影飛機的後勤支援、派員赴法進行短期作戰、情報訓練等。
爭取陳水扁等高層領導人“過境”是臺灣當局“前進歐洲”、提升臺歐“實質關係”的“突破口”,也是臺當局今年對歐工作的重點。陳水扁去年首次赴中美洲、非洲活動時,就曾規劃在法國巴黎轉機,後因計劃曝光未得呈。今年2月,由87個政黨組成的“國際自由民主聯盟”宣佈將年度“自由獎”頒給陳水扁。臺將其視為實現陳水扁訪問歐洲無“邦交國”的機會,陳親自下達“努力突破,不可放棄”的指令,組成專案小組,積極運作。臺“外交部長”田弘茂透露,為讓陳赴歐,臺準備了很久,幾乎各層面都進行了動員,“可運用的資源都用上了”。但“自由聯盟”所在地丹麥和歐洲議會所在地法國均拒絕給陳簽證,臺當局不得不改由陳水扁夫人吳淑珍代行。之後,呂秀蓮再借“出訪”,企圖“過境”歐洲國家,但連“外交部長”田弘茂都不得不承認,整個交涉過程“非常沒有尊嚴”。由於荷蘭不發給簽證,呂秀蓮不得不將原訂出發日期延後一天。
四、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重點,竭力擠入國際組織
擠入國際組織是臺灣當局謀求擴大所謂“國際活動空間”,在國際上製造“一中一台”重要手段,也是2001年臺當局“外交”工作的“要務”之一。在加入WTO基本成定局之後,WHO成為臺今年的主攻目標。陳水扁親自指示組成“專款、專人、專職”的由“衛生署”、“外交部”、“經濟部”、“陸委會”、“新聞局”、“文建會”等相關部門,以及島內外民間團體、無任所“大使”等組成的專案小組推動此項工作,並動員臺灣醫界聯盟、醫師公會等民間團體打著“人道主義”的旗號在國際醫界活動,為臺灣擠入WHO騙取同情、尋求多渠道支援。臺當局為此多次派人赴美活動,廣泛遊説各界人士,要求美國支援臺加入WHO。在臺當局的積極遊説下,美國會數次通過支援臺灣在2002年WHO年會期間取得觀察員地位的法案,布希及其他相關官員也明確表示支援立場。在尋求美國支援的同時,臺當局也通過各種渠道全力遊説歐洲國家。吳淑珍在歐活動期間,曾一再要求歐洲各國支援臺加入WHO。雖然臺當局為擠入WHO用盡心機,但今年關於臺灣加入WTO的提案與前四次一樣,依然在世界衛生組織大會上被擱置,無法排入議程。
除了WHO外,聯合國周邊組織及其他重要的國際組織,包括重要非政府組織也都是臺灣當局覬覦的對象。陳水扁聲稱,“臺灣要嘗試進入更多的聯合國專門機構及其附屬功能性組織,無論是國際民航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機構,都是努力的方面。12月,臺灣以“中華臺北”名義擠入“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成為“競爭政策委員會”觀察員。臺當局稱這是繼加入WTO後又一個“參與國際經貿組織的重大突破”。
五、“參與聯合國”第九次碰壁
臺灣當局今年繼續推動所謂“參與聯合國行動”,結果與前八次一樣以失敗而告終。臺灣當局明知參與聯合國不可能而“絕不終止”推動,其真正目的是通過整個“活動過程”增加其國際“曝光度”,凸顯臺灣的“國際存在”。因此,今年臺灣當局的“參與聯合國行動”的突出特點是在宣傳造勢上大做文章:一是從聯合國總務委員會開會前10天起,就在紐約聯合國附近20多處鬧市區到處張帖廣告,以所謂“臺灣加入聯合國——等待綠燈中”為主題,突出強調“臺灣已經準備好參與國際社會,卻被聯合國拒于門外”,讓“各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和美國民眾正視臺灣所處的特殊國際環境,及所受的不公平待遇”。二是全力動員其“邦交國”發言支援臺灣,今年發言支援臺的國家有24個,“幾達臺灣能運作友邦交國數目的上限”;三是利用海外親臺人士造勢,包括在紐約召開大型記者會,公開宣讀“支援臺灣加入聯合國宣言”等。同時,臺當局還派高層人士頻繁赴美,加大對美遊説力度,爭取美國改變以往做法,不再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反對臺灣加入聯合國等。雖然臺灣當局的“參與聯合國”行動最終都難免失敗的結果,但其為達此目的所採取的手段及其可能産生的影響則值得重視。
六、“金元外交”受挫,“邦交”危機頻傳
臺灣當局大力推行的“金元外交”遭遇雙重打擊,其一是重金難以挽救臺馬“邦交”。馬其頓曾是臺灣時隔24年後花重金在“歐洲爭取到的第二個邦交國”,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臺灣當局更將其視為進軍歐洲的“橋頭堡”。為維持臺馬“邦交”,“建交”兩年來,臺灣花了1.4億美元,臺馬“邦交生變”消息傳出後,臺多方動員,緊急搶救,其時陪同陳水扁在中南美洲“出訪”的“外交部長”田弘茂甚至中途離隊,直奔馬其頓做“最後努力”,但最終還是無法“拉住”馬其頓。其二是“金元外交”受到島內越來越強烈的反對,財源也越來越拮據。臺灣經濟的持續惡化,不僅使島內強烈反對“金元外交”的民眾越來越多,對臺當局花錢“固邦”的作法批評聲越來越大,也使“金元外交”日趨乏力。陳水扁今年“出訪”中南美“邦交國”,明裏暗中花出上億美元的“援助”以“固邦”,但同時也不得不對要求越來越多的“友邦”表示,由於臺灣經濟狀況不佳,“經援”不再寬裕,希望“友邦”諒解。
“金元外交”的困頓還表現在,儘管臺灣當局通過“金援”等各種手段拉攏“邦交國”,但仍難使“邦交關係”穩固,一年來有關臺與巴拿馬、薩爾瓦多、巴拉圭、馬紹爾等國“邦交”危機的傳言不斷,而臺灣與教廷的“邦交”也是岌岌可危。此外,還有不少臺“邦交國”越來越熱衷於與中國大陸全面發展經貿關係,與臺灣關係出現“若即若離”的趨向。
面對“邦交危機”不斷的狀況,臺當局一年來也在竭力尋求新的“建交對象”,以確保一定數量的“邦交國”數。田弘茂等人多次秘密“出訪”,以東歐、中東、中南美為重點,接觸國家多達十多個。臺“外交部”官員稱,已與若干國家談妥“經援計劃”,並已開始與5個國家洽談“建交”或設立代表處事宜。
主要特點
今年臺灣當局的“外交活動”特點,既反映了國際格局的變化,也體現了民進黨的執政特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臺美正在構築事實上的軍事同盟關係。
美國出於其稱霸全球的戰略考慮,在亞太地區籌劃圍堵中國的軍事部署,有意激活臺灣這顆遏制中國的“棋子”,將臺灣納入其遠東軍事戰略部署之中。而堅持“臺獨”理念的臺灣當局,則迫不急待地要把自己綁在美國的“戰車”上,竭力謀求與美國建立一種“準軍事同盟關係”,以達挾美恃武,抗拒統一的目的。因此,臺美軍事交流與合作迅速升溫,一種事實上的軍事同盟關係正在建構之中。
擴大對臺軍售只是反映了臺美軍事關係一個方面的情況,其他還有:1、在臺灣的積極配合下,美國加緊了對臺灣軍事能力的考察與評估,全面掌握臺灣軍力狀況。今年美國已完成了對臺灣空軍、海軍、陸軍軍力的評估。美國海軍陸戰隊現役軍官還曾先後兩次到臺灣,對全島地形進行空中和地面勘察,逐一評估臺灣陸軍認定的17處適宜登陸的地點,對適宜灘岸作戰地點做最後的確定。而美現役軍官更是頻繁出入臺灣敏感軍事重地,包括空軍作戰司令部、陸軍導彈陣地等。2、臺美軍事合作多層面展開。臺軍方今年舉行的“漢光17號”演習,全程都有美軍現役軍官參與,開了臺美“斷交”、顧問團撤離臺灣後的首例。臺軍方試射“愛國者”二型導彈,也有美方軍事及技術人員全程指導和參與。美國還向臺灣提供大量的情報和資訊以及各種重要軍事數據,並協助臺灣發展資訊戰和電子戰戰力。臺陸軍秘密成立的“電戰營”,所有先進電戰裝備與訓練,均由美軍支援。在通信戰力方面,在美的幫助下,臺灣已取得了可保證戰時通信通暢的“跳頻”關鍵技術。3、最重要的是臺美正在進行“軟體交流”,以使臺軍戰時能夠納入美國作戰指揮系統。美軍目前正在協助臺灣三軍部隊建構“數據鏈路”,以及整合三軍指管通情系統,規劃三軍戰情系統作戰模式,也就是幫助臺灣建立一個“具有現代化戰情系統的神經中樞”,對臺三軍戰鬥力進行整合,並使其具備先進的資訊與通聯繫統,最關鍵的是使其能與美軍構成相連的數據鏈路,進而納入美國作戰管理體系。
臺灣當局這種自綁于美國“戰車”的做法,受到了島內各界的質疑。他們批評陳水扁當局趁美國全球戰略調整之機,“全面依附”美國,自甘做“他人手中的棋子”,而將臺灣推入危險的境地。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在野黨人士以及學者紛紛要求臺灣當局不要錯估形勢,過份向美國靠攏,跟著美國的外交隨波逐流,淪為美霸權的“馬前卒”。
二、大力宣傳造勢,以提高臺灣國際“能見度”,彰顯臺灣的“國際存在”是今年臺灣“外交”活動的重要特點。
由於祖國大陸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公開“臺獨”在國際上沒有空間。面對這一國際現實,臺灣當局不得不採取迂迴方式,將民進黨慣用的宣傳造勢手法運用到“外交活動”之中,著重利用各種機會,盡可能地讓臺灣在國際上“發聲”、“露臉”,以彰顯臺灣作為“主權獨立政治實體”的“國際存在”,進而達到在國際上製造“一中一台”的目的。無論是“過境”美國、“參與聯合國”,還是其他“外交活動”的主要內容都包括大肆造勢,刻意宣傳臺灣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國際存在。上海APEC非正式領導人會議,從陳水扁一開始一再對外表示要親自出席,到後來臺灣當局故意缺席,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要籍此大造輿論,以引起國際關注。
三、從“外交部門”著手,通過“脫中國化”逐步落實“臺獨”理念
陳水扁當局上臺後,先從人事入手,對“外交部”進行“綠(民進黨)化”,今年開始逐步脫去“外交部門”的“國號”外衣,朝“實質臺獨”方向邁進。具體措施包括:要求駐外“館處”將請柬、名牌、信紙上的官方標誌“國徽”換成梅花;在“新聞局”出版的以海外讀者為對象的2001年英文版年鑒封面上增添“臺灣”字樣,同時內文中的“國號”與“臺灣”交錯互用,並將中國全版地圖從首頁稱至最末頁,首頁由臺灣地區圖取而代之;決定從2002年起在“護照”上加注“臺灣”字樣;著手準備將現有的以“臺北”冠名的臺駐外代表處改為以“臺灣”冠名,為臺灣“正名”。
四、動員“臺獨”分子在國際上進行公開的“臺獨”活動
民進黨執政後,受各方面因素制約,無法公開進行分裂活動,因此十分重視動員與借助“臺獨分子”,在島內外從事當局不便公開進行的分裂活動。在臺當局的動員下,旅美“臺獨”分子在陳水扁等人“過境”美國、聯合國大會會期,大肆造勢,並遊説美有關人士,尋求美對“臺獨”的支援。僑居日本的“臺獨分子”,以及“在日臺灣同鄉會”等“臺獨”色彩濃厚的臺僑社團也十分活躍,與陳水扁當局相互呼應,在日本進行“臺獨活動”。他們與日本右翼勢力相勾結,以演講、出書、組織研討會,甚至遊行示威等形式,為“臺獨”造勢。“在日臺灣同鄉會”與日本人團體“臺灣研究論壇”還組織近200人在東京進行所謂“為臺灣正名”活動,要求日本政府不要在華僑的國籍欄上寫上“中國”。在李登輝訪日問題上,他們從勾結日右翼勢力向日政府疏通、組織動員駐日“臺獨分子”及日民間親臺勢力向日政府施壓,到利用日媒體為李登輝訪日造輿論等,不遺餘力,影響十分惡劣。
展望2002年
陳水扁當局在經過2001年底“立委”及縣市長選舉基本掌握執政權後,將更加變本加厲地在各個領域推行所謂的“實質臺獨”路線,而未來在國際上的分裂活動也將更加猖獗。
一是將利用WTO會員身份,凸顯臺灣“主權獨立國家地位”,製造“一中一台”。臺灣于2002年元月1日正式成為WTO正式會員。臺灣當局將加入WTO視為“擴大國際參與”的重大“突破”,認為“對於擴展臺灣的國際空間有非常正面的影響”,“外交部長”田弘茂聲稱將“在經貿內涵之外把WTO納入整體外交策略的一環來規劃”。臺灣當局未來不可避免地將利用WTO舞臺,將其參與的各種雙邊、多邊經貿活動予以政治化,以達到突破一個中國框架的限制,製造“一中一台”的目的。
二是竭力擠入國際組織,WHO將是主攻目標。臺當局已將2002年的推動參與WHO行動從過去的5月提前到1月,並將以往通過“邦交國”向WHO大會提案的做法,改為向1月召開的WHO執委會提案。臺灣當局此舉一是企圖趁2002年中國不是執委國之機,通過執委會使臺參與WHO的提案列入5月WTO大會臨時議程;二是借此“增加這一提案的曝光及被外界討論的機會”。臺當局已開始全力接洽與遊説擔任執委的英國、義大利、比利時、瑞典、瑞士等歐洲國家,並“促請美國在今年大會發言時支援臺灣”。
三是在繼續加固臺美、臺日關係的同時,強化對歐工作。臺灣當局認為2001年對臺美、臺日關係出現了有利於臺的發展勢頭,但與臺美、臺日關係相比,臺歐關係不僅沒有進展,反而有被壓縮的趨勢。因此,將臺歐關係列入了對外關係“重點中的重點”,加大對歐工作力度,力爭有所突破。英法是未來臺的主攻目標,田弘茂已表示,因對法工作很重要,將考慮對駐法代表處增加人力、經費等。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