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各界抗議

時間:2007-12-28 19:10   來源:台灣網綜合

反對減少中文課時的各界代表向媒體表明主張(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人不分種族信仰,都會珍惜熱愛自己的母語,詩人、作家會成為整個民族的驕傲。歷史上多少的王公顯要早已灰飛煙滅了,而書寫名篇精典的人們還活在我們的記憶裏,他們的文字依然滋養著我們的心靈,閃耀在我們的言談舉止之中。

  臺灣一所著名中學的語文老師姚寧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語文是‘萬學之母’,是人的皮膚,鳥的羽毛”。所以,當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公佈的2006年《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將語文課從每週5小時壓縮為4小時,將文言文比重從現在的65%降為45%,並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為選修時,臺灣社會批評如潮。在年輕一輩中文水準出現滑落趨勢的當下,還削弱語文教學,有人形象描述:我們的後輩可能不會用“惻隱之心”,不懂“雖千萬人吾往矣”,只會説“我看你可憐”、“老子跟你拼了”。

  余光中發起搶救中文

  這份“綱要”在討論的過程中,臺灣各界從學生家長到文藝界、企業界知名人士紛紛表達反對意見。一些熱心人士還特別組成“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在兩岸都享有知名度的詩人余光中就是“聯盟”總發起人。余光中反對主政者把意識形態帶入文化教育,他説:“文化是一個很悠久的事情,並不是短期的政治正確可以決定一切的。所以文化應該讓它持續的傳承,而不能以短暫的政治正確,來干擾文化的傳承。”

  “聯盟”的發起人都是研究所所長、大學校長、藝術家等社會賢達。發起人之一台灣明新科技大學校長張光正認為:“現代西方非常多的人主動在學中文,我們臺灣卻不珍惜中文,實在是不應該。”同為發起人的臺灣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説:“我非常擔心年輕人語文能力下滑的情形,我經常收到很多看不懂的信。即使學生將來從事理工行業,也要有足夠的能力以表達自己的想法,目前很多工程師寫出來的技術報告完全不知所云。”城邦出版集團總經理何飛鵬説:“語文教育東搖西擺,吃苦的是年輕的孩子,茫然的是家長老師,挽救中文,已是刻不容緩!”

  可惜,這些入情入理的分析、建議如泥牛入海,減弱語文教學的“綱要”依然順利通過並公佈。臺“中研院”院士許倬雲撰文作如下分析:自從“教改”以來,大家都以“鬆綁”為討論教育政策的原則。“鬆綁”不只是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更重要的“鬆綁”是要解除政治對於教育內容的干預。最近3年來,高中課綱是爭議的焦點,尤其歷史、中文教學的爭議,不僅教育主管部門有特定“指示”,主持文官考試的考試委員也摻入一己意見。憑藉掌握權力,企圖規範教材,為學生“洗腦”,是今日執政者的作風……

  與杜正勝面對面

  對新的語文教學“綱要”持反對意見的臺灣1000多名中小學老師和超過200多名大中專老師曾派代表向臺“教育部”部長杜正勝面陳意見,雖未見成效,但反對者有“不成不止”的決心。1月14日,教師、學生家長、藝術家代表再次到位於臺北市濟南路的臺“教育部”向杜正勝遞交聯名信,並與杜正勝面對面交換意見。

  臺中師範學院副教授王財貴請求杜“部長”收回成命,恢復高中每週五節課。書法家杜忠誥則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為選修就意味著可修可不修,而中華文化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更是全人類的智慧,是“幫助我們‘有異禽獸’的指引明燈。他説:“除非我們不想做人,或不願意我們的下一代做人,否則,對文化基本教材絕對沒有漠視或排斥的理由。”代表家長發言的劉琴滿女士説,據統計數字顯示,70%的小學生都參加過讀經班,社會上的作文班、才藝班如雨後春筍,一家課餘中文補習班去年招收高達1萬名學生,這説明學校的中文教育不是太多了,而是出了問題!另一名學生家長用數字説話:“臺灣高中每週的語文課時比美國、日本、韓國都少,小學生的母語課時也比不上法國、新加坡,年輕一代的中文程度不斷滑落,如何具有競爭力?”

  關於中文教育,除減少高中課時外,臺教育主管部門還提出了淺化課本、研究生入學考試可不考中文等主張,現在臺灣小學6年級的語文課文是“山是那樣的青,水是那樣的藍,漁船三三五五,漂來漂去……”、“葉葉垂楊葉葉楓,葉葉扁舟葉葉篷,掩映著一葉葉的斜陽……”等句子,被專家稱為“不通”、“沒文化”,學生考試看不懂作文題目,把“列祖列宗”寫為“劣祖劣宗”等荒唐事常常見諸報端,令臺灣社會對中文教育現狀的反省與批評之聲不斷。

  面對14日各位代表的意見,杜正勝回應説,新的“綱要”是經過程式通過的,並綜合了各方的意見,他個人無權收回成命。並稱學生不僅是中文水準下滑,也有人反映數學、英文教學也要加強。關於能否重新檢討語文課“綱要”的要求,他沒有答覆。畢業于臺大歷史系的杜正勝,曾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灣故宮博物院院長,並在院長任上接受過本報記者採訪,向記者展示過他的書法作品。不過,他的政治傾向也十分鮮明。在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時,他提出故宮“太中國”,提議改名;2004年任“教育部”部長後,又提出將地圖逆轉90度、在“歷史課綱要”中割裂“臺灣史”與“中國史”、稱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學的國語是什麼就是哪國人。這些言行有違教育中立公正的專業精神,不斷招致社會爭議和尖銳批評。 (人民網臺北1月16日電)

編輯:齊曉靖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