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農業

時間:2009-09-03 10:39   來源:國新辦網

  宜農耕地及其主要分佈和特點:

  目前西藏擁有宜農耕地680. 57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42%;凈耕地面積523 .43 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31 %;牧草地96934.8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6. 72 %。林地10716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27%。居民及工礦用地50.45萬畝,約佔 全 區土地總面積的0.03%;交通用地32.92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2%;水域8291 .96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萬畝,約佔全區土地總面積 的31. 8%。從以上數據可看出,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積最大 , 合計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 交通 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計面積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3.3%。西藏現有的糧食作物、果樹、蔬菜、茶葉、青飼料等種植業用地均屬耕種土壤範疇。耕種土壤面積最大的是日喀則地區,佔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7.79%;其次是昌都地區,佔19.86%。山南地區和拉 薩市的耕種土壤面積基本相近,分別佔15.65%和15.48%;林芝地區佔全區耕種土壤的 8.65%;那曲和阿裏地區耕種土壤面積較小,分別佔1.99%和0.58%。全區74個 縣有耕種土壤分佈的佔62個,為總數的84%。

  全區耕種土壤歸屬於28個土類中的16個土類,有12個土類沒有耕種土壤。其中,耕種山 地 灌叢草原土壤面積最大,佔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3.81%,其次為潮土和耕種亞高山草原土 ,分別佔12. 83%和12.38%。耕種草甸土佔9.1 %。耕種亞高山草甸土佔9. 47%。耕種 褐土佔8.1%。耕種灰褐土佔7.99%。耕種棕壤佔2.86%。這8類耕種土壤合計佔全區耕 種土壤面積的96.95%,其餘8個土類面積很小,合計僅佔3%左右。耕種土壤主要分佈 在岡 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和三江流域河谷洪積扇、沖積臺地、沖積階地以及湖盆階 地 上,其中,雅魯藏布江幹流臺地及拉薩河、年楚河等支流谷地內的耕種土壤就佔了全區耕種 土壤的55%,其地貌條件相對較為一致。

  西藏耕種土壤的垂直分佈區間為海拔610米~4795米,其中海拔2500米以下的面積佔5.6%,2500米~3500米之間的佔11.4%,3500米~4100米的面積佔60.8%,4100米 以上的面積佔22.2%。草地土壤中包括了尚未作為放牧草場利用的荒草地土壤。那曲和阿裏地區的面積最大, 分別佔全區草地土壤的40.25%和26.30%。其次是日喀則地區,佔15.44%;昌都地區 佔8.39 %;山南地區佔3.99%;林芝地區佔2.72%;拉薩市佔2.91%。草地土壤的垂直分佈區間為 海拔2800米~5600米,其中,海拔4600米以上的草地土壤面積佔82%,海拔3500米~4600米 的面積佔14%,低於海拔3500米的面積佔4%。西藏境內草地土壤歸屬於8個土類,高山草原上的面積最大,佔全區草地土壤面積的59.48%,其次為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草甸土,分別佔22.47%和9.88%。以下依次為亞高 山草原土(2.98%)、草甸土(2.68%)、沼澤土(0.94%)、山地灌叢草原土(0. 82%)和褐土(0.74%)。

  全區林業土壤歸屬於10個大類,面積最大的是暗棕壤,佔全區林業土壤的28.5%;以下依 次是黃壤,佔17,6%;黃棕壤、 棕壤、赤紅壤、灰褐土和亞高山林灌草甸土(亞類)的面 積基本相當,各佔10%左右;磚紅壤佔7.83%;褐土佔1.18%;紅壤佔0.21%。各種土壤 類型的宜林性能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隨著地勢的升高,不同土壤類型有著不同的適生林型 和樹種。海拔1100米以下,有適生熱帶雨林的磚紅壤、紅壤和赤紅壤,佔全區林業 土壤面積的11.81%。海拔1100米~2800米有適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針闊葉混交林的 黃 壤、黃棕壤,佔全區林業土壤面積的28.18%。海拔2800米~3500米有適生溫性針闊葉混交 林 的棕壤,佔9.94%。海拔3400米~4600米有適生寒溫性針葉林的略棕壤、灰化土、酸性棕 壤 和少量灰褐土,佔28.69%。此外,還有適生楊、樺、柏等的疏林和灌木林的亞高山林灌草 甸土、灰褐土、淋溶褐土和棕壤性土等,佔21. 39%,廣泛分佈在森林邊緣,海拔上限可達 4700米,下限為3000米~3800米的河谷地區。

  西藏的耕地面積絕大部分分佈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階地、山麓斜坡、沖積扇地和湖泊 平原一帶。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亞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甸土等開墾而來的。土壤類 型因分佈環境條件不同,在質地上有很大差異。大部分耕地的有機質含量低,即使有少數土 地含腐植質較多,亦因溫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數量少、分解緩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 分耕地還存在著地面不平整、耕層較淺、砂性重、石礫多、質地偏粗、易漏肥等現象。在復 種區耕作土壤的潛在肥力和較大肥力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較強。西藏人民從這些實際情 況出發,總結經驗,把農田基本建設與改良土壤緊密結合起來,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到1998 年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園田和平整土地100多萬畝,按農業人口 的勞動力平均,每人接近一畝。在土質改造方面,進行黏摻沙、沙摻粘,種植豆科作物,多 施有機肥料,使部分土壤質地得到改良。

  作物種類齊全

  西藏農業有悠久的歷史,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 ,利用當地複雜 多樣的氣候條件培育了種類繁多的作物品種。在西藏除高原寒帶季風乾旱氣候類型地區不能 種植作物外,其餘地區的河谷地帶均有作物種植,且喜溫、喜涼、喜濕和耐旱等不同生態型 作物種類齊全。據統計,西藏作物有30多個品種。在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區內,種植有 水稻、玉米、雞爪谷、甘薯、大豆、綠豆、高粱、油菜、花生、甘蔗、煙草、芝麻等多種喜 溫作物和茶樹、柑桔、油桐、油茶等亞熱帶經濟林木,以及各種喜溫的瓜類(南 瓜、冬瓜、西瓜)和蔬菜(茄子、辣椒、番茄、黃瓜)等。在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潤、半幹 旱氣候區,適宜種植冬青稞、冬小麥、春小麥、春青稞、豌豆、蠶豆、馬鈴薯、油菜、甜菜 等喜涼作物和蘋果、梨、桃、杏、葡萄、石榴、核桃等果樹,以及甘藍(蓮花白、包心菜) 、大白菜、油菜、菠菜、蘿蔔、胡蘿蔔、芹菜、萵筍、大蔥、大蒜、韭菜 等喜涼的蔬菜。在高原季風亞寒帶氣候區,選擇優良的小氣候環境,種植有早熟的青稞、油菜、圓根、蘿蔔等作物。

  喜涼作物單産高、個體大、品質優

  西藏大部分地區光照強,白晝溫度 相對高、降水最集 中的季節又多為植物旺盛生長的季節,不像地中海氣候那樣,冬春多雨,夏季炎熱乾燥,光 、溫、水極不協調,氣候資源難於發揮生産潛力。西藏地區光、溫、水同季,配合協調,作 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西藏夏季氣溫較低,作物各發育階段無 抑制性高溫影響,光合作用日進程無"午睡"現象,光合作用 強,有機物累積多,有利於種子植物形成大穗、增加千粒重和塊根、塊莖植物貯藏器官的發 育,為高産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西藏一般作物貯藏器官(種子、塊根、塊莖)特別發達,單株生産力高。如小麥、青稞 通常每穗達40粒~50粒以上,千粒重40克~55克,單穗重13克~25克以上;油菜籽千粒重4 克~6克,每株 産量10克~20克;蠶豆千粒重1000克~1500克等等,這些紀錄都比我國農業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高。

  發達的河谷農業

  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雅魯藏布江中游幹、支流河谷地帶,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與岡底 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西起拉孜,東至桑日,東西長約500公里,南北寬處達200公里 ,窄處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薩、山南、日喀則三個地、市的22個縣和5個國營農場, 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也是自治 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雅魯藏布江幹流拉孜至大竹卡、貢嘎至桑日等河谷段,以及拉薩河和年楚河中、下游河 谷段,均是長100公里~200公里,寬3公里~10公里的寬谷平原,海拔較低,多在4000米以 下,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引水灌溉便利,耕地密布,是西藏農業的精華所在。

  這一帶氣候溫和,熱量條件較好,年均溫6℃~8℃,最暖月均溫15℃左右,最冷月均溫 -2℃~4℃,無霜期在120天~150天左右。光照充足,年均日照達3000小時左右,太陽輻射 強 ,降水較少,一般在250毫米~450毫米,且集中在6月~9月間,佔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 雨熱同季,光、溫、水配合較好,對作物生長有利。

  本區土地總面積雖然只佔全藏的3.6%,但耕地面積卻佔全藏的45.6%,居住著佔自治 區40 %以上的人口。本區人口比較稠密,人口密度比全藏平均數高8倍,每個勞動力平均負擔耕 地5.1 畝,勞動力較充足。交通發達,基本上形成了以拉薩、日喀則為中心的公路運輸網 , 各縣的多數地區有公路相通。農業技術裝備較好,機械化程度較高,機耕面積在30萬畝以上 , 佔耕地面積的1/3以上。區內有拉薩、日喀則和澤當等地的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試驗場。興 修了大批水利工程,河谷地區的多數農田有較好的灌溉條件。如拉薩河兩岸就有30多條引水 渠道,並在主要支流上修建了小型水庫、提灌站、防洪排澇和截潛流等工程設施。拉薩河下 遊各縣和山南地區所屬各縣耕地的有效灌溉率在60%左右,其他各縣的灌溉率也在30%左右 。沿江、河兩岸的耕地大多進行了平整和改良,部分耕地已初步實現了園田化。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