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永遠的光榮——中央蘇區歷史簡介

時間:2011-11-07 15:13   來源:中國贛州網-贛南日報

  編者按

  贛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當年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80年前,以毛澤東、朱德等領導紅軍和人民群眾,在廣闊的贛南、閩西大地,創建了中央蘇區,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進行了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孕育形成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

  穿越血與火的歷史煙雲,歷經80年風雨洗禮,蘇區精神早已深深地鐫刻在贛州廣大幹部群眾心中。今天,讓我們跨過歷史的長河,一起走進那段永遠也不能忘懷的歷史及必須代代相傳的革命精神中去。

永遠的光榮——中央蘇區歷史簡介

 

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瑞金葉坪)。

 

  中央蘇區位於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也稱為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央蘇維埃區域。中央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群首腦機關所在地。

  “中央蘇區歷史,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贛南、閩西農民武裝暴動開始,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贛粵邊、閩西等地紅軍三年遊擊戰爭結束,前後歷時10年,大致經過奠基開創、初步形成、正式建立、鼎盛發展、最終喪失、三年遊擊戰爭等6個階段。”日前,市委黨史辦主任張孝忠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瑞金沙洲壩“紅井”。

 

  奠基開創階段

  中央蘇區是以贛南、閩西兩塊根據地為基礎創建的。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贛西、贛南特委的領導下,賴經邦、李文林、古柏等領導贛西南地區武裝起義,開創了東固、橋頭等革命根據地。1928年3月和6月,郭滴人、鄧子恢、朱積壘、張鼎丞等領導閩西地區武裝起義,創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據地和地方工農武裝。贛南、閩西紅色割據區域,奠定了中央蘇區的基礎。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後,轉戰贛南、閩西地區,在上述根據地和地方工農武裝的配合下,先後開闢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瑞金葉坪)。

 

  初步形成階段

  1930年1月,江西紅軍四個獨立團合編為紅軍第六軍。2月7日,中共贛西特委、贛南特委和紅四軍、紅五軍、紅六軍軍委共同組成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委,統一領導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贛西、贛南和湘贛邊三特委合併為中共贛西南特委,劉士奇為書記。3月,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閩西蘇維埃政府成立,鄧子恢任主席。4月,閩西地區紅軍五個獨立團合編為紅軍第十二軍。6月,活動在贛西南、閩西地區的紅軍第四、第六(不久改稱第三軍)和第十二軍合編為紅軍第一軍團。8月,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的紅一軍團與彭德懷率領的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10月,毛澤東領導紅一方面軍揮師江西,攻克吉安重鎮,建立了以曾山為主席的江西省蘇維埃政府。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渡口舊址(于都縣城東門渡口)。

 

  正式建立階段

  1931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中共蘇區中央局成立,周恩來任書記。在周恩來未到任前,項英、毛澤東先後代理書記。9月,中央蘇區軍民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三次“圍剿”後,使贛南、閩西蘇區連成一片,蘇區擴展到30多個縣境,建立了24個縣蘇維埃政府。11月,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任主席,項英、張國燾任副主席;同時,組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懷任副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至此,中央蘇區正式形成,並統轄和領導全國蘇維埃區域的鬥爭。

  鼎盛發展階段

  1931年12月14日,趙博生、董振堂率領國民黨軍第二十六路軍在江西寧都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編為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隨後,紅一方面軍發展到擁有一、三、五、七、八、九軍團,約12.7萬餘人。1933年1月,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由上海遷入中央蘇區。同年二三月間,中央蘇區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不僅鞏固了中央蘇區,而且打通了中央蘇區與閩浙贛蘇區的聯繫。

  到1933年秋,中央蘇區轄有江西、福建、閩贛、粵贛4個省級蘇維埃政權,擁有60個行政縣,總面積約8.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453萬,黨員總數約13萬人,紅軍和蘇區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中央蘇區由此成為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在黨和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中央蘇區進行了治國安邦的偉大預演,卓有成效地組織群眾進行革命戰爭,深入土地革命,開展經濟建設,發展文化教育,保障民主權利,改造社會環境,改良群眾生活,蘇區各項事業長足發展。

 

紅軍烈士紀念塔(瑞金葉坪)。

 

  遊擊戰爭階段

  從1931年11月開始,由於受到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領導的嚴重干擾和影響,排斥了毛澤東對蘇區黨和紅軍的正確領導,給中央蘇區的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危害,最終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和紅軍主力8.6萬餘人,被迫撤離中央蘇區,實行戰略轉移,進行突圍長征。

  中共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長征後,在中央蘇區組建了中共中央分局、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辦事處和中央軍區,項英、陳毅等堅持和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遊擊戰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各紅軍遊擊隊負責人根據黨中央的指示,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合作抗日談判,達成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協定。隨後,各紅軍遊擊隊奉命下山整訓,改編為新四軍,開赴大江南北的敵後抗日戰場。

  “中央蘇區十年奮戰的歷史,時間長,跨度大,風雲激蕩,歲月崢嶸,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偉大的蘇區精神,成為中國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張孝忠表示。(記者劉芳整理)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