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9日電 新華國際時評:防控流感疫情慎言“反應過度”
新華社記者葉書宏
面對全球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世界各國正積極應對。值此危急關頭,一些專家接二連三拋出言論,先是指世界衛生組織調高警戒級別為“過度防疫”,後又稱中國“錯估疫情的嚴重性”、“反應過度”。在人類對新型流感病毒的嚴重性沒有充分認識之前,大談防控“過度”不是科學的態度。
當前,世界面臨的是一個從未見過的病毒,人類對此沒有可知的免疫力,並且病毒顯示了人際傳播的危害性。人們不清楚病毒下一步會怎樣,它可能滅絕,也可能變異成更嚴重的病毒。在決策資訊不充分且決策環境不確定的條件下,要對病毒防控規模拿捏適度,做到如某些專家所言的“適度回應”難度極大。
或許,有些決策被事實否定後可以推倒重來,造成一些經濟損失。但是對於甲型H1N1流感這種對全人類生命構成威脅的新型病毒,每一步決策都將是不可逆的,一旦失誤將産生無法挽回的後果。此時,理性的決策自然是多預估風險和威脅,高度警覺積極防控,切忌盲目樂觀和輕敵。正所謂“上醫治未病”。
正是基於科學決策的態度,中國自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蔓延以來,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警戒級別採取了及時而嚴格的防控措施:中央決策層在第一時間將流感防治納入最高議事日程;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加大對國外流感疫情的檢測;中央財政撥備專項資金安排充足的資源儲備;政府及時公開相關資訊等。
採取積極有力的防控措施,不僅基於科學的態度,中國特殊的國情也決定了對包括新型流感在內的任何傳染病必須從嚴防控。中國人口數量和密度大,一些地方醫療條件欠缺,防控能力相對落後,疫情一旦擴散,後果難以估量。防患于未然總勝於事後彌補,更何況中國已經出現了確診病例。
此外,作為遭受過非典肆虐的國家,中國對流行病毒的危害有著切膚的體會,對於疫情防控有著深刻的認識。在成功抗擊非典後,中國逐步建立起一套抵禦流行病疫情的應急防控體系,並構建了一個覆蓋全國的疫情檢測網路。中國此次能夠及時有力地採取防控措施正是得益於這種日益科學化、規範化的疾病防疫體系。
作為全球防控流感疫情的重要一環,中國所採取的防控措施利己利人,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認為,疫情暴發後,中國政府發揮了強有力的領導作用,防控措施積極有力。該組織駐中國代表韓卓升説,中國的反應是“正確”且“透明”的。這是世衛組織以全人類安危為出發點作出的客觀判斷。
疫情仍在蔓延,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總之,在威脅到全人類生命的流感病毒面前,不論是已出現疫情的國家還是疫情尚未發現的國家,不論是富國還是窮國,都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即使這種準備被事實證明是“過度”的,至少人類在病毒面前將因這次“實戰演習”而積累更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