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從重建美好家園到重塑經濟版圖産業轉型強四川

時間:2012-02-27 16:02   來源:人民日報
 
災後重建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新基地鳥瞰。


  災後重建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新基地鳥瞰。

  莫定有攝


  正月剛過,成都平原上,星星點點的油菜花四下裏拱出來,傳遞著早春的氣息。

  “十二五”開局之年,四川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領跑西部。産業轉型升級更是邁出實質性步伐:全球最大平板電腦製造基地,全國最大發電設備生産基地,高新技術産業規模全國第六,汽車石化工業迅速崛起……

  “大力推進産業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既是四川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內容,也是利長遠、增後勁的必然選擇。”省委書記劉奇葆説。

  從起立到起跳,從重建美好家園到重塑全省經濟版圖,走出傷痛,川蜀大地挺立起振興發展的新脊梁。

  主動轉,恢復—追趕—優化同步推進

  既要儘快推進災區恢復重建,又要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既要加快發展速度實現“原地起立”,又要調整結構上水準爭取“發展起跳”。多重任務,多重挑戰,如何統籌安排?哪尋求突破?

  “要把産業轉型升級放在突出位置,力爭恢復、追趕、優化同步推進。”四川省委、省政府決心堅定。

  一系列發展規劃啟動實施,“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目標清晰: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西部物流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建設重要戰略資源開發基地、現代加工製造業基地、科技創新産業化基地、農産品深加工基地。

  不是沒有疑慮:災後恢復重建任務繁重而急迫,如此高調堅持“産業升級”會否偏離重心?

  四川的回答是:災後重建,必須是功能恢復與跨越提升相統一的發展型重建。如果重建後的産業還是落後産業,不僅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甚至可能成為新的包袱。

  重建分秒必爭,但四川一開始就堅持高門檻,寧可慢一些,也不放寬標準。

  比如重災區汶川,地震中損毀的工業怎樣恢復?還要不要原有的鐵合金等高耗能項目?四川態度明確,汶川縣經濟發展需要一定的産業支撐,但決不能走過去粗放發展的老路,更不能破壞本已脆弱的生態。

  另辟蹊徑,“成都—阿壩工業園”飛地項目應運而生。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項目全都排除在外,保留的項目也在搬遷過程中加以提升。過去半封閉的電石加工開工全套新工藝,實現清潔生産。過去粗放的磷肥加工升級改造,開始生産電子級磷化工新材料。

  災後重建的過程,成為四川順勢而為淘汰落後的過程。“落後産能,過去我們也想清理,但是阻力很大,決心難下。現在不一樣了。”省發改委産業處副處長梁鴻説。

  對岷江、沱江流域的小造紙、小水泥果斷出手,水變清、林更綠,川北生態環境得到全方位保護,旅遊業成為新支柱。

  3年多來,四川在重建中撤並、遷建、調整了近40個功能不完善、配套條件差、佈局不合理的工業園區,小水泥、小玻璃預計到今年底全部淘汰,國家鼓勵的新型幹法水泥比重由過去的不到30%提高到目前的75%以上。

  不是沒有爭議:四川作為西部內陸地區的人口大省、農業大省,最大的問題還是發展不足,現在追求轉型升級,是否有些不切實際?

  四川的回答是:欠發達是不容忽視的省情,四川的確要全力追趕,爬坡摸高。但追趕的過程中,必須把轉型升級貫穿始終。只有優化結構、轉型升級,才能為發展注入持久的動力,才能最終真正“趕上去”。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四川已成重要的“西南大通道”、“西部橋頭堡”。而今産業梯度轉移,區位優勢、勞動力優勢,讓四川成為眾多國內外投資商的首選。

  “不能摘到籃裏就是菜。每上一個新項目,都要考慮是否符合産業政策、是否有利於結構優化升級。”省領導強調。

  從走出去招商,到項目送到府,四川人很清醒。既著眼高端産業,又必須是産業鏈上的龍頭企業,“招優引強”成為承接産業轉移的準則,173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相繼落戶。英特爾率先落戶成都,迅速吸引一大批電子資訊産業的整機和零部件企業,聯想、戴爾、富士康……

  主動調結構、大力促轉型,一些轉折性、躍升性的變化悄然發生,傳統農業大省正向工業強省轉變

  2011年,四川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600億元,增長22%,工業總規模居全國第八位。一批萬億産業帶和千億産業園區加速培育,電子資訊、汽車製造、油氣化工産業迅速崛起,全省工業集中度提高到63%。

  與此同時,産業層次從低向高,呈現“一增一減”的好勢頭: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産業佔全省工業比重迅速提高,其中新材料、節能環保裝備産業在2011年的增速高達40%以上,高新技術産業規模居西部第一、全國第六;而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行業比重則明顯降低。

  科學轉,不在低端搶飯吃,要在高端有作為

  主動轉,還要科學轉。

  一提産業轉型,是不是就等於把傳統産業扔出去,只搞新興産業?四川提出,轉型關鍵是“高端”,不論傳統産業還是新興産業,都要佔領制高點。

  新興産業堅持“不炒概念”、“不鋪攤子”、“不佔地盤”,注重內涵式擴張,結合本地優勢實現技術市場“雙領先”。

  雙流新能源産業基地異軍突起,吸引了漢能、天威等全國新能源領軍企業競相入駐。4年前,雙流的新能源産業銷售收入只有8億元,2011年呢?突破200億元!目前全球單廠産能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建成,小小雙流,手握以非晶硅、鍺硅為核心的自主智慧財産權。2011年,以國家光伏産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成都)的落成為標誌,四川在新能源産業擁有了“話語權”。

  四川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劉龍章説,近幾年,新能源産業迅速升溫,新能源投資項目紛至遝來。越是這種情況,四川越強調保持冷靜,避免一哄而起,謝絕了數十個缺少核心技術、缺少市場優勢的項目。

  傳統産業則用先進技術改造升級,提高附加值,做長産業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喜新”不“厭舊”。

  四川有個全省重點工程“泡菜工程”,一頭牽著省委省政府,一頭牽著萬千農民。開展技術攻關,推動標準制定,強化市場行銷,“小泡菜”做成了大産業。如今,四川泡菜已經形成蔬菜生産、加工、銷售、包裝一條龍産業鏈,年産量超過180萬噸,産值過150億元。

  作為農業大省,四川按照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方針,重點打造“白酒金三角”、川中生豬製品等産業基地,新希望、五糧液等一批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躍上數百億元臺階,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達到3144家,初步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變。

  按照“科學轉”的思路,傳統産業中的重工業、勞動密集型産業,在四川人眼中有了新的價值。

  5層樓高,2000噸重!站在中國二重的廠房裏,面對世界上最大的水壓機,人們真切地感受到重工業的“重量”。

  重工業不等於“傻大黑粗”。在重工業中注入“高精尖”技術元素,二重的産品個個是大塊頭,也個個是高精尖。進入新年,二重又傳捷報,世界首批示範工程第三代AP1000核電主管道即將從二重發往核電站施工現場。AP1000核電主管道,就像人體內輸送血液的大動脈,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核電站中連接反應堆壓力容器、主泵和蒸發器的大型厚壁承壓管道,國內外企業都沒有現成的製造技術。而二重已逐步佔領國際高端市場。

  四川是人口大省,鼓勵搞研發、創品牌,提高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産業也在“科學轉”中閃現光彩。

  成都武侯新城有“中國女鞋之都”之稱。過去,這裡的製鞋企業主要從事貼牌生産,一雙市場售價上千元的鞋,企業只有十幾元甚至幾元的利潤。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貼牌的利潤被壓得更低。

  武侯新城下決心對多年沿襲的發展模式“動手術”。從兩頭在外變為內外兼顧、從照單生産變為自主研發、從加工車間變為獨立廠家,一大批製鞋企業擁有了自主品牌,風險降下去,腰桿硬起來。2011年,這裡的製鞋産業實現産值150億元,擁有自主品牌300多個,直接從業人員近10萬。

  不在低端搶飯吃,要在高端有作為,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創新驅動實現轉型升級,四川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含量也與日俱增。目前,四川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45%,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1.56%。

  持續轉,創新體制機制,政策保駕護航

  産業轉型升級,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如何完善體制機制,為“持續轉”提供保障?四川在冷靜思考,也在大膽創新。

  如果幹部考核評價“唯GDP論英雄”,不少地方可能表面上把轉型升級捧得高,實際上仍緊盯速度、看重規模,“好”讓位於“快”。“要從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入手,增強轉型升級的自覺性。”四川啟動了政績考核的系統工程,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宣佈,對各市州不再考核GDP,新的評價體系中,産業轉型升級所佔分量大幅提升。

  環保一票否決,各市州對污染項目不再手軟。個別企業在夜間偷偷排污,不等群眾舉報,地方政府主動清查。

  科技進步貢獻率納入考核,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為創新型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綿陽科技城擁有大型軍工科研機構18家,近兩年科技成果轉化率迅速提升,綿陽市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至50.5%。

  服務業是四川經濟的短板。連續3年,四川服務業都保持著10%以上的增速,但相較第二産業的高速增長,所佔比重仍然偏低。産業轉型升級,怎能缺少現代服務業?2011年,成都從國家發改委“爭”來了全國首批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

  對鼓勵類服務業新設立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對新引進的服務業總部企業所得稅“三免五減半”……一系列改革措施,助推成都加快建成西部物流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會展中心。成都還是服務外包業的“新寵”,全球服務外包前10強中,IBM、埃森哲、維普羅3家在成都設立研發中心,超過40家跨國公司在成都設立了全球交付中心、共用服務中心或研發中心。2011年,成都市第三産業所佔比重達到49.3%。

  “1噸磷礦石原礦賣300多元,加工成電子級磷化工産品卻能賣到1萬元以上。産業升級當然要鼓勵後者,但礦老闆們未必個個這麼想。”省經信委主任王海林説。四川能源資源豐富,如何引導企業從單純“吃資源飯”轉向延伸産業鏈、提高附加值?

  看重制度的力量,通過完善政策、制定標準,促使資源産業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四川要求,新上項目資源就地轉化率達到100%,制度“硬杠桿”促全省能源資源集約化生産水準迅速提升。

  産業轉型升級,四川始終堅持市場化方向。

  市場化拒絕地方保護主義。攀枝花市稀土儲量豐富,過去存在濫挖濫採的情況。2011年,順應國家産業政策,四川整合資源,提高開採門檻。整合後的稀土礦由誰來經營?不少投資者紛紛猜測,四川本地企業攀鋼肯定早被“內定”。四川給出的答案卻是“公開招標”,誰的工藝先進、利用率高、附加值高,就交給誰。最後,稀土礦花落江西銅業,外來投資者對四川的産業發展環境更有信心,本地企業也心服口服。

  市場化要求擺正政府和企業的關係。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后強教授認為,産業轉型升級的初期,無論是制定發展規劃還是扶持先導産業,政府的作用都不可或缺。隨著産業佈局的完善,各級政府更要強調“退”,讓企業成為産業升級的市場主體。

  英特爾産品(成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卞成剛,常被問及兩個問題。一個是,“英特爾這麼有分量的企業落戶四川,政府是不是經常到你們企業調研送優惠?”一個是,“樹大招風,是不是總有政府部門來英特爾‘化緣’?”

  “我們感受最深的是當地政府高效、規範的服務。”卞成剛説,英特爾在四川建廠後,既不曾遭遇亂收費等煩心事,也無須和政府部門整天“粘”在一起爭什麼特殊政策。春節過後,英特爾成都公司生産晶片突破10億顆,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生産基地。

  在推動産業轉型升級中,四川把握著政府“現身”和“隱身”的良好節奏。

  新産業,新結構,新起點。

  災後重建,不氣餒的四川人要“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

  加快轉變,敢爭先的四川人正借産業轉型重塑經濟版圖。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