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災後重建 廣元以文化人、以文安民、以文富民

時間:2012-05-03 13:49   來源:四川日報
  一座橋,一杯茶,一本書,窗外洋洋大觀,窗內書香瀰漫。4月20日,廣元市圖書館館長陳洋帶我們一起沉浸于觀景書吧中。地震後,因圖書館館舍受損倒塌,廣元市委、市政府把南河濕地公園內的廊橋劃撥給圖書館,辦起書吧,為市民提供免費閱覽服務。

  富有2300多年曆史文化底蘊的“川北門戶”廣元,3年多來堅持物質家園重建和精神家園重建並重,把文化重建作為全市災後恢復重建的靈魂工程,蕩起一池春水。

  面向未來,廣元信心滿懷:到2020年,廣元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極大提升,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協調發展,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幅超過20%,佔GDP比重達5%以上,基本建成富有獨特魅力和創造活力的川陜甘結合部文化強市。
  
  “黃金寶地”優先辦文化,提升城市“精氣神”

  通過災後重建,廣元投資15億元,新增文化設施20萬平方米,擁有川陜甘結合部設施最好、功能最全、傳播最快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其數量和品質實現歷史跨越。
 
  “參加免費培訓,讓我圓了聲樂夢。”今年67歲的鄭孝武,自2009年起參加廣元市文化館免費藝術培訓,每週三和週五學聲樂成為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鄭孝武是眾多參加免費藝術培訓市民中的一員。廣元市文化館開辦起惠民藝術學校後,每週有800多人前來上課,學習舞蹈、書法、美術、器樂等。

  從全省來看,廣元不算富足,可群眾文化活動為什麼如此蓬勃?

  “欠發達地區更應該重視文化發展。”在一些專家看來,要通過文化發展的成果,以文化人、以文安民、以文富民。

  廣元緊緊抓住災後重建的機遇開展文化建設。

  廣元市委認為:“城市中最好的土地,既不能給老闆,也不要給機關單位,要拿出來辦文化,讓廣元的老百姓享用。”因為,廣元的發展要靠文化來提升“精氣神”。

  正在建設的文化藝術中心,位於利州廣場對面。建成後,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匯聚於此,將極大地方便群眾參觀、學習。而這塊“黃金寶地”,房産企業、政府部門曾經夢寐以求。基本完工的澳援體育中心,與學院城比鄰,已有一些賽事在此舉辦……

  好口岸用來建文化,廣元認真詮釋。朝天區的大中壩、青川縣的高家院、旺蒼縣的白馬寺、劍閣縣的修城壩……各區縣紛紛拿出黃金口岸給文化安家。到2011年9月底,廣元實施文化重建項目1624個,項目完工率和完成投資率均達到98%以上,基本建成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立體網路,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逐步從“發展滯後”向“跨越發展”轉變。

  有了文化陣地,文化建設就有了依託,廣元進一步樹立起全市人民感恩奮進、不等不靠、攻堅克難、加快發展的理想信念。

  震後20天舉辦 《挺起不屈的脊梁》抗震救災大型廣場晚會;率先在全省出版發行抗震救災大型畫冊 《震不垮的廣元人》;設立“廣元文化獎”、“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獎”;四川省唯一引進的大型現代豫劇《娘》成功巡演;一部由農民企業家投資拍攝、反映重建巨變的電影《家鄉的彩虹》上映;電視作品 《災後農房重建》、歌曲《蜀道》等一大批優秀文化産品獲獎……龍年除夕夜,廣元《老媽媽》登上央視春晚舞臺。

  提高文化基礎設施現代化水準,廣元“劍鋒”銳利——到2015年,城市建成“10分鐘文化圈”、農村建成“10里文化圈”,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充分保障,成為川陜甘結合部公共文化建設示範區。

  公路鐵路為文物讓道,改變的不止是城市形象

  災後恢復重建以來,廣元始終把文化遺産的傳承和弘揚放在重要位置,正確處理文化遺産保護和發展經濟的關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實施文化生態保護,培養民眾的文化自信。

  在今年全省文化工作會上,省文化廳認為,“廣元的文化已躍升于四川省第一方陣”,並稱讚廣元文化建設“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公路為文物讓路。

全國重點文物千佛崖,曾經備受“摧殘”。1936年,川陜公路穿崖修築,車輛往來穿梭,帶來尾氣、揚塵污染。“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千佛崖嚴重受損。

  如何處理好公路建設與文物保護的關係?廣元市委、市政府認為,再堅固的物質家園,在巨大的災難面前都很脆弱;唯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家園,才是支撐人民群眾擦乾眼淚堅強挺立的鋼筋鐵骨。要把文化建設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和靈魂,融于災後重建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把打造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硬任務。

  把文化遺産保護作為戰略選擇的首項,廣元做出決定——改道川陜公路。

  如今,一條新修的隧道從千佛崖背後繞過,崖前公路被改建為景區道路,周邊建築已被拆除,景區內綠樹蔥蘢、亭臺搖曳。千佛崖病害治理正在進行,龕窟外將用可逆的輕質材料修建一個45米高的 “保護罩”,使之免受風雨侵蝕。廣元投資4.5億元,創造了讓世人驚嘆的“千佛崖速度”。

  秉承保護利用並重的理念,廣元全面開展震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

  在千年蜀道上的重要關隘劍門關,一條重新修建、繞道而行的隧道,錯開了關樓;寶成鐵路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澤寺中成功改道,從此遠離保護區;在千年古道翠雲廊,新建的公路繞開古道……

  廣元為文化建設“讓路”,成為八方傳頌的佳話,更是廣元科學重建的典型例證。

  截至目前,廣元已實施37項災後文物搶救保護工程,總投資3.2億元。震後,廣元調查文物點538處,新發現896處,並先後完成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考古調 查10多項,在全省率先作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決定”。重建、新建了廣元市博物館、皇澤寺博物館、廣元紅軍文化博物館、蒼溪縣紅軍渡紀念館、昭化漢城博物館、旺蒼木門軍事會議紀念館、青川縣博物館、青川地震博物館、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萬安博物館、蜀道文化博物館等一系列博物館紀念館,形成較完整的博物館體系。

  4月10日,蜀道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蜀道申遺邁出新的一步。經過三年多文化恢復重建,廣元清醒地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産,不僅是在保護城市的根,也是在保護寶貴的文化資源。

  文化産業大項目帶動,創新一座城市的發展方式
  
  災後重建,廣元牢牢抓住“加快發展方式轉變”這條主線,深入挖掘文化資源潛力,大力實施文化産業大項目帶動戰略,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化,探索了一條西部欠發達地區轉化優勢文化資源、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路。

  4月17日,星期二,昭化古城遊人穿梭。“節假日來的人更多。”坐在自家的小吃店裏,55歲的涂傑祥笑瞇瞇看著街上人來人往,去年,他家總收入6萬多元,比以前多了幾倍。

  涂傑祥家生活的改變,得益於廣元市對昭化古城三國文化産業園的打造。

  廣元文化資源豐富,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市委、市政府認為,應該把文化産業作為災後重建的重點産業、動力産業和惠民産業,作為加快發展的支柱産業、優勢産業和引擎産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

  文化為魂,旅遊為體。廣元整合各類資金80多億元,投入到文化旅遊産業項目建設中,一批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和大型産業園區迅速崛起,4A級旅遊景區從2007年的2個發展到今年初的12個。目前,廣元已完成皇澤寺等8個重點文化産業項目,還有千佛崖等20多個文化産業重點項目在建。已擁有國家級、省級文化産業園區4個,各類文化産業基地20個,年行銷産值過100萬元的文化企業56家。
 
  一個個文化産業園區的興起,盤活了曾經閒置的文化資源。

  蒼溪紅軍渡、紅軍血戰劍門關遺址,過去遊人稀少。廣元投資1.3億元整合境內47處紅色文化資源,紅軍城、紅軍山、紅軍文化園成為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典範,吸引了大批遊客。2011年,廣元市旅遊接待人數達1447.5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3.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3.77%、67.19%,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文化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結構趨優、品質向好、後勁增強”。2010年,全市生産總值達到320億元以上,增幅達15.9%,高於全省0.8個百分點。

  圍繞資源特色,廣元提出文化強市建設戰略:到2015年,建成大型文化企業集團5-10家,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達到30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5%,城鄉居民文化消費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達10%左右。

  千年古蜀道上,歷史文化名城廣元舞出華彩樂章。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