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鳳凰衛視8月3日綜合消息,外交部長李肇星2日與來華進行首次中美戰略對話的美國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會晤。雙方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交換了意見。雙方一致認為,對話是有益的、建設性的,增進了相互理解。
雙方重申,中美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保持和擴大合作,對促進當前和今後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中美雙方將積極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加強對話,增進互信,發展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推動兩國建設性合作關係不斷發展。雙方商定數月後在美國舉行第二次戰略對話。
李肇星說,中美開展戰略對話是兩國元首去年智利聖地亞哥會晤時達成的重要共識。在中美雙方共同努力下,首輪戰略對話成功舉行。它標志著中美間對話與合作達到了一個新水平,有助于雙方加強互信,擴大共識,促進兩國建設性合作關係在新世紀健康穩定發展。
佐利克也對首次中美戰略對話予以充分肯定,表示對話增進了美中相互理解,有利于兩國未來的合作。
首次戰略對話 雙方均感滿意
“開誠布公、大有益處”是美國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對中美首次戰略對話的概括。中國外交部發布的公告稱,中美舉行對話是有益的、建設性的,增進了相互理解。中美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保持和擴大合作,對促進當前和今後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8月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佐利克提及最多的詞語是“理解”和“影響力”。他屢次提及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同時強調中美應該通過對話更好地理解對方的利益和國內情況,尋求共同利益。他認為美國應該幫助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
佐利克表示,中國7月份在匯率改革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美國將繼續關注中國下一步的行動。本次戰略對話涉及反恐、經貿、能源、人權等話題。他還表示,中美之間互相理解對方立場有利于亞太和其他地區的和平和穩定。他認為,中美之間出現問題不令人吃驚,提出問題不是壞事,雙方應該合力解決問題。
新的溝通管道利于中美互信升級
近一段時間以來,中美之間是摩擦頻頻:紡織品爭端、美國戴著有色眼鏡的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對人民幣匯率的橫加指責與幹涉、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在美收購受阻,等等。這些無疑不利于中美關係的良性發展。分析認為,現在,兩國高層對話機制的啟動,將會通過平等友好的溝通,增加兩國互信,加深了解,擴大合作,妥善處理彼此關切。
形式大于內容 對話層級有待提高
目前舉行的首次中美戰略對話,基本上形式大于內容。學者牛新春認為,中美對話層級確實比較低。而且,從對話所要完成的任務來看,也不具有能夠達到戰略層面的程度。事實上中美之間的定期對話機制從來就沒有常態存在過和認真實行過,彼此之間雖然有對話的渠道,但一遇到突發事件就停止了。如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件、中美撞機事件等等。
龐中英教授亦表示,對這次中美戰略對話,英文媒體都叫高層對話,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小布什上臺以來,美國政府不願意叫戰略,美國政府在處理或者定義對話和中國的關係,一直小心的避免使用“戰略”這兩個字。對于中美這樣兩個大國,顯然有提升對話層級的必要。但具體提升到何種層級,牛新春認為,目前還不好確定。因為中美關係的現狀決定了彼此的關係,尚要看情勢的發展。牛新春並不認同有傳媒指中美關係進入“蜜月期”的說法,認為有渲染之嫌。中美關係現在是有聯絡,但不是特別緊密、深入。
如何與中國相處 美國內尚未形成共識
分析認為,從總體上說,中美關係目前喜憂參半。喜的是,雙方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面持續擴大,如在反恐、核不擴散和朝核問題等領域,中美建設性合作繼續保持巨大的活力。憂的是,與此同時,貿易赤字、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中海油競購優尼科、能源問題及美國國內“中國威脅論”的發酵等,也使中美關係變得復雜,甚至可以說進入了困難或敏感時期。中美合作與摩擦面同步發展,使得雙方從總體上把握好這種互動關係發展的節奏更顯急迫。
對于如何與中國共處,如何應對可能深刻影響世界力量格局與秩序的崛起的中國,美國國內同樣沒有達成廣泛而一致的認識。中美首次戰略對話就是在雙方合作與摩擦都十分突出的情況下--坦率地講也是在美國對崛起中國不知所措的重要時刻展開的。
有分析認為,一次副外長級的戰略對話不可能解決雙邊所有的戰略關切,特別是第一次進行這種戰略對話,可能只是搭下框架,確定對話議題及優先次序,並就一些問題展開初步探討。但它畢竟搭建了雙邊安全磋商的一個重要平臺,這種對話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機制性的,雙方可以定期坦率地面對重大關切的現實與長遠問題交換意見,闡明各自立場,探尋解決辦法。通過對話增進互信,將有助于推動美國對華政策向著一種基調積極的方向發展,也將推動崛起的中國以一種建設性的姿態發展對美關係。戰略對話長遠的積極意義還在于,它可以確立後起大國與現存大國關係良性互動的模式,而這種模式將成為國際關係領域有著重大意義的外交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