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地區被認為世界五大潛在衝突地區之一,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近年來,在臺灣問題上,從世界大國的表態及與中國的互動關係可以發現,臺灣問題成為大國與中國戰略棋局中最重要的一環。各大國圍繞臺灣問題與中國展開戰略博弈。
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戰略博弈
眾所周知,臺灣問題是中美之間最為敏感與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中美在臺灣問題上,存在著幾組不對稱的與相互制約的復雜關係。
中美“合作遏獨”。美國之所以會與中國合作,共同“遏獨”,不是因為美國支持中國統一,而是因為公然的“臺獨”不符合美國的最高戰略利益。中國之所以會作美國人的工作,希望美國阻止“臺獨”,是因為中國不願提前攤牌付諸武力解決臺灣問題,而且認識到美國不希望“臺獨”影響美國全球戰略布局,認識到美國有能力阻止臺灣當局的“臺獨”盲動。在中美這種共同的利益與相互需求下,美國不希望臺灣當局“踩紅線”,影響臺海和平,因此才會不斷向“臺獨”發出警告,將“臺獨”壓縮在可控制的范圍內。
美臺“聯手制華”。美國不希望“臺獨”破壞美國的全球布局與國家利益,但“臺獨”卻是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一張王牌,于是,美臺合作“聯手制華”就成為美臺的共同利益與目標。在美國警告臺灣當局不要搞冒進“臺獨”的同時,又不時表示對臺灣的協防與支持,反對兩岸單方面改變現狀,阻止中國武力解決臺灣問題。同時,美國抓住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弱點,不斷通過兩岸語言政治學的運用,向中國施壓。
中日戰略博弈中的臺灣問題日益突出
中國與日本是東亞地區兩個大國,對地區甚至世界性事務均有重要影響。長期以來,中日關係中的臺灣問題並不突顯。但近年來,情況出現新的變化,中日關係摩擦不斷,在諸多磨擦中,涉及中國國家主權與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變得更加突出,中日在臺灣問題上的戰略博弈成為一種新的鬥爭。臺灣當局借機投靠日本,挑鬥中日關係,以實現“日臺抗華”;日本開始公開打“臺灣牌”,倣效美國“以臺遏華”;中國則反對日本介入臺灣問題,防止“日臺合流”。
近年來,在中日關係持續惡化的同時,日臺關係卻在逐步升級,日臺“聯合抗中”格局正在形成之中。除了日臺實質關係發展與日臺軍事合作升溫外,日臺關係的發展還突出表現在日本對臺灣問題的公開介入。對于中國政府制訂公布《反分裂國家法》,日本是各大國中態度最為負面的國家。小泉純一郎表示,該法會對兩岸關係帶來負面影響,並表明“日本今後也將繼續願意推動,促使雙方和平解決”,這與日本過去一直秉持的不介入臺灣問題的態度不同,是日本公開有意介入臺灣問題的表態,標志著日本對臺政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在中日大國較量中,日本軍事戰略重心的南移,直指臺灣海峽,其“助臺防華”戰略更加明晰。日本政府在去年12月制定新防衛計劃大綱時,首次明確表示注意中共軍事現代化和海洋活動范圍的擴大;在2005年至2009年度防衛擴充計劃中,決定派駐琉球本島的第一混成團擴大編制為“旅級部隊”,人員增加到2000人。日本此舉,將嚴重牽制中國對臺灣問題的解決。
日本對華戰略調整是世界各大國中最突出、最明確、最具危害性的,將對中國崛起形成新的障礙,並倣效美國“以臺制華”,勒索中國,迫使中國在其他問題上向日本讓步。盡管日本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增強,目前日本政界、學界與民間出現希望改善中日關係的聲音,可能成為推動中日關係改善的重要力量,但在中日大國戰略棋局中,因各自的戰略利益與臺灣問題,要改善中日關係則困難重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日聯手“護臺遏華”新戰略
中美日是亞太地區大三角關係中的核心力量。冷戰時代,美日結成安全戰略同盟關係,並將臺灣問題納入美日安全體係之中,共同遏制中國。冷戰結束及中國改革開放後,兩岸關係得到改善,中國與美國、日本大國關係獲得新的發展,美日“以臺制華”戰略性降低。然而,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與在國際社會影響力的迅速崛起,美日兩國新保守主義抬頭,新冷戰思維再次成為美日對外政策基調,開始將中國視為新的威脅,“中國威脅論”便在美日甚囂塵上,美日重新結盟,聯手“護臺遏華”戰略棋局逐步形成。
美日“聯手護臺”,並不是說美日支持臺灣“獨立”,而是共同以臺灣問題為切入點,以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為借口,延緩或阻撓中國的和平統一進程,共同遏制中國的崛起。旨在強化美日戰略安全同盟的“美日安全磋商會議”發表的“共同聲明”首次列入臺灣問題,把所謂的“鼓勵和平解決有關臺灣海峽的問題”和“鼓勵中國改善軍事事務透明化”列為美日共同戰略目標,盡管用詞緩和,但寫入美日共同聲明則意義大不相同,標志著美日聯合“以臺遏華”戰略的形成,也標志著美日戰略同盟對華新冷戰的開始。
美日“以臺遏華”新冷戰的戰略表現在多個方面。一是美日共同聯手阻撓歐盟對華軍售解禁。不僅美國對歐盟施加強大壓力,而且日本外相町村信孝以“對華軍售將影響東亞安全”為由,追尋美國反對歐盟對華武器解禁。二是美日共同參與臺灣“漢光21號演習”兵棋推演。美日不僅派軍人參與,而且美國將正式批準由美國已與日本連線,預計未來美、日、臺都將通過太平洋總部連線兵演,這是否意味著美日臺軍事合作的重要信息值得觀察。三是在國際事務中支持臺灣。在臺灣去年加入WHO(世界衛生組織)問題上,各大國中只有美日共同支持臺灣。
中歐關係格局中的臺灣因素
在新的大國戰略下,歐盟的自主性逐步提高,不願再受制于美國的掌控與制約。在這種背景下,歐盟積極與中國改善關係,中國與歐盟尤其是法德等歐洲大國關係得到改善。最直接的進步就是歐盟有意解除對華武器禁令。若能實現,將是中歐關係的歷史性突破與發展。
中歐關係好于中美關係與中日關係,中歐關係中的臺灣問題重要性低于中美與中日關係中的臺灣問題重要性。由于中歐關係的改善與發展,歐盟與臺灣的關係基本上保持在經濟關係與民間層次上,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
在中國公布《反分裂國家法》後,盡管歐盟表示反對中國和臺灣任何使用武力的行為,可以說是不痛不癢,歐盟過去也一直如此認為,而且重審信守一個中國政策,呼吁和平解決爭端,但也堅決表示計劃解除對中共的武器禁運應不會破壞兩岸的軍力平衡。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索拉納表示,《反分裂國家法》其中包含一些積極內容,軍售解禁與《反分裂國家法》是兩回事,歐盟將繼續爭取實行一個中國政策,並希望兩岸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即使曾向臺出售武器的法國、荷蘭也在改變政策,在與中國雙邊經濟利益下,法國不再向臺出售武器,荷蘭拒絕向臺租潛艇。
然而,中歐關係的發展,也牽動著中美歐之間的互動關係。美國以臺海軍事平衡為借口堅決反對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並以中國大陸武力裝備增強,使臺海軍事平衡失控,企圖以臺灣問題要挾歐盟,希望歐洲取消對華武器出口解禁。不過,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在中國大陸公布《反分裂國家法》後的氣氛下,歐盟可能暫緩和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但長期觀察,解除武器禁運是大勢所趨,歐盟的獨立自主性將不斷增強,有利中歐關係的發展,但背後又會存在大國之間的利益交換。
中俄戰略結盟,“防獨”意味濃
近年來,中俄關係有了長足的發展,逐漸從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向地區戰略安全、軍事等領域的合作推進。其中,“臺獨問題”與“車(臣)獨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中國通過俄羅斯在臺灣問題上對中國的支持,以及俄羅斯通過中國對俄在車臣等問題上的支持,結成戰略同盟,共同“遏獨”,維護中俄雙方的共同利益,維護各自的主權與領土完整。
年初,俄羅斯總參謀長巴魯耶夫斯基訪華,並于3月18日與中國軍方共同宣布,雙方就今年首次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達成協議,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美日軍事同盟升級、軍事聯合演習頻繁,以及美日共同參與臺灣“漢光21號演習”即將開始時,中俄發表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盡管巴魯耶夫斯基表示,“這次演習不是針對任何第三國”,否認是“模擬攻臺”,讓外界有更多的想象空間,突顯其重要意義。
日前,胡錦濤主席訪俄,兩國領導人簽署並共同發表《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進一步確立了中俄戰略協作關係,對于雙方共同“遏獨”與維護兩國各自的主權領土完整、建立世界新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圍繞《反分裂國家法》問題的大國博弈新變化
中國的崛起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圍繞中國的崛起,國際社會當然有不同的看法與主張。在中國崛起過程中,臺灣問題更加突出,而且成為制約中國崛起的最大棘手問題,于是圍繞中國崛起與臺灣問題,大國關係出現新的調整趨勢。基本格局是,美日主導的美日臺合作機制或美日臺戰略同盟,旨在“以臺遏華”;中俄有著共同的戰略利益,在“反獨”與經濟、軍事等諸多領域的合作加強;歐盟則逐漸有意擺脫美國的掌控,成為一個在國際社會獨立自主的世界一極,與中美俄日四大國維持等距關係。
這一格局在大國對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態度中得到充分反映。美日幾乎持有相同的觀點,均是負面表述為主,總體呈現不支持態度,有明確介入臺灣問題的傾向,但卻不便公開反對中國制訂的國內法。歐盟則是基本維持中立立場,未批評中國,也未表示支持,只是強調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然而,在各大國中,只有俄羅斯公開明確支持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這再次表明,世界主要大國對中國《反分裂國家法》的不同態度,充分顯示了大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以及與中國戰略博弈格局的新變化。(王建民)
來源:中國網;編輯: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