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共産黨召開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島內反應
島內反應


 

港澳臺輿論高度評價中共十六大和領導層實現新老交替
 
 
  來源:      日期:2002-11-17 09:11

    新華社香港11月16日電 舉世矚目的中共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十六屆一中全會勝利閉幕,今天香港、澳門特區的媒體紛紛發表評論,高度評價十六大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大意義,盛讚中央領導層順利實現新老交替,並對中央新領導集體寄予厚望。臺灣媒體也給予積極評價,並肯定江澤民十六大報告對兩岸關係的穩定與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香港《文匯報》題為《新領導層全力搞建設謀發展》的社評説,新當選的領導集體,既表現了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決心,也顯示出“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務實作風。同時,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共的指導思想,有利於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搞建設、謀發展,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復興的大業。
  社論説,香港社會各界對中央新領導層寄予厚望。香港將在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得到更大的發展,“一國兩制”的事業將會推向一個新的水準。
  《大公報》的社評題目是《新世紀新班子新希望》。社評説,中共高層領導集體順利實現新老交替,這反映了中共領導的遠見和政治魄力並且充滿自信﹐同時也表明中共領導層新老交替逐漸實現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中國共産黨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執政黨。這表明中國共産黨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國家統一、外交等方面的方針、政策仍將保持延續性和穩定性,這將有利於中國這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的穩定和發展。
  香港《商報》的社評説,十六大報告已經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發展經驗,並且明確提出了在本世紀頭20年的奮鬥目標。現在,眾望所歸的中共新領導集體又誕生了,這表明,在我們這個人才輩出的國家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後繼有人。
  《新報》的社評説,中國的未來,是繼續執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江澤民提出的走向小康局面。大方針已經確立,政策會延續下去,不會輕易改變。對香港來説,繼續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是信心所在,這是港人所樂見的。《星島日報》的社評也認為,中共將繼續以“富國”為綱,並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全力邁向現代化。可以預見,十六大之後,內地的發展將會更加迅速。
  澳門各大報刊今天也大篇幅顯著報道了十六屆一中全會的消息,多家報紙發表社論和評論表示,新一屆領導集體定會不負眾望。《澳門日報》發表社論説,中共新的領導集體具有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特點;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的組成同樣令人耳目一新,可謂英才輩出,充分貫徹了提拔年輕一代的準則。
  臺灣島內多家大報今天也紛紛發表評論,認為中共十六大的召開確定了大陸未來發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時報》的社論説,中共新一代領導人正式走上舞臺,為未來大陸進一步的經濟發展與開放提供了人事上的保障。一個更專業化、現代化的中共領導團隊已經出現。社論認為,今後大陸會繼續在“江八點”對臺綱領指導下來處理兩岸關係。《聯合報》的署名文章説,展望未來五年,中共領導階層對大政方針已經形成高度共識,並概括在十六大報告之中,任務相當艱巨。
  國民黨《中央日報》在今天的社論中説,這次中共十六大的召開可謂平穩順暢,實現了新老交替、世代傳承。在對臺政策方面,江澤民重申了“三個未改變”,並在既有的一個中國原則和八項主張上,首次提出了“三個可以談”,報告還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導彈不針對自己的同胞手足”。社論呼籲臺灣當局不要在兩岸關係上採取“駝鳥心態”。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