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共産黨召開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


 

西部可開發水能資源約2.743億千瓦
 
 
  來源:      日期:2002-11-12 16:43

    在舉世矚目的西部大開發中,“西電東送”工程十分引人注目。2000年11月8日,以貴州烏江流域水電站建設為主要標誌的第一批“西電東送”項目正式開工,拉開了西部大開發的序幕。目前,工程建設高潮疊起,中國電力版圖正被改寫。
  西電東送:東西雙贏,利於全局
  西部,一片廣袤的土地。西部的崇山峻嶺之間孕育著豐富的能源資源,其中水能資源蘊藏量最為豐富。據有關資料,西部可開發水能資源約2.743億千瓦,佔全國的72%。目前開發程度還不到8%,低於全國平均水電開發程度(19%),更低於世界水能資源的平均開發程度(22%)。西部已探明煤炭資源保有量為3882億噸,約佔全國的39%,但用於就地發電的比例較低,大量煤炭需要通過火車、汽車等輸出。
  與西部相比,經濟快速發展的東部卻急需各種資源和能源的輸入與補充。以廣東省為例,其經濟總量約相當於桂、雲、黔三省區的總和,而能源總量在四省區中只佔3.5%。能源匱乏,工廠企業不時遭遇拉閘限電,經濟增長速度受到嚴重制約。在能源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東部地區不得已辦起了各種大大小小的火電廠。以燃煤、燃油火電為主的電源結構已經給廣東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據專家測算,廣東每年因二氧化碳和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近40億元,其中人群健康經濟損失近7億元,農業林業經濟損失達20億元。
  我國的能源分佈和能源消費地區間的不平衡,決定了實施“西電東送”的必然性。有效開發西部豐富的能源資源,不僅能滿足西部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而且能強有力地拉動西部地區建築、建材、製造業以及第三産業的發展。對東部地區來説,“西電東送”能夠滿足東部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用西部清潔能源取代東部效率低、污染嚴重的小電站。這樣做,可以顯著提高電力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配置效率,促進東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是解決東部缺電和西部貧困的有效的途徑,經濟發達地區和西部貧困地區將會因此取得“雙贏”。
  三大通道:打通中國能源大動脈
  我國電力發展的基本格局是:“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網”。與南北縱向的互補型聯網相比,“西電東送”屬於橫向的送電型聯網。“十五”計劃明確提出:“建設西電東送的北、中、南三條大通道,推進全國聯網。目前,這三大通道建設正加緊進行。
  北通道:北京人將更多地用上西北的電。“西電東送”北部通道的建設主要集中在華北和西北兩大地區。北通道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將“三西”(即內蒙古西部、山西、陜西)煤電基地和黃河上游的公伯峽、拉西瓦等水電站的電力送往京津唐負荷中心。按規劃,“十五”期末,內蒙古和山西可新增“西電東送”容量500萬千瓦。這樣,通過北通道,每年可向京津唐送333億千瓦時電量,相當於運送了1665萬噸原煤。如果山西王曲電廠向山東送電工程順利完成,那麼,華北與山東電網將實現互聯。隨著規模的擴大,陜北火電基地也將以交流輸電的方式向京津唐和河北南網送電。
  中通道:可望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輸電通道。中通道將沿長江展開。長江為深谷型河道,徑流豐富,水頭集中,可開發22座水電站。隨著這些梯級水電站的開發建設,將有數千萬千瓦的強大電力,通過強大且密集的輸電通道,源源不斷、浩浩蕩蕩地送往華中、華東和福建以及廣東。這條通道將與長江並駕齊驅,成為“第二條長江”。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計劃2003年首批機組發電,2009年全部建成。緊隨三峽工程之後的另一大型水電工程是溪落渡、向家壩兩個梯級電站。隨著長江中上游水電及四川水電的開發,“西電東送”的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專家預言,全部工程建成後,中通道將可能成為世界上輸電規模最大、直流線路最密集的輸電通道。
  南通道:西南電流將源源不斷輸向廣東。南部通道以開發雲南、貴州、廣西的水電為主,以開發貴州等地火電為補充,向廣東等東部用電負荷中心送電。這條大通道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事實上,通過南通道進行“西電東送”已有初步實踐,那就是現有的南方互聯電網。但按照規劃,未來南通道的規模將更加宏大,氣勢更加磅薄。
  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的電網圖上將出現橫貫東西的三條紅色長線,“西電東送”這項具有全局意義的戰略性工程一定會按期完成。
  全國聯網:壯觀的跨世紀工程
  “西電東送”將有力促進全國電力聯網。在電力專家眼裏,全國電網互聯不僅可以提高電網的可靠性,更能夠給電力行業、給全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實現全國電網互聯,可以獲得電力跨流域補償調節,實行水火互濟補償運作,有利於電網錯峰和發展大機組,機組的互為備用,又能夠推遲電力裝機,實現緊急事故支援,調節餘缺。
  我國地域遼闊,東西橫跨幾個時區,南北季節和溫度差別大,不同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用電結構差別也比較大。各電網最大負荷出現的季節與時間也不相同,全國聯網將取得很大錯峰效益。
  實現全國電網,聯網系統還可以共用旋轉備用容量和事故備用容量。聯網各方中任一方發生事故,都可以從聯網系統中獲得緊急事故支援,有效地提高各個電網的可靠性,並可以推遲新增發電裝機容量。這就是為業界人士所稱道的電網互聯的普遍性效益。
  我國全國電網互聯的基本格局可以概述為:以三峽工程為契機,以三峽電力系統為核心,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輻射,形成以北、中、南送電通道為主體,南北電網間多點互聯、縱向通道聯繫較為緊密的“西電東送”、南北互供的全國互聯電網格局。
  以三峽電站為基點,向東建設三峽龍泉至江蘇政平和三峽右岸至上海兩條輸電線路,加上目前已有的葛洲壩至上海輸電工程,向華東電網送電;向西建設三峽至長壽輸電線路,把川渝電網與華中電網聯接起來;向南建設三峽至廣東輸電線路,使華中電網與南方電網聯接起來;向北建設河南新鄉至河北邯鄲輸電線路,把華中電網與華北電網聯接起來。這樣,以三峽為中心,初步形成全國聯網格局。(完)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