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采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字號:
黨的十七大將推動十六大提出的中長期目標如期實現

  時間:2007-10-14 14:45    來源:新華網     
 
   

     資料圖片:在距離大連東北方向56海裏的黃海深處,有一個陸域面積僅14.95平方公里的寧靜小島──獐子島。2006年島上漁民的每人平均收入超過1.6萬元,位居遼寧省鄉鎮之首。這是獐子島上的生活住宅區(10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勇 攝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 韓潔 程雲傑 吳植) 12日在京閉幕的中共十六屆七中全會的公報説,過去5年中國“各項事業取得了新的顯著成績,朝著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為召開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創造了良好條件”。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現在,中國距此目標還有13年曆程。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説,十七大之後的中國將迎來更關鍵的發展階段,中國將全力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中國未來走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

   十七大前夕的許多事情都引起了海內外關注。國慶節前夕,北京市舉行了地鐵票價聽證會,其結果使北京成為中國地鐵票價最低的城市。儘管票價從3元降為2元意味著北京市財政每年將為此增加10億元支出,但80%的地鐵乘客平均每人次出行將減少支出1.3元。

  “雖然政府要為此多掏錢,但通過公開聽證作出的決定説明公眾的權利越來越受到尊重。”周天勇説。

  中共十六大以來,類似北京地鐵票價聽政會的“透明執政”舉措在中國越來越廣泛地推行。許多重大法律法規在出臺前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表明中國的經濟運作已與公民有序參與民主政治不可分。

  周天勇説,完善民主和法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一個內容。

  實際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藍圖,涉及中國未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全民素質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等諸多領域。

  “小康”這個詞彙可以追溯到西漢,被中國人用來描述理想社會。而用“小康”一詞來詮注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目標,出自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之手,他為中國勾畫了從1980年到21世紀中葉的發展步驟。

  在上世紀結束之際,中國宣佈人民生活達到了小康水準,實現了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目標——到2000年GDP翻了兩番。

  十六大報告描繪的發展目標,正是根據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把鄧小平規劃的“第三步”加以具體化——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在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説,要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的每人平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據測算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只要保持在7.2%以上就可以實現這一指標。

 

  經濟增長連續4年超過10%的“中國速度”令世界驚訝。一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可能比預期的時間更早達到十六大提出的目標。

 

  但是,仍有許多人表示謹慎,因為經濟增長指標的實現並不意味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今年6月在中央黨校講話時,強調必須牢記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對此中共黨報的評論説,中國目前所達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準、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

  官方數據顯示,儘管2006年中國貢獻了全世界5.5%左右的GDP,但中國為此消耗了全世界15%左右的能源、30%的鋼材和54%的水泥。

  住房、醫療、上學、就業等方面的難題也對中國執政者提出挑戰。為了改善最貧困人口的生活,5年來中國不斷完善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並在今年將農村的貧困人口納入這一保障制度。為了應對大城市房價的不斷上漲,正在增加專門面向中低收入者建造的低價住房。

  中國還在過去5年中取消了有2600年曆史的農業稅,免除了農村中小學生義務教育的學雜費並嘗試解決農村看病難的問題,然而,這一系列旨在為中國9億左右農民減負的措施並不能徹底消除人們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憂慮。

  農業部副部長尹成傑上個月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承認,去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差距擴大,城鄉收入比已由2004年和2005年的3.21:1和3.22:1擴大到3.28:1,絕對額的收入差距已經達到8172.5元。

  這一屆政府還遇到更多的挑戰。從前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到今年的太湖藍藻事件反映出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而資源的緊張從來沒有被像現在這樣被頻繁提到。

  “問題的核心是能否使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下去?為回答這個問題,人們必須用長遠眼光來思考對策,並檢視那些被忽略的問題。”莊健説。

  從十六大以後的幾次中央全會的主題看,中共既關注了如何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強調了執政黨本身的建設,並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強調統籌兼顧,作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決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44次集體學習的內容也極為豐富,從經濟到政治,從社會到文化,從國內到國際,顯示了很多以前沒有的新課題、新思路。

  周天勇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提出之後,我們的黨已經認識到在推進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並結合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及時調整了思路,這使小康社會的內涵更豐富,更具吸引力。”

 
編輯:郭碧娟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