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采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字號:
訪賈治邦:建設生態文明意義重大而深遠

  時間:2007-10-18 10:12    來源:人民網     
 
    建設生態文明意義重大而深遠——訪十七大代表、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

  “胡錦濤總書記向黨的十七大作的報告,旗幟鮮明、思想深刻、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戰略性、科學性,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件,是全黨全國工作的行動指南。”十七大代表、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報告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把‘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提到了發展戰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這是黨中央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的政治報告,是建設和諧社會理念在生態與經濟發展方面的昇華,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充分體現了我黨對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對全球生態問題高度負責的精神。”

  賈治邦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建設有序的生態運作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反映的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係的進步程度,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任務,是黨的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是生態建設的新目標。

  賈治邦介紹説,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生態建設。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又作出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有力推動了生態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國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積達8億多畝,居世界第一;近幾年來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逐年減少;林業系統建設和管理的自然保護區達到1740處,約佔國土面積的12.6%,有效保護了45%的自然濕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14億多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為維護國家和全球生態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總體來看,國家生態狀況仍十分嚴峻,全社會的生態意識還不強,離生態文明、生態良好還有很大差距。

  賈治邦告訴記者,加強生態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大計。林業是人與自然和諧的關鍵和紐帶,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承擔著生産生態産品、物質産品和生態文化産品的重大任務,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肩負著重要使命,不僅要承擔起生態建設的重任,更要做生態文化的先鋒,盡可能地創造出豐富的生態成果、物質成果和生態文化成果,努力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引導者、組織者、實踐者和推動者。

  賈治邦認為建設生態文明,當前要重點在三個方面著力。

  ——建設生態文明,要大力加強生態建設,著力建設和保護好森林、濕地、沙漠等生態系統,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協調的生態體系,滿足全社會對生態産品的巨大需求。重點要抓好造林綠化和森林資源保護,特別是要抓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沿海防護林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防沙治沙,防止生態破壞,努力實現到201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0%的目標,這既是本世紀我國生態建設的第一步目標,也是我國向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

  ——建設生態文明,還要努力加快林業産業發展,建立起發達的林業産業體系,滿足全社會對自然、綠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産品的旺盛需求,併為生態建設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和不竭的發展動力。同時,要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特別要大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通過發展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生態旅遊文化、綠色消費文化等生態文化,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政績觀、消費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圍;增強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使每個公民都自覺地投身生態文明建設。

  賈治邦最後説:“建設生態文明,賦予了林業部門光榮而艱巨的重大使命,我們一定要認真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進現代林業建設,為人民奉獻更多更好的生態産品、林産品和生態文化産品,為建設生態文明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