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采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字號:
訪6次參加黨代會的韓培信代表

  時間:2007-10-18 10:09    來源:新華社     
 
    “全面小康不能滿足於‘平均小康’”──訪6次參加黨代會的韓培信代表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我參加了6次,一次比一次高興。”韓培信代表是出席黨的十七大的“高齡代表”之一,86歲的他與黨“同齡”,現在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

  之所以讓韓培信感到高興,是因為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富民成效顯著,人民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不斷提升,“我完全贊成黨的十七大報告”。

  “我是孤兒出身,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一切。”曾長期擔任江蘇省主要領導職務的韓培信,言談間掩飾不住對黨的真心感激,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真切關注,以及對人民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的真誠關心。他對如何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充滿信心,並就如何更好地實現黨和國家的戰略目標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全面小康要落實到每一戶,因為平均數往往不能完整反映基層面貌”

  十七大報告鄭重宣示,我們已經朝著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今後要繼續努力奮鬥,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藍圖已經繪就。“小康應該達到什麼水準呢?這就需要進行科學分析,對達到全面小康的指標進行量化及分解細化。現在省、市、縣一般所報數據都是平均數。平均數可以看出這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水準、升降趨勢,但往往會掩蓋薄弱、困難甚至‘後進’的一面,還不能説完整地反映基層面貌,不能滿足於‘平均小康’。”韓培信分析説。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韓培信説,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僅僅以縣為單位檢測達到小康的水準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大多數”,應一直到每一個家庭,實現“全民小康”。因為即使是一些比較富裕的縣、市,也還可能存在貧困鄉、貧困村,更不用説貧困戶。“往往是一個地方只要有一個百萬元戶,就頂得上幾百個貧困戶;一個縣若有幾個大企業、好企業,一個鄉有幾個富裕村,一個村有幾個富裕戶,這個縣、鄉、村的平均值就上去了。實際上,有些鄉、村還差得很遠,一些家庭還很貧困。”

  為此,韓培信建議,應通過縱向剖析,把具體指標分解到鄉、村,直到居民戶,弄清基層真實進程,才能找準弱點、難點,實施分類指導,有效組織攻堅。

  “建議把脫貧致富人數作為小康考核、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

  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如何達到這個目標?韓培信動情地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前要特別重視改善民生,維護好、保障好困難群眾的利益,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因為雖然從現實看人民生活比較安定,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城市下崗工人,城鄉都有一些無人贍養的孤獨老人和無人撫養的孤兒。他們中間有些人居無屋、病缺醫、學難上,生活還很困難。”

  韓培信呼籲各級地方領導幹部要十分重視解決這個問題,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要像抓經濟那樣用大力氣去解決困難群眾的生活困難,盡可能為他們創造就業機會,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對他們提供更有效的救助。“要讓人民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在發展中得到實惠,權益得到維護,正義得到伸張。”

  “確保農民增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

  韓培信説,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提出,“三農”狀況如何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大局。農業本身是“弱質産業”,既承受自然風險,又承受市場風險,因此,解決好“三農”問題,必須重視提高農民收入和保護耕地。“確保農民增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要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下大力氣提高農民收入”。

  在確保農民增收之外,韓培信認為必須十分重視保護耕地。

  對於耕地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韓培信憂心忡忡:“隨著經濟社會迅速發展,農村耕地面積越來越少,如果聽任耕地減少,勢必嚴重削弱農業生産、造成大量失地農民,引起社會不安定。”

  “我們必須瞻前顧後,著眼于可持續協調發展,採取強有力措施,切切實實把好耕地這一關。有關部門要組織力量檢查徵而未用的耕地,把廢地和可以利用的土地利用起來,千方百計擴大耕地面積。”韓培信建議。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