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工人階級進一步發揮主力軍作用
 
  來源:新華網      日期:2008-10-17 09:26

 
 

  新華網北京10月16日電 題:弄潮兒向濤頭立——改革開放30年來工人階級進一步發揮主力軍作用

  新華社記者杜宇、陳玉明

  改革開放無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壯麗的史詩,最華彩的篇章。在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我國工人階級始終站在時代前列,肩負歷史使命,作為主力軍積極投身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潮流中,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中國工人階級,偉大的中國工人階級推動偉大的時代前進。30年來,在書寫改革開放壯麗史詩的歷程中,工人階級展現出自我的亮麗風采。

  作為先進生産力的代表,工人階級為改革開放貢獻智慧和力量

  2007年,來自一汽大眾的工人王洪軍和來自上海寶鋼的工人韓明明首次登上國家科技獎最高領獎臺,實現了工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零的突破。

  在推動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廣大職工不僅流血流汗貢獻力量,還獻計獻策貢獻智慧。

  開展勞動競賽,是廣大職工積極投身經濟建設的真實寫照。從1978年之後開展的“高産、優質、多品種、低消耗和安全生産”為主要內容的增産節約勞動競賽,到新時期“當好主力軍、建功‘十一五’、和諧奔小康”主題競賽,從創建“工人先鋒號”,“我為節能減排作貢獻”到建設創新型企業,勞動競賽的主題緊扣時代的脈搏。

  從巍巍三峽大壩到綿延的青藏鐵路、從首次月球探測到奧運工程,勞動競賽的旗幟飄揚在祖國建設的各個角落。

  據統計,僅2003年以來,各級職工技協組織開展的技術攻關、技術開發項目30.93萬項,創經濟效益407.90億元;推廣新技術35.83萬項,創經濟效益758.10億元。

  中國工人階級知識化的進程,決定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上世紀八十年代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1100萬名職工參加“振興中華”職工讀書活動,全國成立的讀書小組達80多萬個。

  進入新時期為貫徹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廣大職工又積極投身於“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中。據統計,自2005年以來,全國就有3.7萬個基層創建學習型組織先進單位,1.67萬個班組獲得創建“學習型組織”榮譽稱號,8.3萬人成為“知識型職工標兵”。

  當前,職工素質工程全面推進,通過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師徒幫教、推廣先進操作法、評聘“首席工人”等,廣大職工技能水準大幅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綜合素質顯著增強。

  一支強大的高素質職工隊伍,不僅使工人階級始終站在時代發展的前列,而且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援和智力保障。

  參與民主管理,依法維權,工人階級在改革開放中推進

  我國民主法制建設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論述“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內容時,指出“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推進廠務公開,支援職工參與管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是職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徑。這一制度在“文革”期間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粉碎“四人幫”後,建立健全這一制度受到黨和工會的重視。

  工運專家認為:“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恢復與重建,不僅有效地帶動和促進了工會各項工作的開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家的政治民主和經濟發展。”

  從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實行廠務公開和民主評議企業領導人的工作,到推動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公司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好企業的領導班子,再到董事會、監事會都要有職工代表參加。廣大職工積極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截至2008年6月,全國有108.6萬家企事業單位建立職代會制度,94.5萬家企事業單位實行廠務公開制度,8.5萬家公司制企業建立職工董事制度,8.3萬家公司制企業建立職工監事制度。

  改革開放30年,面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經濟關係、勞動關係的深刻變化,廣大職工的維權意識逐步提高。

  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勞動關係的多元化、複雜化,侵害勞動者權益問題日益突出。

  2001年修改後的《工會法》作出明確規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

  如今,在宏觀層面,工會與政府聯席(聯繫)會議制度、勞動關係三方協商機制普遍建立;在企業層面,隨著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簽訂率進一步提高,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民主管理制度普遍推行,以及企業職工工資共決機制、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的逐步建立,工人通過工會組織維權有了更有力的制度支援。

  以集體合同制度為例,截至2008年6月,共簽訂集體合同109.1萬份,覆蓋職工1.4億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職工從參與企業民主管理拓展到參與國家立法和政策制定。

  全國總工會有關負責人説,在《勞動合同法(草案)》徵求意見過程中,廣大職工群眾踴躍提出意見,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勞動合同制度,為勞動者實現勞動保障權益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據。

  有關專家表示,職工群眾的建議和呼聲越來越多地體現在黨和國家制定和實施重大決策之中,無疑是中國民主政治進步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國家民主法制建設。

  作為國家的主人翁,工人階級為改革開放提供寶貴的精神財富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改革開放30年來,一批又一批勞模,作為工人階級中的先進代表,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是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精神。從80年代的煤場工人趙春娥幾十年如一日在車站看守煤堆,注意點滴節約,硬是揀回150噸煤,再到新世紀的碼頭工人許振超連續刷新集裝箱單船裝卸作業效率的世界記錄,他們秉承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精神,將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極致。

  這是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的精神。從90年代的勞模包起帆由一名裝卸工成長為擁有70多項革新發明的工程師,到新世紀的勞模竇鐵成逐漸由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長為能獨立主持大型變配電所施工的專家型工人,他們發揚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的精神,書寫了勞模精神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

  這是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精神。從80年代的勞模羅健夫多次自動放棄評聘高級職稱和提升幹部的機會,頒發獎金分文不受,到新世紀的郵遞員王順友,一個人,一匹馬,翻山越嶺,20年裏行程26萬公里,被稱作“深山信使”,他們閃耀著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精神,展現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風貌。

  勞模是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的代表,勞模精神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重要精神動力。

  正是在勞模精神的引領下,中國工人階級一向具有的光榮傳統和優良品德,越是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越是閃耀著奪目的光彩。

  -在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一部分職工下崗失業,他們的生活遇到一些暫時的困難。在這場巨大的變革中,中國的工人階級又一次表現出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他們承受著改革和調整帶來的“陣痛”,承擔著改革的成本,卻對改革抱有極大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

  -在年初那場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到來之時,面對厚達30至60毫米的嚴重覆冰,面對人工除冰成為“危險但最有效”方式的抉擇,無數的電力職工義無反顧地走向一個個高聳的電網鐵塔,鐵路、電力、交通等各行各業幹部職工,用自己的勇氣、毅力和奉獻,詮釋著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突如其來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廣大職工群眾在全國總工會的號召下,捐款捐物,搶險救援,不怕犧牲,在災區恢復重建中,眾志成城、艱苦奮鬥,彰顯著工人階級不愧為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

  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經受了檢驗和洗禮,在勞模精神引領下的廣大職工群眾,充分展現了工人階級的高尚品格和頑強鬥志,用實際行動書寫著新時代工人階級無私無畏、勇挑重擔的壯麗篇章。實踐表明,我國工人階級不愧為我國的領導階級和民族振興的開路先鋒,不愧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