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讓科學精神貫穿抗震救災始終

時間:2010-04-25 11:26   來源:人民日報

  震後的玉樹,以驚人的毅力挺立,以驚人的速度重生。24小時內,災區交通、通信基本恢復;48小時內,通電問題基本解決,數萬受災群眾住進帳篷;72小時內,成功營救1.7萬餘人,1000多名重傷員轉移到外地醫院接受治療;一週之內,3萬多頂帳篷、近6萬件棉大衣、18萬床棉被、800噸食品等救援物資迅速運抵玉樹,及時分發給受災群眾。夜以繼日的生死救援展現出的中國速度、中國效率、中國力量,讓人感動、令人驚嘆。

  高效有力的組織動員,協調聯動的應急救援,離不開科學精神、科技成果的支撐。國土資源部緊急調集航遙飛機,以最快速度獲取災區圖片。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測圖系統,投入救災行動。中央氣象臺推出“公路交通天氣實況圖”,服務抗震救災。中國國際救援隊用生命探測儀,搜尋廢墟下的倖存者。第二炮兵拿出精心研製的專利制氧設備,搶救危重災民。《高原病防護須知》、《抗震救災自助手冊》、《災後傳染病防控須知》,及時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在抗震救災的同時,加強衛生防疫、加強生態保護、加強草原鼠害防治……這場人類迄今為止在如此高海拔地區進行的最大規模地震救援,始終貫穿科學救援的理念,處處凸顯科學技術的巨大力量。

  更令人欣慰的是,汶川地震中取得的寶貴經驗,已經轉化為科學的救援制度、救援行動。心理救援與生命救援、物質救援同步進行;及時公佈地震災情,主動向社會公佈捐贈款物的來源、數量、種類和去向;審計機關提前介入,主動跟進,對救災款物的募集使用環節跟蹤審計,交出一份明白賬、廉潔賬、放心賬……玉樹的救援搶險和災後重建,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起點。

  當前,抗震救災仍在全力推進,災後重建準備工作正在抓緊進行。玉樹地震災區地處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生態重點保護區、高原高寒地區,適宜施工時間短,運輸建材物資難度大,恢復重建要求高、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多,這些都要求我們在災後重建的過程中,繼續弘揚科學精神,全面分析玉樹地震災區的特點,堅持以人為本,把受災居民住房和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的設施建設擺在重建的優先位置;堅持科學規劃,著眼長遠發展,制訂環保、安全、實用、省地的重建規劃。

  讓我們將科學精神、科學制度、科學方法貫穿始終,奪取抗震救災鬥爭的全面勝利,推動玉樹震區災後重建的科學發展。(本報評論員)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