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綻放,民族團結的格桑花——獻給合力抗擊玉樹地震災害的各族同胞

時間:2010-04-25 11:23   來源:新華網

  青海玉樹強烈地震發生後,漢族、藏族、回族、維吾爾族、羌族……救援隊、解放軍、武警官兵、醫生、志願者、僧侶……所有人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一起,所有人的心都緊緊地連在一起。

  地震後8分鐘,武警青海玉樹支隊直屬大隊戰士謝宇,就和其他戰友一道迅速投入到搶險救災中去。一處廢墟下,一位藏族同胞的孩子被埋壓。廢墟旁邊,被壓孩子母親的哭聲,撕心裂肺,牽動人心。

  手挖,鐵棍砸,謝宇和戰友們挖出一條通道。屋頂瓦礫不時砸在謝宇身上,他和戰友們顧不上自己的安危。當他抱著孩子要衝出來時,余震襲來,一塊帶釘的木板掉下。千鈞一髮!謝宇本能地勾頭含胸,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孩子,帶釘的木板狠狠地砸向他的後腦勺。孩子安然無恙。

  “要知道,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都是我們的親人啊!”回憶地震後衝進隨時可能倒塌的房屋救人的情景,武警玉樹支隊教導隊教導員周克明流下眼淚。

  長期在玉樹的駐守,使武警官兵們視這一方水土為自己的家鄉,視這裡的各族人民為自己的家人。從清晨到天黑,再從天黑到清晨。官兵們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第一時間展開救援,每個人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抓緊救人!救自己的親人!

  幾乎在同一時間,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各地的救援力量向災區集結;各種救援物資以最快的速度向災區運送;各族群眾以各種方式為災區人民祈福;全國各地和海內外同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向災區人民送溫暖、獻愛心……

  漢族同胞來了。河南鄭州17位具有戶外救援經驗的青年人14日晚8時就踏上了奔赴災區的路途。作為河南戶外救援聯盟的成員,他們有一半以上曾在汶川地震期間馳援北川災區前線。

  回族同胞來了。來自青海省湟中縣大才鄉的馬寶祥組織了一支農民工救援隊趕赴災區,還自籌資金購買了2箱藥品、100箱速食麵、4頂帳篷分發給受災各族同胞。

  羌族同胞來了。汶川地震重災區茂縣的6位羌族村民每人湊了3000元錢,租了一輛大貨車,帶著村民捐贈的帳篷、彩條布、棉衣棉被和食物向玉樹災區駛來。救援隊隊長何國兵説:“茂縣是汶川地震的重災區,我們深切體會到災難的苦痛。玉樹地震了,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維吾爾族同胞來了。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大夫阿德力阿布都熱西提和同事們,17日也趕到了災區,顧不上休息,就立即來到青海省交通醫院,對傷員進行會診、治療。

  各民族的志願者來了。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的“老兵志願者”由4名回族、2名漢族和1名藏族同胞共7人組成。到達災區後,他們抬運傷員,運送物資,幫助災民……在地震廢墟前,在災民安置點,在醫療救治中心,處處留下他們的身影。

  地震災情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在中國各地,各族中華兒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受災同胞的深深關切。

  地震災情牽動著香港、澳門、臺灣同胞的心——香港各界自發捐款捐物,至20日下午捐贈總額近2000萬港元;澳門各界積極捐款,通過各種方式援助災區;臺灣紅十字醫療隊也緊急趕赴災區。

  地震災情牽動著海外僑胞的心——海外華人、華僑、僑團通過舉辦現場捐款等多種方式,呼籲大家奉獻愛心……

  “在災害面前不分軍民、不分藏漢、不分僧俗,大家一條心、一個目標——堅決戰勝自然災害。”身處抗震救災一線,解放軍與武警部隊玉樹抗震救災現場指揮員、蘭州軍區政治委員李長才深有感觸地説。

  來自全國人民的關愛,來自各族人民的深情,匯成一股強大的民族力量,在青海玉樹聚集……

  源源不斷的人流匯向玉樹,只為玉樹的兄弟姐妹,他們都來自何方,無法一一知曉;他們都是哪個民族,無法一一統計,但所有人的心都緊緊相連,傾情相依。

  “直面災難,我們更為切身地感受到,在56個民族的中華民族大家庭裏,大家都是親兄弟、親姐妹。”出生於青海、在內地學習工作了40年的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院長班班多吉説,祖國各地心向玉樹、情係災區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句祝福、每一份奉獻,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最好注解。患難見真情,哪有困難,哪就會有割不斷的民族骨肉深情,哪就會有中華民族兒女的全力以赴。玉樹抗震救災,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各民族間牢不可破的守望和尊重。

  “沒有這些‘門巴’(藏語‘醫生’)親人,我們這些人可能早沒了!”病床上70多歲的才吉老人,不斷向那些和善的醫生和護士豎起大拇指。地震中,這位老人的腰部嚴重受傷。

  在青海各族群眾心中,高原醫療隊早已是他們最親的親人。在最困難的時刻,總是親人們捨生忘死,伸出援手。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沿唐蕃古道進藏,途經玉樹,受到了這裡的藏族首領和群眾隆重歡迎。文成公主教給當地群眾耕作、紡織技術,並命人在當地的懸崖峭壁上鑿刻了佛像、佛塔和經文。為了紀念她,後人在此建起了文成公主廟。

  此次強烈的地震中,這座古老的廟宇倖免于難。寺院中依然香火旺盛,佛堂內依然點滿了酥油燈。它在見證歷史滄桑的同時,也見證著血脈相連的民族情誼。

  在緊張的救災現場,人們常會看到這樣的標語:“維護民族團結人人有責”“藏漢一家親”……在網友自發捐贈的救援物資包裹上這樣寫道:“因為有愛,我們緊緊相連”“56個民族之心,相聚高原;56個民族之力,凝聚高原”……不離不棄,生死相依。抗震救災中展現出的民族團結,正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大團結歷史的延續。

  著名作家馬麗華曾在青藏高原工作多年,現任中國藏學出版社總編輯。她説,不同民族對玉樹災區所表達的發自內心的關切,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在災難來臨的關鍵時刻,這樣的潛移默化集中顯現出來,迸發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她説:“各民族合力抗震救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數千年結晶的集中迸發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檢驗。中國的民族政策建立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上,造就了危急關頭展現出的強大民族向心力。”

  一幀電視畫面上,前去災區慰問的青海省委書記強衛與失去3位親人仍堅持抗震救災的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長才哇,互行碰頭禮。這一幕,給電視機前的人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藏族禮節中,只有親如兄弟的人們之間,才用這種尊貴的禮節表達內心的感情。

  曾在青藏高原工作過的中央黨校教授胡岩説:“顯然,在才哇心裏,這位省委書記不是官員,而是危難之際值得信賴的弟兄。”

  作為一位藏族同胞,班班多吉的感受尤為深切:“玉樹絕大多數居民是藏族人。各族人民是以無私的愛幫助玉樹人,其實就是在幫廣大的藏族同胞。”

  胡岩長期研究民族問題,玉樹地震發生後,他始終關注著發生在那裏的一點一滴。受災群眾有帳篷住了、有熱飯吃了、孩子們復課了、商業開始恢復了、板房搭建起來了、當地群眾投入到尋求新生活中去……

  近日,黨和政府鄭重宣佈,全面啟動玉樹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各項工作。發揮各方面優勢,合力推動重建工作。“這是國家力量的體現,也是一個民族自信的表現,同時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最好注解。”胡岩説。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