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
清王朝進入公元20世紀後,已是窮途末路,氣數臨近,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日益高漲。革命黨人的足跡,也踏上新疆的土地。1911年10月武昌起義不久,新疆革命黨人劉先俊等人計劃于迪化城策動起義。因叛徒出賣而失敗。翌年,以楊纘緒、馮特民、李輔黃為首的革命黨人在伊犁起義成功。宣告清朝在伊犁反動統治的結束。之後因清朝宣統皇帝退位,袁世凱命楊增新為新疆都督,楊增新採用軟硬兼施的手段,迫使革命黨人妥協,資產階級領導的伊犁起義失敗。但伊犁起義作為新疆各族人在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下發動的旨在推翻清王朝,埋葬封建制度的偉大革命鬥爭功不可沒。 伊犁起義還激發了新疆各族人民反帝愛國鬥爭的熱情和鬥志。
楊增新竊取伊犁起義成果,擔任新疆都督後,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制造民族不合,推行愚民政策,鎮壓不同意見。遭到社會各界的反對。在統治新疆17年後,終于死于統治集團內訌。1928年,愚昧不堪的金樹仁繼新疆都督,社會動亂進一步加深。1933年末,金樹仁被迫出逃。陰險狡詐的封建軍閥盛世才接任都督,開始他長達10年之久的反動統治。
盛世才統治新疆期間,與西北軍閥馬仲英不斷交戰,導致新疆民不聊生,人口損失很大。馬仲英屢次打敗盛世才,甚至還依靠回族騎兵擊敗過蘇聯的裝甲部隊,但是盛世才仍然統治著新疆。
1933年是新疆的多事之秋。以穆罕默德·伊敏為首的大突厥主義分子妄圖分裂祖國,破壞國家統一,但由于人心向背,幾個月後就覆滅了。
盛世才是一個典型的反動政客。擺出一付積極治理新疆的虛偽面孔,積極發展同蘇聯的聯係,妄圖利用蘇聯人的支持保持自己“新疆王”的獨裁地位。在一些進步青年的影響和蘇聯的幫助下,盛世才于1936年形成“反帝、親蘇、民平、清廉、和平、建設”的“六大政策”。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一切力量共同抗日,同盛世才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10月,盛世才同意我黨在迪化成立八路軍辦事處,滕代遠任主任。隨後,黨中央派遣了一百多位黨員來疆工作。
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工作取得的成就使盛世才十分不安,1939年有意制造摩擦,冷淡關係。1941年德國法西斯發動侵蘇戰爭,盛世才錯誤估計形勢,公開與蘇聯、中共對抗。制造所謂“四一二陰謀暴動案”捕殺中共黨員,殘酷殺害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中共黨員,拋棄六大政策,投向國民黨蔣介石。
新疆淪入國民黨反動統治之下後,各族人民生活日益惡化,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更加尖銳。政治局勢的惡化孕育了三區革命風暴,當時被殺漢回民眾達十萬人。1944年9月,蔣介石將盛世才調到南京,派吳忠信任新疆省長,並命令西北軍閥甘肅省主席馬步芳派一個軍的騎兵駐扎在新疆各地,進行武裝平叛。
三區革命是在國內外形勢影響下,在蘇聯的支持和進步知識分子領導下的新疆各族人民反對盛世才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
1949年,國共內戰末期,在彭德懷的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8月26日佔領蘭州繼而佔領甘肅全境之後,經過張治中在中斡旋,新疆的國民革命軍軍政長官陶峙岳、包爾漢等宣布脫離廣州的臨時國民政府起義。9月25日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在王震將軍率領下攻佔烏魯木齊,1955年改新疆為自治區。1962年蘇聯陸續對中國西北華北東北進行武裝摩擦,4月阿爾泰、塔城、博爾塔拉到伊犁四個地區,二十幾個縣,共有邊民六萬七千余人逃到了蘇聯,有兩個縣跑得還剩幾百人。事件發生之後,新疆軍區副參謀長祖農·太耶夫少將和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少將率領40多名校、尉級軍官叛逃蘇聯。史稱“伊塔反革命暴亂事件” (或“伊犁暴亂”)。(完)(實習編輯:陳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