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十年成績值得驕傲 對香港前途更有信心
 
 
  來源:      日期:2007-06-25 09:35

 

    新華網香港6月23日電(記者薛永興 趙衛 白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偉大構想在香港得到成功落實。香港這十年取得的成績,絕對值得我們驕傲,對香港的前途,我們更有信心。”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董建華(資料圖片)

     董建華于1996年12月當選獲任香港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2002年2月28日當選連任香港特區第二任行政長官。2005年3月,因健康原因,他辭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職務。同年3月12日,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他被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作為100多年來第一個執掌香港行政權的中國人,作為香港回歸和“一國兩制”開始實施的親歷者,董建華對香港回歸祖國10年感受頗深。10年來,香港經濟盡管受到亞洲金融風暴、房地產泡沫破滅、非典疫情的衝擊,但在祖國的大力支持和港人的不斷努力下,經濟強勁復蘇,保持了繁榮穩定。

  “香港人是能治理好香港的”

     董建華說:“1997年香港剛剛回歸祖國時,香港有些人仍懷疑‘一國兩制’到底能否成功落實,社會能否保持繁榮穩定。事實是最好的說明,如今回歸前的種種擔憂都沒有發生,這些懷疑也都煙消雲散。今天的港人更明確地認識到香港與內地是‘命運共同體’,香港人對國家的認同感增強了很多,這是一個很好的、非常重要的變化。”

     董建華說,10年來,因為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很好地落實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有了當家作主心態的香港市民對特區政府的要求大大提高,因此,特區官員肩負的擔子和責任也相應加重了。從另一方面說,市民的期望提升,要求增加也是好事,可以令特區政府的運作更貼近民意,能急市民之所急。

     董建華說,揮手之間已經過去了整整10年。10年來,香港特區經受了各種考驗: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的侵襲……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體香港市民的努力拼搏下,香港經濟走出了低谷,就業率不斷提高。更重要的是,市民對香港前途充滿信心,對經濟前景滿懷希望。他表示,回歸10年的歷程證明了鄧小平的英明論斷:“香港人是能治理好香港的。”

     是祖國支持香港渡過難關

     1998年,董建華就任特區行政長官還不久,亞洲金融風暴驟至,全球經濟不景氣引發的房地產泡沫破裂,2003年接踵而來的非典疫情更使香港經濟雪上加霜。憶及此,董建華仍然語氣沉重。

     董建華說:“亞洲金融風暴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特區政府的入市決定是非常重要及關鍵性的舉措,因為唯有金融安定下來,才能進一步令香港整體經濟以至百業慢慢得到恢復。當時,香港經濟在金融風暴的摧折下飄搖,利息不斷上升,樓價快速下跌,對普羅大眾造成極大影響,消費信心低迷,老百姓都不花錢了,香港因而進入長時間的‘通縮’。”

     董建華回憶說,其後的非典疫情,令情況變得更為嚴峻。2003年初春,非典疫情的襲擊,令遭逢亞洲金融風暴的摧殘及地產泡沫破滅的香港經濟雪上加霜。“非典疫情是我在任期間最難忘的回憶。身為香港的當家人,我感到責任重大……”

     當時中央政府及時給予香港的大力支持,如雪中送炭,令董建華至今難以忘懷。他說:“2003年4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南下廣東考察,在深圳會見我。他十分關心香港,更特別關切香港的非典疫情。當時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胡錦濤主席回到北京後仍繼續挂懷此事,從醫療設備到加強疫情溝通機制,都直接過問、了解。中央政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香港需要的防護物資都運來了。胡錦濤主席日理萬機,卻時時把香港市民挂在心頭,體現出中央領導人對香港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

     董建華說,在非典肆虐香港、社會經濟和市民生活都受到極大衝擊的時刻,中央政府及時採取多項措施:簽署《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開放內地部分城市居民赴港“個人遊”、開放香港銀行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一係列的措施幫助香港經濟一步一步重上軌道,市民的信心也日益增強。他說,自2003年第3季度以來,香港經濟已經連續15個季度快速增長,這是最令他開心的。“每位香港市民都深深感受到祖國人民對特區的關愛,感受到中央政府為了香港的繁榮穩定所做的努力。”

     向世界“軟推銷”香港

     1997年9月3日,董建華首次以行政長官身份赴新加坡、馬來西亞訪問。在接下來的3個月里,他又相繼出訪了美國、英國、日本、比利時,向全世界推介香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董建華說,到國外去,向外國朋友介紹“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的成功實施,介紹香港的發展方向,向他們說明特區政府會嚴格執行基本法,讓他們了解香港,這對香港的發展是很有助益的。

     面對當時海外有些人對香港能不能落實“一國兩制”所持的懷疑態度,董建華說:“我對他們講,其實民主、法制、自由作為一種價值觀,不是單單西方人獨有的,中國人同樣重視。但是因為文化、歷史、發展背景和發展階段的不同,強調的重點也不一樣。我有很多外國朋友,他們中從來沒有一個人要將自己家里的一切強加于鄰舍,我相信外國人不是這樣的。”董建華笑著說:“我覺得他們比較接受這樣的講話。”

     2005年3月董建華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後,又在多個場合,向多位外國政要介紹香港,並在溝通和促進內地與香港交流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特別關心泛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合作,曾多次會見相關省區的負責人,大力推動內地與香港的交流與合作。

    “香港好、祖國好,祖國好、香港更好”

     回歸伊始,董建華就提出:“香港好、祖國好,祖國好、香港更好。”現在這句話已成為名言,廣為流傳。

     董建華說:“當時我希望用最簡單的語言,告訴香港市民: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它與國家命運與共。鴉片戰爭後,香港被迫與祖國分離。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國力不斷增強,香港才能回歸祖國。回歸10年,香港與內地的關係飛速發展,深度和廣度都超過以往。”

     從行政長官到全國政協副主席,盡管職責變了,但是他的視線卻一直沒有離開過香港。董建華說:“香港具備多種競爭優勢,資訊自由流通,競爭環境公平,多元文化共存,特區政府運作透明、高效,恪守國際商務標準及守則。充分發揮這些優勢,香港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有更大的作為。”

     作為香港特區的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並對香港未來的前景充滿希望和信心。在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之際,董建華祝願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在加速自身發展的同時,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更大的貢獻。”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