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我的5.12”網路作品徵文大賽-文字作品
 
 
海峽遙寄感激情
 
  來源: 台灣網      日期: 2009-06-11 09:28

 
 

  ——寫在汶川地震一週年之際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縣,8級強震猝然襲來,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西南處,國有難。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創約5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

  血淚之殤,親人哀慟,悲情一幕,國人揪心。心驚膽顫的場景震撼著我們,觸目驚心的數字震撼著我們,而此次地震所體現出的抗震救災精神更深深震撼著我們乃至全球華夏子孫,我們的胡錦濤總書記冒著余震,親臨震中災區指揮搶救受傷群眾;我們的溫家寶總理在給災區孩子上課時寫下“多難興邦”,我們中許多人排著長隊為災區傷員獻血,排著長隊為災區捐款,就算熬紅了眼也守在電視機前關注著抗震救災的進展;我們為災難深重的震區人民而落淚;我們為解放軍戰士們奮不顧身而自豪,我們為海外華人踴躍捐贈而鼓掌,我們凝聚愛心,共克時艱,我們震撼著世界。我們血脈相連血濃于水,我們仿佛全都回到了華夏始祖的膝下。

  最讓我們感動與感激的卻是一個普通的臺灣同胞,他的名字叫唐俊卿,5.12地震發生後,80歲高齡的唐俊卿老先生第一時間捐出善款10萬元,擬寄回故鄉廣安,當他數次撥通電話並核實故鄉並無大礙,而故鄉還在幫助重災區抗震救災和實施災後重建時,唐老先生便將此款捐給了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這已是他第十一次為故鄉捐款,支援故鄉建設。

  唐俊卿出生在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恒升鎮,與我們敬愛的小平同志的故居相隔不遠,小學畢業後的他曾學過3年軍醫,後加入國民黨軍隊,並考上軍醫學院,1949年4月隨國民黨部隊到達臺灣。1973年6月退役後,唐老先生在臺北一家地方醫院長期從醫,履行著一名醫生救死扶傷的神聖職責。

  唐老先生日夜思念著故鄉,尤其是在他退休之後,懷鄉之情日篤。1987年11月,臺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唐老先生立即提出申請,獲准之後,就迫不及待地回到故鄉四川廣安。這裡的山山水水,是那樣的陌生而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是那樣的久違而親切,看到故鄉正在如火如荼的大搞建設,唐老先生好想再年輕二十年,好親自參加建設故鄉,年事已高的他把心願告訴了溫良賢淑的老伴,得到了老伴的理解與支援,他們把辛苦節儉攢下來的積蓄全部拿出來支援故鄉建設,以下是他為故鄉捐款的一些情況:

  1987年,為改造故鄉狹窄破爛的街道捐資10萬元;

  1988年,為故鄉擴建中學教學用房捐資10萬元;

  1989年,為故鄉建衛生院門診大樓捐資15萬元;

  1993年,為故鄉購置幼兒園活動器材捐資5萬元;

  為故鄉教師進修學校添置圖書資料、電腦等教學設備捐資2萬元;

  1995年,在故鄉設立教育助學獎勵基金捐資8萬元;   

  1998年,為故鄉建鄉村小學一個捐資10萬元;

  1999年,為故鄉改善老年大學教學條件捐資28萬元;

  2002年,分別為故鄉政協之友聯誼會和文學創作協會捐資0.5萬元;

  2005年,唐先生積極動員好友熊廣謀先生(已故)捐資22.4萬元為故鄉改造鄉村小學一座;

  2006年,為故鄉再建教學樓一幢捐資23萬元;

  受唐老先生的影響,唐老先生的女兒唐倩,投資100萬元人民幣改建故鄉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唐老先生的大女婿許嵃嶝,投資200萬人民幣與故鄉鄉鎮企業局合辦金山實業有限公司。均有力的支援了故鄉的建設發展。

  沒有必要去合計唐老先生總共為故鄉捐了多少錢,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産生的不能合計的支援作用,重要的是他捐款的背景和動機讓人敬佩。唐先生在臺灣並不是什麼富翁,而是典型的工薪階層,他為故鄉建設捐助的資金完全是靠自己和妻子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據與唐先生私交甚深的廣安區老年大學校長張基福介紹,10年前,唐先生在向老年大學捐助時,身上穿的還是他結婚時買的西裝,唐先生的妻子沒有工作,生活也全靠唐老先生的工資維持。捐贈一百餘萬元對一位富翁來説或許算不了什麼,但對工薪階層來説就難能可貴了,誠如唐老先生自己所説的那樣,“家鄉所欲,常在我心!”正是因為對故鄉和故鄉的父老鄉親懷著深深的感情,對故鄉的發展建設常挂在心頭,才讓他甘願在生活中勤儉節約,而為故鄉捐助時卻能一擲千金,如此義舉怎能不讓人深深感動?

  他的濃濃愛鄉之情也在其他臺胞中廣為流傳並産生影響:臺胞歐陽炘在臨終前囑託妻子為故鄉捐款200萬作為愛鄉基金,其子歐居凡、遺孀賀月明多次為故鄉捐款捐物累計近百萬,不願透露姓名的王先生捐款68萬建希望小學一座,臺灣頂新集團捐款80萬建希望小學一座……

  2008年7月,唐俊卿老先生再次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故鄉四川廣安,走到他捐款過的老年大學,走進他執意堅持不命名為“俊卿樓”而命名為“愛心樓”的學校大樓,看到故鄉的老年朋友們舉辦著豐富多彩的活動,幸福地生活著,唐老先生不住的點頭;走進他捐建的希望小學寬敞明亮的教學樓裏,孩子們正在聚精會神的聽課,唐老先生終於會心地笑了。

  負責接待唐老先生的同志,親眼看見唐老先生向飯店退掉好幾個比較貴一點的菜,當面聆聽唐老先生講他在臺灣自己種菜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感動於臺胞唐老先生,已是八旬高齡還自己種菜,節衣縮食,為汶川地震捐款卻一擲千金,更感動於他支援故鄉建設的執著,數十年如一日……難道我們不需要再有一點激動,再付諸一些行動?唐老先生的精神,算是隔著海峽,對於所有關心祖國、支援故鄉建設的臺灣同胞們,最好的感恩感激方式。(四川省廣安區臺辦、四川省臺辦宣傳處供稿)

  2009年5月19日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