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中央電視臺記者水均益在日本東京的首相府獨家專訪安倍晉三首相。安倍在採訪中指出,用謙虛的態度對待歷史,過讓更多的中國朋友理解戰後日本走過的道路,他堅信“冰”一定能夠融化。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高端訪問):
東京澀谷車站
記者水均益:觀眾朋友你好,歡迎你收看高端訪問。
經過了將近三個小時的飛行,我們從北京來到了日本首都東京。這裡是東京最繁華也是最標誌性的地段──澀谷車站廣場。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種帶有漢字的廣告、招牌舉目可見,一種感覺油然而生,中日兩國是如此地接近。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中日兩國在政治、甚至是在心理上的這種距離卻是如此的遙遠和隔膜。
當然造成這種遙遠和隔膜離不開中日兩國近一百年的關係和歷史,也離不開近些年來,日本政界的一些領導人在歷史問題上的文過飾非,以及起伏不定。其實所有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作為一衣帶水的兩個國家,和平友好才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問題的關鍵是如何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去年十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了破冰之旅。那麼四月十一號,也就是在櫻花盛開的時節,中國總理溫家寶將對日本進行訪問。這是中國總理七年來首次訪日。中日兩國的關係面臨著改善與發展的重要的機遇。
那麼今天的日本人是怎樣定位中日關係的,他們將怎樣迎接中國總理的到訪,他們又是如何看待中日之間的種種問題,回答這些問題,最好的一個也是最直接的一個人選,當然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接下來我們就到離這兒不遠的首相府對安倍晉三進行一次獨家專訪。
安倍堅信謙虛對待歷史能“融冰”
水均益:首相先生,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也是在這樣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接受我們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採訪,您是否有什麼樣的資訊能夠傳遞給我們在中國千千萬萬的電視觀眾?
安倍晉三:你們好,我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我認為日中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我希望日中兩國關係能發展成為戰略互惠關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認為兩國國民加深相互了解非常重要。對此次溫總理的日本之行,包括我在內,我們所有人都在期待著。我期待借溫總理此次訪日之機能進一步推動兩國關係的發展,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朋友前來日本訪問。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35週年,日中兩國為了推動日中友好,特將今年定為文化體育交流年,在日本,我們請來了演員兼歌手酒井法子和乒乓球運動員福原愛出任親善大使。我希望這個文化體育交流年取得成功,我也期待著更多的中國朋友能關注、並且親自參加這項活動。這是活動的標識,中國CHINA的C和日本JAPAN的J,一起組成了一個心的形狀。
2006年9月,儘管安倍晉三在競選中提出改善中日關係,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前領導人頑固堅持參拜靖國神社,使中日關係陷入了僵局。中日高層長達5年沒有互訪,故此日本政界和輿論推測,安倍晉三當選首相後主動訪華尚需時日。
然而,2006年10月1日晚8:50,日本共同通信社發出一條題為“10月8日舉行日中首腦會談,安倍首相即將訪問中國”的新聞,這個消息引起媒體的廣泛注意。第二天,10月2日下午,安倍晉三在眾議院答辯在野黨質詢時,人們領悟到,安倍晉三已經下決心要到中國訪問,破冰之旅就此啟動。
10月8日,安倍晉三與夫人安倍昭惠乘專機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2天的正式訪問他和夫人挽手出現在中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這是5年來日本首相首次訪問中國,這也是安倍在出任首相13天后第一次出訪。想到中日關係長達五年的冰凍,媒體稱這次訪問是一次“破冰之旅”;安倍晉三訪問期間,兩國領導人就構築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達成了共識。中日之間持續了5年之久的關係寒冷開始回暖。
雖然已經從寒冷到回暖,但要使以往的冰霜變成一江春水,還需春風化雪。
四月東京,櫻花盛開。在這個美好春天來臨之際,應安倍晉三首相的邀請,中國總理溫家寶將於4月11日抵達這裡,開始了對日本進行訪問,這是一次“融冰之旅”。
水均益:去年您的訪問被稱為是“破冰之旅”,那麼今年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他自己也希望能夠成為一個“融冰之旅”,這裡邊畢竟還是有一些冰,在您看來這些冰是什麼?
安倍晉三:作為日本首相,我認為不論何時,都要用謙虛的態度對待歷史。我想,今後通過讓更多的中國朋友理解戰後日本走過的道路,這樣“冰”就一定能夠融化。
水均益:非常感謝。剛才您提到了再過幾天溫家寶總理就要來採訪日本了,我想問一下首相,您準備怎樣迎接溫總理的到來,另外您感覺到溫家寶總理到日本來訪問,會為兩國確定的戰略互惠關係帶來一種什麼樣的推動力量?
安倍晉三:四月的日本,大地回春,冰雪融化,新芽吐綠,花兒綻放,能在這樣的季節迎接溫總理到訪,我感到非常高興。我曾經在去年訪問中國時會晤過溫總理,後來又在宿務島的東亞首腦峰會上進行過首腦會談,這次是我第三次與溫總理見面。同時這也是中國總理時隔7年訪問日本,我衷心表示歡迎並給予高度期待。我在去年10月訪問中國舉行首腦會晤時與溫總理達成了共識,要將日中兩國關係發展成為戰略互惠關係。我認為雙方在能源問題、環境問題、還有地區形勢、朝鮮問題、聯合國改革等各種課題,有許多可以開展合作的領域。我期待此次溫總理來日本訪問,包括首腦會晤在內,雙方能取得具體成果。
今年是中日關係正常化35週年,35年前,中日兩國領導人經過共同的努力,在中國政府與人民的寬容和當時日本政府誠懇面對對歷史問題的基礎上,實現了中日關係正常化的進程。這是兩國關係歷史性的跨越;是造福于中日兩國、亞洲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發展的外交偉業。
但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在中日關係實現正常化的十年後,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在審定教科書時篡改侵略中國的歷史,引發了第一次教科書事件。這次事件經過中日高層磋商,日本政府表示按照《日中聯合聲明》精神負責儘快加以解決。
此後一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中日關係都在良性互動的發展軌道中運作,尤其是199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宣佈無條件投降五十週年之際,代表日本政府就歷史問題發表談話,明確表示願正視歷史,承認侵略,對此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這次講話獲得了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的肯定與好評。
20世紀末,中國政府本著中日關係的大局,推動兩國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應該説,中日關係正常化的前三十年中日友好合作是主流,儘管其間有雜音起伏,但在中日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都得到了雙方可以接受的結果,總體關係是向積極互利的方向發展。
但是,從2001年開始,日本文部科學省宣佈通過右翼勢力炮製的歷史教科書,日本前領導人不顧中國及亞洲等國家的感情與意願,連續6次參拜靖國神社,這一系列行動,不能不引起被日本侵略戰爭所傷害中國以及亞洲國家的強烈抗議與特別的注意。
2006年10月,安倍晉三以高票當選日本新一任首相,在競選過程中,安倍晉三發出改善中日關係的信號,提出努力修復、改善遭到損害的中日關係。這個信號引起國際社會和中日雙方媒體的關注;安倍晉三就任12天后,決定把中國作為就任後第一個出訪的國家,踏陳情問中國的旅途,對中日關係的改善作出了積極有益的舉動。
2006年12月26日,中日曆史共同研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此項研究將“通過對中日之間2000多年的交往史、近代的不幸歷史以及戰後60年來中日關係的發展史的共同研究,加深對歷史的客觀認識,增進相互了解”。
水均益:非常有感觸,首相先生提到了春暖花開。的確,去年您的訪問被稱為是“破冰之旅”,那麼今年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他自己也希望能夠成為一個“融冰之旅”,當然我們感覺到中日關係的確進入了一個非常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但是反過來首相先生也有一些分析,注意到無論是破冰之旅,還是融冰之旅,這裡邊畢竟還是有一些冰,在您看來這些冰是什麼?會不會是一些類似于參拜靖國神社的歷史問題?
安倍晉三:日本與中國是兩個相鄰的國家。看來世界各國都是這樣,那就是互為鄰居的國家往往在歷史上,背負著各種各樣的過去。作為日本首相,我認為不論何時,都要用謙虛的態度對待歷史。日本戰後六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和平發展,成為對全球做出貢獻的國家。我們通過ODA(政府開發援助)也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合作。我想,今後通過讓更多的中國朋友理解戰後日本走過的道路,這樣“冰”就一定能夠融化,我堅信這一點。
安倍直言:中國的發展是日本的巨大機遇
即便是在中日領導人互訪中斷的那5年裏,中日之間的經貿往來依然正常。毫無疑問,中日兩國已經互為最重要的經貿夥伴,形成越來越密切的經濟相互依存關係。2006年中日雙邊貿易額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
然而,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的勢頭,在日本國內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日本著名財經雜誌《日經BP》曾在封面上刊登過這樣一幅漫畫:一條象徵“中國製造”的蛟龍淩空飛舞,一艘有“日本製造”標誌的輪船即將傾覆,輪船上的人乘小船驚惶逃生。《日經BP》這幅漫畫透露目前出現在日本政界、工商界的一種擔憂的心態。
國際輿論分析認為,上個世紀80年代後,日本經濟逐漸爬升到世界第二位。然而,20多年的中國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取得了長足快速的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加強,經濟總量已經位於世界第四,國際評價談及世界未來十年的話語內容已經是中國與美國在經濟上的等量齊觀,加上中國自古就是亞洲大國,今天又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國際影響巨大。中國的發展態勢讓日本深感國際競爭的緊迫,尤其是日本經濟一段時間來駐足不前,“中國威脅論”自然會在日本的一些人中産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小泉內閣是日本經濟渴望走出困境中産生的一屆政府,而新任首相安倍晉三是第一個戰後出生的日本首相,按照日本國內輿論的政治分析,安倍晉三被認為是戰後一代新生的民族主義者,這一代人成長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期,歷史負擔與上一代人大不相同,他們渴望將日本變成“正常的、符合實際國力的、能夠更多參與國際事務的”大國,希望日本能夠從歷史陰影中走出,儘快得到世界認可。安倍晉三能夠競選成功説明戰後一代新民族主義在日本政壇正在主導日本政治走向,但是,他們在實現自己政治目標的時候,不能不注意到在中國因素。
日本民間就此出現了這樣的比喻,中國在日本的西方,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如同在日本西面站立起一座日漸高大的中國長城,使日本午後的陽光日漸減少。儘管這是坊間戲言,但這也反映出面對中國發展現實,日本人確實生出一種輝煌漸逝、獨領不再的感受。
水均益:首相閣下,我想再問一個問題,就是您和您的政府,對於中國的發展持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因為中國這幾年的發展非常的迅速,以至於也在日本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的快速高速的發展對日本是一種壓力,甚至是一種威脅,您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安倍晉三:關於中國的發展,前任小泉首相也曾説過,中國的發展對日本是一個巨大的機遇。而且不光對是日本,對東亞、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都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我認為,通過中國的發展創造出來的財富是可以讓全世界的人共同分享的。在經濟方面,日本企業在貴國投資獲利。此外,商品的出口既給中國創造了就業機會,也為日本企業帶來了利潤。日中之間的貿易額這五年來翻了一番。而且貿易額連續八年創下新高。就在十年前,還沒有人能夠想像,日中貿易額會超過日美貿易額。但連續三年,日中貿易額超過了日美貿易額。在日中關係上來看,我認為中國的發展。對日本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另一方面,在安全保障方面,我認為雙方通過持續地相互對話,有助於消除人們認為中國具有威脅的印象。中國連續十九年軍費呈兩位數增長,而且中國軍費開支的透明度不夠,有這種觀點。在這些方面,我想通過中國方面的解釋和説明,認為中國具有威脅的人也會逐漸減少。
水均益:的確我們也注意到溫家寶總理在前兩天在北京接受駐中國的日本記者採訪的時候,也回答了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如果沒記錯的話,溫總理的意思就是説中國作為這麼大一個國家,相比之下,國防,無論是開支還是它的軍費,和發達國家,甚至和有些發展中國家相比還是非常的低的。當然也許您説的這個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説需要兩國之間的一種溝通,需要兩國之間的一種理解或者説相應的一種對話的這樣一種機制,我想問一下首相先生,這次溫總理來關於比如説兩國之間的經貿的那樣一種高層的對話的機制會不會啟動?您對這個預期是什麼?
安倍晉三:在此次溫家寶總理訪日之際,日中經濟高層對話將會啟動。
目前中日兩國高層領導人對中日關係前景抱有信心,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指出:“中日雙方必須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來審視和把握兩國關係,堅持‘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大目標,堅定不移地推動中日關係長期健康穩定向前發展”。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説:日方高度重視胡錦濤主席就發展日中關係提出的十六字方針,願按照日中間三個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原則,從戰略高度為日中關係改善和發展作出貢獻。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時講到一個道理:中日兩國是大國,是近鄰。朋友可以選擇,鄰居必須共處。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係是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選擇,也有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這是南宋詩人辛棄疾的詞句,溫家寶總理在與安倍晉三會談時曾引用它來描繪中日關係的發展趨勢與前景;這也是對2006年底以來中日關係發展軌跡的最好詮釋。
中日民間友好往來一直是推進中日友好事業發展的基礎力量。目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佔到日本外國留學生總量的60%以上;在中國訓練並參加中國國內聯賽的日本兵乓球運動員福原愛也成為深受中國球迷們喜愛的日本瓷娃娃;2006年,中日兩國千余名高中學生實現了互訪。中日兩國青少年間的交流與了解,讓人們對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週年,也是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在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時間裏,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增建中日民間的相互了解,所有這些,無疑會對中日兩國構築“戰略性互惠關係”起到積極重要的推動作用。
水均益:首相先生您剛才提到了中日關係發展,今年又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週年,應該説中日關係要實實在在友好下去是一個長期和艱巨的任務,這裡邊恐怕某種程度上要依賴年輕人,甚至是下一代,在這方面您有什麼樣的好的建議或者説期待?
安倍晉三:我認為要發展面向未來的日中關係,年輕人之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年輕人互相交流、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有很多中國人在日本留學或是來日本工作、旅遊。日本也有很多留學生和公司員工去中國學習、生活。為了能進一步擴大青少年之間的交流,我在參加今年在宿務舉行的東亞峰會時,提出了《21世紀東亞青少年大交流計劃》。我們計劃今後連續5年,每年都邀請6000名青少年訪日。當然,我也期待其中能有很多中國朋友來日本訪問。年輕人對相互的文化、歷史、現實多加以了解非常重要。我想這可以消除誤解、加深理解,有利於共創兩國的未來。
水均益:我好像還聽説日本政府準備為今年到日本訪問的第100萬個遊客頒獎,不知道這個事情是不是屬實?
安倍晉三:我還沒聽説,也許負責這次活動的大臣對我也採取保密措施呢。但我想也許這可能是真的,我希望中國人多多來訪,爭取達到100萬人次。
水均益:您會接受溫總理邀請您訪問,在下半年再次訪問中國的邀請嗎?
安倍晉三:我去年10月訪問過中國,此次溫家寶總理將於4月訪問日本,我考慮在今年年內訪問貴國。
水均益:因為溫總理説您上次的地方時間太短了,地方也太少了,所以可以下一次在中國看更多的地方,了解更多中國的情況。
安倍晉三:下次再去中國,我希望時間能更充裕一些,我還很想能和中國的民眾進行交流。
背景資料:探尋安倍老家
這就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老家山口縣。這裡風光秀麗,歷史古跡比比皆是,在歷史上,山口縣曾經有陸地與朝鮮半島相連。在朝鮮海峽形成、日本成為島國以後,大陸文化仍然通過山口縣傳播到日本各地。也因此山口縣從古代就成為日本國內主要的運輸通道,而在明治維新時期,較早接觸到西方思想觀念的山口更成為改革思想的發源地,被成為“明治維新胎動之地”,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山口縣對日本的重要性還體現為,到現在為止,它已經為日本貢獻了8位首相,在吉田松陰紀念館裏,7位前任首相的蠟像安放在這裡。這七尊蠟像説明瞭山口縣在日本政壇上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父親安倍晉太郎也曾是日本政壇上的重量級人物,1991年,安倍晉太郎是當時日本首相選舉呼聲最高的候選人,然而在最終結果尚未揭曉前,安倍晉太郎因病去世。父親的去世對安倍晉三産生了巨大影響,1993年,他參加了國會選舉,從此正式走入政壇。
去年在決定出馬競選自民黨總裁之後,安倍晉三曾在山口縣長門市父親的墓前發誓:“不忘初衷,竭盡全力。”
2006年9月20日,在生日的前一天,安倍晉三贏得了選舉,正式成為了日本第90任首相。他也是日本第一位戰後出生的首相。這也意味著安倍晉三可以為一生投身政壇的父親站在首相蠟像隊列中了。
安倍暢談政治抱負 主張“美麗日本”
水均益:聽説在您競選的時候您曾多次去您的祖墳,父輩的墳墓前面去告祭,我知道您出身於政治世家,這樣的一種背景對你來講是一種什麼樣的遺産,有什麼樣的壓力沒有?
安倍晉三:我出生在一個政治世家,我是看著祖輩和父輩政治家的身影長大的,耳濡目染了他們的工作。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學到了政治家一定要站在民眾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要堅持自己的信念,有時不怕諸多的批評,甚至要不惜自己的生命,去推動事物的進展。我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的政治家。確實,把我和父親以及同為政治家的祖父做對比,有時候會感覺到壓力,但這也是選擇了同一道路的人的宿命。
水均益:您在日本從政實際上只有13年的時間,但是只有這13年的時間您就當選首相,能不能在這兒簡單給我們介紹一下您個人的理想,特別是政治抱負是什麼?
安倍晉三:我希望把日本建設成為每個日本國民都能以生在日本為榮,一個能讓我們的子孫們都能以出生在日本而引以為自豪的國家。
雖然有著政界世家的傳承、“一門三首相”的榮耀,但是作為第一位在戰後出生的年輕首相,安倍晉三到底會將日本帶向何方?這是人們一直關注的問題。
2006年7月,就在選舉前夕,安倍晉三曾經出版了一本書---《致美麗的日本》,來宣傳自己的政治理念──要把日本建設成一個“美麗的國家”。
時間:2006年9月29日
地點:日本國會
事件:安倍晉三就職施政演説
“我希望把日本建設成為一個美麗國家,受到世界其他國家的信任和尊重,讓小孩為出生在這個國家而自豪。”
水均益:那麼您在上任之前和上任之後也多次提到一個概念“美麗日本”,首相先生我想涉及到日本的國際形象和對外關係的話,這個美麗日本具體意味著什麼?
安倍晉三:關於我提倡的“美麗國家”,我的主張是,首先所謂“美麗國家”指的一個尊重日本的文化、自然、歷史和傳統的國家。一個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遵守秩序、具有尊嚴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面向未來、具有不斷成長的活力的國家。並且是被世界尊敬、信賴、喜愛的國家。
水均益:首相先生,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那麼在結束採訪的時候,我們準備了一個小禮物,是從北京我們專程帶過來的。想請您看一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禮物,它是用絲綢畫的,用絲綢把一幅中國著名畫家的畫製作在這個絲綢畫上了。您要不介意我給你打開。這個挺有意思,這是19世紀中國的畫家吳昌碩,他畫的一幅《桃花圖》,仙源三月花,春潭千尺水,安得一漁舟,盪漾山光裏,非常積極向上繁榮的一個意境。希望您能夠喜歡,謝謝。
水均益:這裡是日本著名城市京都,那麼京都是日本有名的古都,它當初是倣造唐朝的長安建造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京都之所以能夠在炮火當中完整地保存下來,這首先要感謝一個中國人,也就是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梁思成當時做了大量的工作,説服了進攻日本本土的美軍,調整了他們轟炸日本本土的計劃。於是像京都、奈良這樣一些日本的古城才得以保存下來,時至今日仍然能夠展示它們的古城風韻。
在京都,我們到處可以看到中日兩國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景象。那麼在京都的南郊有一個寺廟叫做萬福寺,在這個寺廟裏,有一幅對聯。它的上聯頭五個字是“大道沒遮攔”,我們在這兒可以看得到。這五個字正好是中國外交部長在今年兩會的時候談到中日關係的時候特意提到的。可以説看到“大道沒遮攔”這五個字,我也是感到非常感慨,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合作、發展、友好,這是無可遮攔的大道。那麼對於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來説,唯此大道才是功於今日、造福未來的正道。
好了,感謝您收看我們在日本拍攝製作的《高端訪問》,再見。
來源:央視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