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大産業大項目 災區鋪就清晰産業發展路

時間:2010-05-07 14:02   來源:四川日報

  行走在災區,北川-山東、安縣-遼寧、江油-河南、平武-河北、綿竹—江蘇……一個個援建産業園區讓代表們感受到災區未來發展的強勁脈動。

  以園區為載體、轉變發展方式、重構産業鏈條、探索長效發展機制,隨著産業重建的全速推進,災區的美好未來清晰可見。

  國家戰略下的産業重建

  一排排嶄新的現代化廠房、一台臺最先進的數字車床……在整體遷至德陽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的東汽新基地葉片廠車間,看著正在車銑的各種類型號的風力發電機葉片,梓潼縣委書記劉文榜不斷感嘆:“大産業、大項目,災區有大未來。”

  “綠色動力,造福人類。”車間展臺上的這句産品推廣語,正成為災區抓住機遇,轉變發展方式,實施産業結構調整,構建可持續發展動力的一個縮影。

  “以加快産業産品結構調整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著力點,加大核電、風電等新産品産出力度實現了生産經營的持續增長。”東汽總經理張志英介紹,2009年,東汽産值180億,同比增長66.7%。

  在成都,以産業提檔升級為重點推進的“三個集中”,使災區工業“集中集約集群”水準得到提升、農民向城鎮和集中居住區集中的速度加快、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發展現代農業的規模擴大。

  在德陽,去年實施185個投資額在2000萬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項目,朝著中國最重要、最具競爭力的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基地邁進。

  在綿陽,“科學新城、空氣動力新城、航空新城”三大新城呼之欲出,新興産業得到極大強化。

  自我造血的跨越發展

  1.2公里的老街、1.9公里的新街民居已頗具“蜀漢風貌”。蜀道第一關劍門關,16個特色鮮明的鄉村農家樂沿著585米長古街錯落佈局。

  “災後重建不僅是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硬體的自我超越,更是災區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自我超越。”指著劍門關鎮上的這幅標語,隆昌縣委書記潘國華感慨,“這樣的發展理念和意識值得我們學習。”

  以項目為載體,以産業作支撐,以安居為目的,依託産業布點建房,讓社會資金、農民安置、産業發展在災後重建工作中有機結合,解決受災群眾住進新居後的出路問題,最終實現農民可持續增收——這是災區村落社區實現自我造血的路徑。

  “算下來,一年至少收入兩萬元。”在綿竹市金花鎮玄郎村異地安置點,一家一樓開著小商店、露臺是小茶坊,二樓是農家樂旅店的“花園洋房”,吸引了大家。老闆劉小蓉説,安置的農戶共同集資,統籌規劃建設了沿山旅遊賓館,開闢了新的增收門路,“山上綠色銀行、山下住房安居、沿山旅遊奔小康。”

  綿竹“一鎮一品”的特色發展已初現成果,“江南水鄉”孝德、“花果飄香”九龍,新姿喜迎八方客。彭州市商會辦園區、大邑建設桃園新城來升級旅遊景區等做法具新意。

  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創新

  江蘇永大科技集團、天奇物流公司、無錫永新特種金屬公司……在漢旺無錫工業園,一批批江蘇企業先後落戶。看著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廠房,綿陽市遊仙區區長陳朝先感嘆,“這樣的合作模式讓災區又添了新的增長極。”

  對口援建變對口合作,和援建省市共建工業園區,搭建共同發展平臺,成為災區産業重建新模式。“要為綿竹留下一台永不停歇的‘發動機’”。江蘇省對口支援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李亞平這樣説。目前,江蘇和綿竹建設的江蘇工業園、漢旺無錫工業園區、高效農業示範園區,都已初具規模。

  “園區已引進企業24家,到位資金15億元。”綿陽市副市長、北川縣縣長經大忠説,北川—山東工業園正成為北川全力構建災後産業發展體系的強大載體。

  除了與援建省市開展合作,省內的區域合作,也正在形成互動發展機制。

  建在金堂縣的成都—阿壩工業園,5年內可望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00億元。屆時阿壩鋁廠的鋁錠運至園區進行型材和汽車輪轂深加工後銷往龍泉驛;阿壩鋰資源深加工成鋰電池,為環保汽車配套;工業硅升級為多晶硅和單晶矽,為成都電子資訊産業配套……

  一條清晰的産業發展道路,已在災區鋪就。

  札記

  一場無聲的競賽

  兩天,68個參觀點。高強度的集中展示背後,也在進行著一場無聲的競賽。

  競賽的主戰場,是各個重建項目。誰的規劃設計將時尚與民俗結合得更充分?誰的重建速度更快品質更好?從進駐災區的那天開始,所有的援建者暗地裏都鉚著一股勁。正如湖南省對口支援工作隊副隊長李永東所説:“某種程度上,現場會也是一個提前的驗收會。”

  參觀點的介紹,是又一個競賽“項目”。代表們乘車參觀時,沿途都有相應的介紹光碟播放。解説詞寫得好不好,是否能在極短時間內突出參觀點的特色,成為能否抓住車上代表注意力的重要指標。

  其實,一場更激烈的競賽,即將在參觀者之間展開。參加現場會的21個市(州)、181個縣(區、市)的黨政“一把手”們,思考著如何把災區恢復重建的經驗和精神帶回去,讓它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將是這場競賽高揚的主題。

  事實上,我已經嗅到了“火藥味”:每到一處參觀點,總能看到參會人員跟老百姓一起算賬,或頻頻按動快門記錄現場,或比照反省自身優勢和劣勢……隨著參觀考察的現場越來越多,加入思考的人也越來越多。

  這種“競賽”,也許正是這次現場會的重要成果之一。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