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就像修建自己的家園

時間:2010-05-14 10:27   來源:四川日報

 

去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週年之際,災區的百姓請回了幫助過他們的外省恩人,本報和多家省級黨報聯手進行報道,共同勾勒援建豐碑,傳播感恩情懷,記錄家園重生。

 

今天,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兩週年之際,在災後恢復重建決勝之年的關鍵時刻,災區大地浴火重生的新家園,正在匯聚升騰起新的希望;意氣風發的災區群眾,正與眾多援建者一道,跳起摸高、蓄勢突破,為“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而日夜奮戰。今天,我們再次聯合兄弟黨報,推出“豐碑——黨報聯動援建決勝進行時”特別報道,再次記錄災區日新月異的巨變,美好新家園的崛起,高品質快速復興的奇跡。

 

2000萬上海人民在行動

 

□解放日報記者張全

 

“上海市對口援建都江堰市,不是指揮部34個人在援建,也不是12000名建設者在援建,而是2000萬上海人民在援建。”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援建指揮部總指揮薛潮的一番話,是兩年來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及社會各界情係都江堰的真實寫照。

 

 200867,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震後第一時間來到都江堰。在向峨鄉一片廢墟上,面對失去校園的孩子們,他深情的話語中透露著堅定:“上海孩子享受什麼樣的教育環境,都江堰孩子也要享受同樣的教育環境。”這一天,正式拉開了上海對口援建都江堰的大幕。

 

岷江黃浦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連!截至目前,包括上海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在內,已有30位上海市領導50多次到都江堰市調研,推進援建工作;在籌辦世博會最緊張的時候,俞正聲也始終牽掛著都江堰,今年初1個多月時間裏先後4次對援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市長韓正先後4次赴都江堰市指導工作,4次主持召開市援建領導小組會議……

 

“儘管上海正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轉型的考驗,但上海對口援建都江堰目標不變、力度不減、決心不動搖”、“每一個援建項目都要建成優質工程、可持續發展工程、人民滿意工程”、“世博大餐,滬川分享”……一句句擲地有聲的話語,凝聚著上海市領導對災區人民的深情厚誼。

 

兩年來,上海舉全市之力,全力以赴投入對口援建。上海18個區縣和都江堰19個鄉鎮結成幫扶對子,圍繞鄉村道路、場鎮規劃、農貿市場、扶貧幫困等項目給予大力支援。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市各區縣累計投入援建資金和實物已超過1.23億元。“上海各區縣還和當地各鄉鎮簽訂‘社區守望相助’協議,兩地47個社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使都江堰人多了一個‘上海親戚’。”薛潮説。

 

“來自上海的問候”系列活動,也持續不斷地將上海人民的濃濃親情傳遞到都江堰每戶困難家庭,上海向都江堰低保戶、孤殘人員、遇難傷殘家庭等贈送“愛心家電”或慰問物資。2009年春節期間,上海投入824萬元開展幫困送溫暖,5.51萬戶都江堰困難家庭受益;2010年春節前,又投入800萬元幫困資金,惠及4.7萬戶都江堰特困家庭。

 

“一市幫一鎮”江蘇鑄大愛豐碑

 

□新華日報記者廖慧

 

“一市幫一鎮”,江蘇由13個省轄市和8個經濟實力較強的縣級市(區)對口支援綿竹21個鎮鄉,從全省各級機關選調222名優秀幹部組成各援建指揮組。7700萬江蘇人民用奔涌的大愛和無聲的奉獻,鑄就了援建綿竹的歷史豐碑。

 

援建之初,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省委副書記、省長羅志軍就赴綿竹實地考察,研究制定援建方案並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對口支援綿竹是中央交給江蘇的重要任務,江蘇人民與綿竹人民一家人、一條心,有著同一個目標——重建美好家園。”梁保華的話,擲地有聲。

 

務實,是綿竹當地幹部群眾對江蘇援建人員的最深印象。江蘇各級領導幹部每次到災區,總是馬不停蹄地到現場,中午一般都是吃盒飯。

 

2008年底建立的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範園,由江蘇鎮江農科所承擔建設,種上了草莓、梨樹、葡萄。一個農業示範園裏,“擠”進了一位全國勞模、3位省勞模、3位市勞模。

 

69歲的鎮江農業專家趙亞夫,膝蓋中的骨刺隱隱作痛,抹著藥膏、拄著拐杖去到農戶家的豬圈邊、果園裏。在他率領的一批農業專家能手帶動下,高效農業的種子在綿竹開花結果。

 

各種援建服務手臂不斷延伸。江蘇南通市先後有上百名志願者到綿竹新市鎮服務;江蘇學校已與綿竹市80%的學校結成了對子;江蘇勞動保障部門對綿竹籍員工實行跟蹤服務,到江蘇打工的綿竹人沒有一人失業返鄉。

 

援建者們都説,最感謝的是家人,最對不起的也是家人。到綿竹援建後,蘇州市援建指揮組指揮長沈國芳短短一個月內先後失去了三位親人。沈國芳説,哪個家裏沒有點困難呢,但不願意讓家裏的事情影響到援建工作。

 

負責綿竹市醫院施工的江蘇省建築工程集團公司援建隊伍中,有一位女同志叫凡建。作為建築專家,她每天10多個小時泡在工地上。已退休的63歲父親凡同山也跟著女兒一起過來搞援建。而凡建的丈夫高寶儉,負責管理整個集團的工程品質管理施工,援建工程動工後也多次來到綿竹。聚少離多的一家人,今年春節團聚在綿竹的援建工地上。

 

來自江蘇社會各界的深情厚誼,就這樣有力地支援著對口援建,深深地感動著綿竹群眾。

 

山東援建創造“六個第一”

 

□大眾日報記者賈瑞

 

從零開始,建起一座新縣城。從中央宣佈由山東對口援助北川那一刻起,北川人民便用期盼的目光關注著山東,全國人民的目光也在關注著山東。

 

“再造一個新北川”是一次城鄉重建、産業重組、社會再造,涉及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既是一項偉大的政治任務,也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沒有現成經驗可循,是一項全新的事業。面對如此艱巨繁雜的恢復重建任務,山東該如何再造一個新北川?

 

“中央確定由山東對口支援北川縣,這是對山東的高度信任和重托。”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多次強調,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不計代價,不講條件,舉全省之力,帶著深厚的感情,堅決打好“再造一個新北川”這場硬仗。姜異康、姜大明親自主持研究北川恢復重建規劃和對口支援工作方案,並先後親赴綿陽、北川調研考察,對接和指導對口支援工作。

 

“把北川當做山東第141個縣來建”,“9400萬山東人民心急如焚,你們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你們需要多少,我們就給多少!”山東省第一時間作出鏗鏘有力的承諾。

 

山東省最快地確定了科學援建、務實援建、和諧援建的理念,建立了山東省包北川縣、17個市包22個鄉鎮、140個縣(市、區)包北川各村的對口援建機制。

 

一年多來,山東援建人員中涌現出了一批像崔學選那樣苦幹實幹的優秀代表;建築企業不計得失、爭先恐後到條件艱苦的北川;全省100多家企業到北川考察投資……

 

一年多來,山東援建工作叫響了“山東品質、山東速度和山東品牌”,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個成立對口支援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領導小組;第一個進入災區對接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第一個協助完成災後重建規劃方案;第一個為災區提供農村住房補助資金;第一個啟動鄉鎮援建項目;第一個完成異地重建鄉鎮援建項目並交付使用。

 

目前,已安排各類援建計劃投資108億元,安排新縣城和場鎮援建項目242個,已建成163個。農戶住房和新農村建設補助資金已全部撥付北川,維修加固農房已全部完成,鄉鎮援建項目已全部交付使用。舉世矚目的北川新縣城,天天都有新變化。

 

把青川當浙江的一個縣來建設

 

□浙江日報記者陳悟憲

 

“我們要竭盡全力,把青川的事當作我們自己的事,把青川當我們的一個縣來建設。”在一次會議上,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深情地説。

 

目前,浙江省對口援建青川災後重建,取得階段性勝利,援建實務工作量已達65個億。援建指揮部指揮長談月明感慨頗多。

 

還在中央剛作出“一省幫一縣”對口援建決策時,趙洪祝就第一個來到了青川,那是2008619,正是余震頻發期。浙江成立省抗震救災對口支援領導小組,趙洪祝和省委副書記、省長呂祖善親任組長;組建省支援青川災後恢復重建辦公室、駐青川援建指揮部,制訂了援建工作方案和《3年援建規劃》;確定全省11個市和29個經濟強縣對口援建青川36個鄉鎮,“一市縣對口一鄉鎮”的援建體制;率先於全國第一個在災區掛牌成立援建指揮部……確定援建資金財政1%支出和社會捐贈橋歸橋、路歸路,分開計算,一分不少全部用於援建青川,總計達80億以上。

 

談月明感慨地説,實踐證明,這是一套符合實際的科學援建、高效援建好做法,是我省所獨創的。談月明清楚地記得,去年8月,正在西藏那曲考察的趙洪祝,因過於繁忙,加上高原反應,身體不適,帶著氧氣袋直下廣元青川,考察援建進度。

 

“要把對口援建青川,做得更好一些、更認真一點、更有效一點。”2008821,呂祖善率浙江省政府辦、發改委、建設廳、衛生廳、經貿委、教育廳、財政廳、交通廳等部門負責人來青川調研時説。

 

援建工作要務實惠民,致富百姓。浙江省十分重視在青川災後重建的所有民生工程。為讓青川人民儘快地富起來,浙江省委省政府非常關注青川的産業重建與發展,決定在廣元市借一塊“飛地”,建立産業園區。目前,入園企業已達16家,投資額超過21個億。

 

去年820日,青川智慧島教育園奠基,趙洪祝親往參加奠基啟動儀式,“我們要把青川的事,真當作我們浙江的事……將來青川群眾富起來了,走上了小康大道,咱們浙江才算是真的贏家。”趙洪祝表示,浙江、四川兩省人民齊心奮鬥,一定能夠戰勝眼前的困難,“把青川建設得更加美好!”

 

精兵強將廣東“但求最好”

 

□南方日報記者張迪

 

“不求最快,但求最好”。去年1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省援建汶川縣“十大民生工程”交付使用儀式上,反覆叮囑廣東援建者:廣東省完成對口支援任務的決心不變、目標不變、力度不減!同年827,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黃華華率領廣東省代表團到汶川考察對口援建工作,出席廣東省對口援建汶川16所學校項目整體交鑰匙儀式。在廣東省高層領導帶動下,援建工作如火如荼,社會各界積極響應。

 

今年331日,廣州援建威州77個項目整體竣工,提前半年實現中央提出的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目標。而這只是廣東援建工程的一個縮影。佛山對口援建水磨鎮災後重建完成投資9.2億元,援建項目78個;中山對口援建漩口鎮的任務額為4.11億余元,援建項目88個……

 

廣東在對口援建上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援建隊伍更匯集了各路精兵強將。“第一批援建幹部58人中就有10多個是博士。”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對口援建汶川工作組組長陳茂輝用“精兵強將”來評價手下的這支援建隊伍。他介紹,廣州援建威州鎮工作組的18個成員當中,連同組長李俊夫在內一共有7名博士。

 

在政府致力加強對口援建力度的同時,廣東社會各界也積極響應。其中廣州星河灣地産控股有限公司投資5800萬元,捐建汶川縣第一小學。在迎接災後第二個春節之際,揭陽市慰問團為臥龍群眾送去80余萬元物資和現金;珠海市慈善慰問團為綿虒鎮8000多群眾捐贈110多萬元物資和現金;惠州為三江鄉捐資100萬元,建立了“創成黨員幹部教育培訓基金”,同時設立的還有覆蓋從小學生到孤寡老人的7個基金。

 

社會各界捐物捐錢,數不勝數。同時也提倡堅持“輸血與造血並重”的援建思路,堅持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廣州南聯實業有限公司和廣東華昌鋁廠有限公司成為了首批進駐成都阿壩工業園區的企業,肩負起就地“造血”,儘快恢復汶川工業經濟的重任。

 

今年4月,廣東首推“大愛之旅”,堅持以旅遊“援建”汶川。廣州市旅遊局長朱力在活動啟動儀式講話上表示:“對於旅遊佔全省GDP10%的四川而言,旅遊將是下一階段幫助四川繼續恢復的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