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汶川後中國式賑災:對口援建

時間:2010-05-12 14:2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512報道 512將是汶川災區對口援建工作“基本完成”的最後期限,如何將19個省市兄弟般相助的巨大精神財富轉化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制度財富,亟待總結和思考。

  

  “工期緊,180天要完成164套共1.8萬平方米房子的修建,我們平時都是加班加點,節假日就不休息了!”四川省青川縣平安小區建設工地上,指著遠處塔吊旋轉、工程車來回穿梭的火熱場景,現場排查安全隱患的安全員曾令貴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就在這一天上午九點整,浙江寧波市援建指揮部在喬莊高中的建設工地上,舉行了“寧波援建青川縣城大決戰宣誓儀式”。

  

  兩年前的65,胡錦濤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以“舉全國之力”加快災後恢復重建。5天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確定粵、蘇、滬、浙、京、遼等19個省市立即組織開展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

  

  與此同時,國家又建立了3000億元的中央財政災後恢復重建基金。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確定,擴大內需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1/4將用於災後重建,把災後重建作為擴大內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

  

  尤其是2009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對口支援省市在財政收入增長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依然明確表示支援災區的“決心不變、力度不變、目標不變”,努力壓縮本地行政開支,確保援建資金及時到位。遼寧對口援建四川安縣指揮部總指揮張徵感慨地告訴《瞭望》新聞週刊,“一個地方有困難,集中全國力量幫助,重建就容易多了。這種體制機制,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做到。”

  

  據四川省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援建省市與四川地震災區簽訂協議援建項目3118個,到位資金415.2億元;開工2831個,其中完工1555個。建設合作産業園區18個,協議引進項目420個、投資總額500多億元。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確定援助項目291個,到位資金41.2億元;開工87個,其中完工3個。

  

  現在,按照中央“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工作部署,今年512日將是對口支援工作“基本完成”的最後期限。在這衝刺時刻,《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深入四川省北川、青川、汶川、綿竹等重災區調研災區援建的最新情況和實踐經驗。

  

  援建“群英圖”

  

  寧波市援建指揮部指揮長史濟權告訴本刊記者,寧波對口援建青川縣縣城喬莊鎮和黃坪、瓦礫、茶壩三個鄉,其中困難最大的是青川縣城。由於重建方案批復較遲,青川縣城的建設時間只有短短15個月,而且還需要騰挪數千套板房,任務極其艱巨。

  

  史濟權説,“我們用寧波人的智慧和勇氣,只用了2個多月時間就高品質編制完成了縣城規劃;半年時間就騰挪了5000多套板房,確保20個縣城項目全部開工,創造了寧波速度。”今年8月底,20個縣城項目可全部完工,確保實現中央提出的“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四川省省長蔣巨峰調研時將此項目評價為“奇跡工程”。

  

  面對已投入使用的喬莊小學,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實驗室、微機室等設施齊全、標準一流,學校操場為塑膠地面。該校副校長黃朝明由衷地感慨:“沒想到寧波援建者能用這麼短的時間建起這麼漂亮的學校,而且是抗震8度設防,現在學校師生再也不用擔心地震了。”

  

  綿竹市漢旺鎮是地震極重災區綿竹市受破壞最嚴重、人員傷亡最多的一個鄉鎮,震後全鎮瓦礫遍地,一片廢墟。《瞭望》新聞週刊日前在漢旺採訪時看到,漢旺鎮老城鐘樓的指針依舊定格在1428分,但距此往南2公里處卻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裡有一排排新建的漂亮住宅,有寬闊的柏油馬路,還有現代化的醫院和學校……一座由江蘇無錫援建的漢旺新鎮已拔地而起。

  

  無錫市對口援建現場指揮組總指揮長王學芯説:“為了在今年512日前基本完成對口援建任務,由無錫援建的18個在建項目今年春節期間全部沒有停工。”本刊記者看到,無錫對口援建指揮辦門前的倒計時牌上的日程表顯示,漢旺新城的各個項目,已全面進入衝刺階段:430日前,所有38個工程援建項目中除第四批安置房項目外,其餘37個將全部竣工並交付使用,漢旺新鎮城市功能基本形成……731日前,無錫援建所有工程項目的審計和決算全部結束……

  

  在汶川縣水磨鎮,聳立著藏羌漢風格的水磨中學,壽溪湖畔的休閒旅遊區初具規模,融入佛山建築風格的“禪壽老街”已基本整修完畢。331,廣東省佛山市對口援建汶川縣水磨鎮78個工程項目整體移交,比國家要求的時間提前了半年。這個速度的取得來源於援建者與建設者的超常付出。

  

  佛山對口援建水磨工作組組長劉宏葆介紹説,過去水磨鎮全鎮有6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佛山援建組來到水磨鎮後,提出“搬遷工業企業,重樹生態水磨”,利用當地地形打造壽溪湖,新建了16萬平方米的水面和14萬平方米的綠地,鼓勵當地居民發展旅遊商貿業。現在,一個既能幫助當地居民增收,又能為外地遊客提供休閒度假的生態旅遊區正在興起。

  

  “輸血”與“造血”並舉

  

  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四川災區,不論是農民群眾,還是地方政府,在民生項目、基礎設施及家園重建基本完成後,他們最盼望的是能夠得到産業扶持,以增強“造血”功能,讓農民群眾能夠儘快還清建房貸款、增收致富,地方經濟能夠加快發展、可持續發展。值得欣喜的是,“輸血”與“造血”並重,加大産業扶持力度,正是各援建省市普遍注重的援建內容。

  

  浙江援建青川指揮部指揮長談月明舉例告訴本刊記者,針對青川發展工業“無地可用”的狀況,指揮部創建“飛地園區”建設模式,在廣元市打造了“廣元青川-川浙合作産業園”,目前已經吸引了16家浙江企業入駐,總投資21億元。全部建成後將實現利稅超億元,還可解決5000人就業。

  

  另外,指揮部根據青川生態條件好的實際,投資1億元創建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産業發展模式,引導受災農戶發展生態養殖和茶葉、木耳種植等特色産業項目。同時,扶持“川珍實業”、“七佛貢茶”等龍頭企業,在浙江開通了青川農産品和藥材“綠色通道”,133家賣場和超市幫助銷售青川農副産品,年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

  

  遼寧援建指揮部副總指揮韓克亮説:“我們把安縣作為遼寧的‘第45個縣’進行全方位對口支援。投資2.09億元,用於“遼安工業園”建設標準廠房、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僅作為園區主力的遼寧華晨汽車及零部件工業園項目投産後,就將實現年産值127億元,必將有力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就業。”

  

  對口援建都江堰市的上海市,將打造10萬畝生態農業集聚區作為産業援建的重頭戲,並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園區負責實施。園區聚集區涉及都江堰12個鄉鎮,將做到一鎮一特色,建成後可帶動核心區農民每人平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蘇州援建者巧妙地在孝德鎮災後重建中巧妙改造貫穿場鎮的臭水溝,將蘇州元素和綿竹年畫元素融合其中。新建的“蘇州水街”能容納60多戶商戶,成為孝德鎮的中心商業區,既為附近安置房住戶提供了必需的生活配套設施,又成為當地鄉村旅遊的一個特色景點。

  

  對口援建綿竹市的江蘇援建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李亞平説:“在對口援建之初,江蘇省就把災區經濟發展擺在重要位置,注重增強其‘造血’功能。一方面,我們強調把江蘇的技術、産業轉移,使綿竹的農村有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城市有對口合作産業園;另一方面,對於年畫、鄉村旅遊等富有綿竹地方特色的資源,我們又不遺餘力地恢復並進一步發掘其內涵,使之從資源變成産業。

  

  軟硬結合智力援建

  

  在四川地震災區的災後重建中,各對口支援省市在加快民生項目、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和産業援建的同時,著眼長遠,將“硬體”與“軟體”結合,在災區人才培養方面加大支援力度。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在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採取雙向挂職、兩地培訓和支醫、支教、支農等辦法,進行傳、幫、帶,為災區培養了大量醫療衛生、項目管理、施工監理、城鄉規劃等技術人員和各級幹部,給予受援地區有力的支援。

  

  浙江援建青川指揮部黨委副書記趙克告訴本刊記者,援建以來,指揮部先後制定並實施了10項人力、智力對口支援計劃,目前已聯繫省內有關單位派出30多批、2200多人次,省內數百家單位與青川相應單位建立“結對共建”機制,加大對青川縣支醫、支教、技術培訓、科技幫扶等援助力度,助推青川科學發展。

  

  “我們來青川後,發現青川的很多基層幹部對發展信心不足,甚至存在悲觀情緒,認為無論是區位優勢還是經濟發展水準,都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巨大,難以追趕。”浙江援建青川指揮部綜合組組長顧承甫告訴本刊記者,在指揮部開展的“青川千名幹部培訓工程”中,“我們首先告訴他們:浙江也缺乏資源,改革開放之初,浙江的總體經濟實力例如GDP還不如四川。發展主要靠思路和創新,有了路子才能發展,而不是有了錢、有了資源就行。”

  

  

  他舉例説,在去年6月的一次組織青川科級幹部到浙江的培訓中,援助組有針對性地選取了兩個縣,一個是安吉縣,這是一個山區縣,生態條件很好,沒有盲目發展工業,而是堅持“生態立縣”,同樣實現了強縣富民的目標,目前當地農民年每人平均收入是青川的近5倍;另一個縣是嘉善,是浙江最靠近上海的一個縣,木材加工等工業經濟發達,雖然躍入了全國百強縣,但是,嘉善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昔日的“魚米之鄉”卻出現安全飲水困難,為此,當地不得不投入20多億元解決安全飲水問題。

  

  “這次實地對比參觀培訓,對青川參訓幹部思想觀念震動很大。”顧承甫説,青川幹部從中不但樹立了信心,更拓寬了視野和眼光,“智力援建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增強青川基層幹部的發展信心,開拓思路和眼界,提高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準。”

  

  《瞭望》新聞週刊在“512”前夕走訪四川汶川災區了解到,在這支對口支援大軍裏,有建設北京奧運會場館的“八大主力”,有建設上海世博會的“王牌軍”,有曾參加唐山大地震災後重建的特級建設企業……英才匯聚,院士、博士、碩士數以千計,許多都是百里挑一、經驗豐富的優秀管理和技術人才,組成了一個空前強大的援建陣容。

  因此,相對於過去給資金、幹部挂職等對口扶貧和對口幫扶模式相比,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實施的對口支援不論在規模、形式還是內容等方面,效果都大大優於前者。在此過程中,各援建省市根據自身及受援建地實際,以人為本、民生為先、科學重建,探索出許多好的經驗、做法和新機制,同時也鍛鍊了幹部隊伍。

  

    “雙向挂職”凝聚合力

  

  對口支援過程中,處理好援建方和受援方的關係至關重要。首先,各援建省市普遍同受援地黨委、政府建立了指揮部聯席會議協調機制,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當面溝通、協調,及時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雙向挂職就是一種比較好的機制。例如,援建北川的山東前線指揮部兩名同志挂任北川縣副縣長,北川縣一名副縣長挂任山東前指總指揮助理,其他分指揮部在鄉鎮和村一級雙向挂職。山東援建指揮部總指揮徐振溪説,兩地黨員幹部“雙向挂職”機制讓兩地幹部魚水相融,形成一個拳頭、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不僅有利於解決實際問題,還加強了兩地幹部的學習交流和全面鍛鍊提高。

  

  在近兩年的對口援建工作中,各援建省市與受援地的幹部群眾加深了了解,密切了關係,為未來更深層次、更廣泛的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寧波援建指揮部副指揮長王梁慧説,這種面對面的援建,雙方人員每天朝夕相處,共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不僅可以使受援地幹部學到中東部發達地區的先進發展理念和管理經驗,對援建者也是一個加深對西部了解、加強自身鍛鍊的好機會。

  

    國家榮譽需要“照耀”援建者

  

  在援建工作中,援建者不畏萬難、忘我工作,告慰在災難中逝去的生命,為生者點燃希望。災後重建時間緊、任務重,唯有苦幹。各援建省市提出“白加黑”“5+2”“夜總會”工作法,就是白天晚上都工作,每週工作7天,白天下工地、夜裏開總結會。

  

  浙江援建指揮部按照浙江省委“四個特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要求,大力發揚“四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難、不怕險)精神和“五幹”(晴天搶著幹、雨天巧著幹、晚上挑燈幹、雙休日加班幹、合理安排科學幹)作風,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隊伍教育管理,實行準軍事化和人性化管理相結合,注重人文關懷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力推動了援建工作的有序、高效開展。

  

  就此,一位援建指揮人士向本刊記者提出,希望中央對援建工作進行總結表彰,“全國集中力量對口援建災區,是黨中央的英明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體現,史無前例,備受關注。廣大援建者團結拼博、奮發有為,被中央領導稱為‘最可愛的人’。建議黨中央、國務院對19個援建省和援建幹部隊伍進行隆重的表彰與激勵。”

  

  制度化退出機制待建

  

  “希望中央就對口援建工作時限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採訪中,一位援建指揮人士將自己的困惑告訴了本刊記者,根據中央提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原定三年的對口支援力求兩年基本完成後,“19個省市的廣大援建幹部什麼時候可以離開,希望能給予統一的明確,以便我們合理安排,確保完成任務。”

  

  《瞭望》新聞週刊採訪中了解到,中央要求“災後重建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實際上多數援建省市均表示,到今年9月,可以全面完成援建任務,部分援建省市目前就已完成了全部援建工程。他們建議,在“後援建時期”,國家對對口支援工作的結果、成效建立一個驗收和評估、評價機制,在此基礎上建立援建人員“退出機制”。例如,提前完成援建任務的省市何時可以離開,應當有個標準和明確的説法。

  

  另外,四川地震災區部分幹部反映,原定三年的對口支援兩年結束、援建人員撤離後,災區在“援建後進期”,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明確和解決。例如,經過對口援建,災區的學校、醫院、衛生院等公共設施建設有了質的飛躍,甚至比震前超前幾十年,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管理難度增大、維護及運作成本大幅上升。如果説前者還可以通過人員培訓解決,那麼運作成本上升則將是災區後續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另外,汶川地震對災區的生産生活造成巨大破壞,房屋、道路等硬體設施的重建可以在兩三年內完成,但是,災區産業的培育、農民致富還貸以及地方經濟的恢復發展則還需經歷較長的一個過程,需要繼續給予長期支援和幫助。目前各援建省市雖然普遍表示,未來人員撤離後將會繼續給予災區結對幫扶,但是這種“承諾”的執行和落實,還缺乏法制化或制度化的硬性約束。

  

  本刊記者採訪的部分災區基層幹部擔心,一旦援建人員撤離後,加之對地震災區的社會關注度逐步下降,一些“承諾”很可能會成為流於形式。他們希望以上問題能夠引起國家及受援雙方的重視,並加以研究解決。□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