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熊傳東:“四川重建模式”是科學發展的決策之路

時間:2010-05-14 15:21   來源:荊楚網

 

今年是四川災後恢復重建的決勝之年,四川人民誓交滿意答卷:年內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基本實現“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目標,災區基本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總體達到或超過災前水準。明確930日前累計完成災後重建投資和項目達到85%以上,力爭年底完成90%。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兩週年災後恢復重建新聞發佈會上,四川人民作出了鄭重承諾。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了震撼、感嘆、欣慰和奇跡

 

兩年來,四川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開展了一場艱苦卓絕的災後重建鬥爭,在廢墟中挺立、在不屈中前行、在感恩中奮進、在困境中自立、在災難中自強……

 

兩年來,四川災區的城鎮、鄉村、住房、道路、橋梁、工廠、學校、醫院、商店、農田……恢復和超越了昔日的繁榮景象;幹部、工人、農民、學生、老人、小孩……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燦爛和希望……

 

面對來自祖國、甚至世界各方如潮水般的大愛涌匯四川盆地,四川人民時刻不忘感恩的同時,更沒忘記勝利的果實最終還得靠自身來爭取,四川人民更加珍重通過自己動手來豐衣足食。兩年來,四川人民通過自力更生、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和頑強拼搏同自然災害、生存狀況、生活困境與金融危機頑強抗爭。

 

在災後恢復重建的兩年時間裏,在十余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在遭受特大地震災害後的廢墟上,在美麗的四川盆地裏,四川人民用智慧和實幹創造出了世界史上特大災害後重建的壯麗詩篇。從而形成了中國、乃至世界獨有的“四川重建模式”。“四川重建模式”是“中國模式”的成功典範、是科學發展觀為指引的全面小康建設與全面和諧戰略的決策之路。四川重建成果向世界彰顯了偉大的四川精神和中國奇跡。

 

“四川重建模式”告訴我們,重建和發展最終靠自給自足。

 

真抓實幹,分秒必爭,自給自足,豐衣足食。今年春節,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的新年寄語——吃完團圓飯,咱們接著幹。簡單十個字,深表幹群情。省委書記的新年寄語猶如重建的催化劑,既鼓舞了四川人民的士氣,更表達了重建的信心、決心和能力。在重建資金存在缺口的困境下,不輕易向國家財政伸手要資金,通過自身創新融資渠道來解決,進一步增收節支,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災後恢復重建中。其缺口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群眾自籌和金融機構貸款,去年,四川GDP14.5%的同比增速跑贏全國“大盤”,躋身全國第四位。目前,災後恢復重建的重點已轉向發展産業、擴大就業、扶貧幫困等方面,災區持續發展能力正在增強。四川從上到下,從城鎮到鄉村,從幹部到百姓,始終將“自給自足,豐衣足食”作為重建的法寶,即一半靠政府、一半靠百姓,一半靠幹部、一半靠自己,一半靠貸借,一半靠生錢。截止目前,四川沒有發生饑荒、沒有出現流民、沒有爆發疫情,也沒有引起社會動蕩。

 

“四川重建模式”告訴我們,重建和發展更需要科學規劃。

 

科學規劃是四川災後恢復重建得以又好又快平穩發展的重要前提和經驗,有力推動了災後重建的進程。遵照國務院重建總體規劃和十個專項規劃的基礎上,災區各市州、縣市區都制定了適合本地發展的重建規劃和相關制度。規劃從點到線,再由線到面,覆蓋之廣,輻射之深;制度從小到大,小細到粗,進行層層管理和規範。規劃體現了前瞻超前,制度側重了法制性,兩者都注重了恢復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在重建過程中,總結了六大經驗:一是以人為本,民生優先;二是尊重自然,科學佈局;三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四是創新機制,協助重建;五是安全重建,保證品質;六是傳承文化,保護生態。六大經驗是“四川重建模式”提煉的重建科學規劃寶典,是促進和推動四川重建工作的必要智庫。

 

“四川重建模式”告訴我們,重建和發展要創新對口援建。

 

通過創新對口援建協調模式,形成了相互支援、密切配合、分工負責、溝通協調、有序運轉的良好局面。與援建省份無縫隙對接、無障礙合作,確保了災後重建的有力、有序、有效。在災後重建的實踐中所創造出的一個個重建模式、推進機制,為我國深化各領域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如在上海市對口援建的都江堰市成街區建設項目上,突然創新了三大特點:一是在“一街區、一家人”理念的基礎上,融入上海元素的同時,建築風貌體現上海特有的弄堂風情;二是在集居住、學校、醫療、購物、觀光、休閒于一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公共設施配套的建設,提升城市功能性;三是在充分利用現有優質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將蒲陽河的河水引流到區域中心,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同時,在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原則下,加強與對口援建省份的企業通力合作,以求得通過與本地企業聯合、兼併、重組等多種方式參與災區産業恢復重建。在針對各對口援建規劃模式上,不是一味照搬拿來即用,而是根本當地實情,突出創新與發展,以打造和重建一個新四川為目標。

 

“四川重建模式”告訴我們,重建和發展注重管理和監督。

 

災後恢復重建中的每一項工作都關係著黨和政府的形象,每一個項目都承載著災區人民的期盼,每一分錢都凝聚著全國人民的支援。為確保每一個項目、每一個工程都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的檢驗,四川各級行政部門專門成立了從上到下的監督管理機制和機構,建立健全了相應的監督檢查工作體系模式,幾乎達到一個項目有多頭管理和多方監督的格局。特別是,圍繞恢復重建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監督檢查的重點領域、關鍵部位和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建章立制。為此,四川從全省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發改、建設等職能部門抽調近300名幹部,組成6個市(州)監督檢查工作組和1個省直機關監督檢查工作組,44個縣(市、區)監督檢查工作組,他們始終堅守一線,實行駐點和巡迴檢查。兩年來,一手抓恢復重建,一手抓監督檢查。廉潔重建和陽光重建被放在極端重要的位置。做到對黨和人民負責的態度,管好用好每一分錢,既做到財盡其用,用當其所,發揮最大效益;又做到項目落成,幹部不倒,黨和人民滿意。四川災後恢復重建監督檢查工作的一些成功做法,對於正在深入開展的工程建設領域腐敗問題的專項治理工作以及玉樹災後重建都有積極意義。

 

“四川重建模式”告訴我們,重建和發展首要基礎和産業。

 

強力推進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重點突出住房重建、基礎設施重建、城鎮重建等。基礎設施項目開工率96%,災區水利、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重建有序推進,工廠、學校、醫院等建設全面推進。一刻也不放鬆搶抓重大機遇,加快交通樞紐建設。同時,加快推進産業重建。大力實施資源轉化戰略,推動重點産業發展,災區産業佈局逐步優化,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是加快農業恢復重建。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生態小康新村建設,著力發展優勢特色産業,大力實施“助農增收、致富還貸”行動,切實抓好農村扶貧開發,農業恢復面達100%。二是強力推進工業項目建設。加快打造資源轉化載體。“四川重建模式”探索出了“群眾自主建、業主聯合建、統籌還房建、單位組織建、政府組織建”等重建模式。對福利院、敬老院、殘疾人康復機構等重建項目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功能較震前規劃提前完成。真正做到了,基礎建設基本完成,産業重建成效明顯,生態重建有序開展。

 

“四川重建模式”告訴我們,重建和發展正確處理好關係。

 

一是正確處理好重點與一般的關係。抓住重點是指要確保人力、財力、物力、智力向重點方面傾斜,主要體現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兼顧各方面的利益,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如在援建工作中突出抓好家園重建、設施重建、産業重建、精神家園建“四大重建”重點。二是正確處理好輸血與造血的關係。“輸血”是靠外力援助推動,“造血”則是內部功能的恢復,兩者兼顧,必有成效。三是正確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係。抓緊恢復民生,抓緊恢復産業,抓緊恢復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是恢復重建成之首、之基、之源,更是之長遠發展方向,鬆懈不得。四是正確處理好援建進度與品質、安全的關係。品質是重建的生命,進度必須服從品質。要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加快援建進度,提高援建效率。五是正確處理好指揮部與當地的關係。指揮部要注意與當地的關係。因為援建工作能否順利推進,需要當地政府的配合和支援;援建工作成效如何,也需要當地政府的評價和肯定。要注意做到“兩個充分”,即要充分尊重、要充分依靠。

 

兩年來,四川人民不等不靠不要,依託“物質重建、文化重興、社會重構”三維重建模式,在災難中頑強崛起、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堅強挺立。

 

兩年來,今日之全新的四川盆地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四川和四川人民的堅強、神勇、美麗、智慧、魄力與魅力:四川人民挑戰了,他們挑戰了不可挑戰的;四川人民戰勝了,他們戰勝了不可戰勝的;四川人民征服了,他們征服了不可征服的;四川人民成功了,他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災後重建新成果,他們迎得了空前盛世的全面小康與全面和諧的新局面。

 

“四川重建模式”所彰顯的智慧、速度、奇跡,詮釋了中國共産黨運籌帷幄的執政能力,印證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