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新華社評論員:重建奇跡彰顯中國奮進的力量

時間:2010-05-12 09:45   來源:新華網

 

 

  位於汶川縣映秀鎮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紀念館封頂;汶川地震異地安置區首批“農家樂”開業;四川及甘肅隴南地震災區農房基本完成重建,學生提前搬入新校園……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兩週年前夕,紛至遝來的重建喜訊報告著災區的新生,彰顯著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偉大力量。

 

  700多天前,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的一場強烈地震,使8萬多同胞遇難,數十萬人受傷,數千萬人受災,1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滿目瘡痍。第一時間的生命大救援過後,重建家園成為歷經3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面臨的一場嚴峻考驗。

 

  “舉全國之力抗震救災!”黨中央發出了新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非戰爭性全國總動員令。“三年重建任務爭取兩年完成!”全國人民對災區人民作出了莊嚴承諾。地震兩年過去,遭受重創的災區呈現嶄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個個新村煥發活力,一條條道路穿山越水,一張張面龐重舒笑顏。草長鶯飛的川西大地和隴南、陜南地區生機盎然。

 

  “現在,走進四川災區,最漂亮的是農房,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一名網友的觀感集中表達了人們的評價;“這些項目的集中交付,展示的是跨越千里的援建深情,給予的是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承載的是加快發展的美好希望。”一個重災市領導在對口援建項目交付儀式上的話語代表了災區人民的心聲。

 

  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有力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産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建設、改革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産物。這一制度的核心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既充分尊重和保障個人民主權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辦大事,充滿活力又富有效率。汶川特大地震後的重建奇跡,展現了新中國特有的應急保障能力和眾志成城的集體意志。國外學者因此讚嘆:“中國在短時間內動員巨大的力量投入,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擬的。”

 

  這是中華民族萬眾一心、自強不息精神的真實寫照。汶川特大地震帶給中華民族巨大的痛苦,也把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磨礪得分外鮮明。“汶川不哭,中國加油”“我們都是汶川人”——地震發生後響徹中華大地的吶喊,在災後重建中化作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舉國援建行動。19個對口援建省市10萬多名援建人員“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住板房、啃乾糧,戰嚴寒、鬥酷暑,以令人驚嘆的建設速度奉獻出讓災區人民放心的優質工程。第一時間奮起自救的災區人在重建家園中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青川縣棗樹村農戶墻上的標語,表達了災區人民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崇高精神。

 

  這是中國人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災後重建比搶險救援更為複雜艱巨。它不是物質家園的簡單複製,而是要實現作為災難補償的歷史進步,全面建設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重建也不是只講進度和效率,而是要“好”字當頭、又好又快。震後不到兩個月,國務院發佈的恢復重建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科學”的原則。為了又好又快地實現重建目標,建設者從一開始就冒著余震威脅在廢墟上調查走訪,問計於民、問政於民、問需於民。所有城鎮的重建都先編制規劃,再有條不紊地統籌安排、整體推進。曾經被地震蹂躪得支離破碎的映秀鎮中灘堡村,如今已成為融合民族特色與現代風情的旅遊小鎮,不但有世界級建築大師設計的作品,而且集中應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抗震減災科技。所有重建地區都像這裡一樣,正在變成人民安居樂業、城鄉共同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家園。

 

  這是中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防災減災的艱辛探索。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總能從災難中學到更多的東西。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國家不僅設立了防災減災日,而且制訂、修訂了災後恢復重建條例、救災條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法規,政府以及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高度。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軍隊12分鐘後就到達災區,所有轉診傷員無一死亡,7天后災後重建規劃即啟動,15天后災區172所學校全部復課……玉樹抗震救災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再次見證了中國政府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增強。

 

  中國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特殊的歷史境遇鑄就了中華民族頑強拼搏、自強不息、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民族精神。汶川災後重建奇跡再一次昭示世人:“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重建,對於災區發展振興乃至全面小康宏偉目標的實現而言僅僅是開始。700多個日夜的卓絕奮戰顯示並化作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偉大力量。憑藉這力量,中華民族一次次渡過急流險灘走到今天;憑藉這力量,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戰勝未來的各種艱難險阻,在民族復興的廣闊征程上走向新的勝利。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