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川震2週年臺灣紅十字組織發表文章記錄骨肉親情

時間:2010-05-13 16:49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513消息 昨天是四川汶川512地震2週年紀念,臺灣紅十字組織官方網站昨日刊出文章,回顧震後救援和災後重建的點滴歷程,展現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現將文章節錄如下。

 

  規劃援建工程 提升軟體素質

 

  四川省金牛區解放北路第一小學,兩年前的512汶川地震讓學校變成危樓,在臺灣紅十字組織的援建之下,很快的,學校于去年9月完工啟用。在新校園求學半年多、目前就讀六年級的劉睿琪説,“很感謝大家的幫助,這麼好的學習空間,讓我覺得上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臺灣援建的衛生院抗震系數高,建築品質好。此外,手術室的洗手設備、醫療廢棄物回收處、可容納病床的電梯、具隱秘隔間的廁所、全棟無障礙設施等,所有的硬體建設都是用現代標準作為援建要求,陜西省勉縣勉陽衛生院袁浩院長開心的説,“未來想把村民們常見病症像是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給完整起來,這樣村裏的老人家們就不用大老遠的進城就診了。”

 

  一位病患老伯也説,“新的衛生院很乾淨,離家也近十分方便,感覺起來素質很高。”

 

  攜手川震學童 打造新生力量

 

  從硬體援建到軟體復育,臺灣紅十字組織堅持的是將臺灣人的愛心化為品質,帶領川震援建地區走向未來,也因此,依靠臺灣營建研究院的營造建築專業,以及結合了30余個臺灣非營利組織的“512川震臺灣服務聯盟”各自的專擅領域,臺灣紅十字組織的愛心推動工程,得到了最強的助力。

 

  其他小區與生活重建計劃包括:臺灣海棠文教基金會在甘肅省西和縣薛集村邀請當地非營利組織,一起協助當地政府和農戶進行災後生産、生活恢復與家園重建等“農村社會工作服務站”的工作。

 

  四川省雅安巿中峰鄉的生活重建中心則是由臺灣基督教救助協助來負責,針對鄉間512川震災戶、低保戶,以及臺灣紅十字組織“寒梅計劃助學金”受獎學生,進行了多次的訪視,希望借由臺灣生活重建中心長期關心居民的經驗,幫助居民們走出傷痛、走向希望。

 

  四川省德陽巿天河小學小區中心則是“512川震臺灣服務聯盟”夥伴兒童福利聯盟負責,其工作重點在於以各種方式協助學生及老師們走出地震陰霾,給予災區自立的力量……執行的方案內容各各不同,但相同的,是各組織帶入各自的臺灣經驗,用愛心灌溉災後新生的自立力量。

 

  寒梅助學香千里魚雁傳情連萬心

 

  而為了避免災難影響家庭經濟造成孩子失學的遺憾,臺灣紅十字組織特別設立“寒梅助學金”,提供給該組織援建學校裏品學兼優且有心向學、然家中經濟狀況實有困難的川震受災學童,依小學、初中以及高中生三種身份,分別提供每學期人民幣500元、750元、1000元的助學金,做為災區學童長期的教育及生活經費。

 

  就讀四川省德陽巿天河小學六年級的王順境就是“寒梅助學金”的受惠學生之一,父親打零工每天只有人民幣50元,還得拿出一部分交保費,剩下的才是一家五口的生活費。順境媽媽説,順境馬上就要畢業了,這筆錢要留著做為她下學期的學費及書籍費,希望她能學到一些生活技能,不要像父母一樣掙不到什麼錢。

 

  “寒梅助學計劃”自2008年下學期實施以來,兩期共發放1731人次,計人民幣1041500元。

 

  除了助學金的補助,臺灣紅十字組織更希望對學生的心靈給予關懷,由臺灣紅十字組織所屬“紅十字大專青年服務隊”與各分支組織同學一齊參與,定期與獲寒梅助學金補助之學童藉由信件往返,交流雙方的生活、學業與心情,這項名為“海峽兩岸寒梅助學之魚雁傳情”計劃,讓海峽兩岸學生有機會付出對彼此的關心,同時也讓臺灣的愛與關懷隨著信件送到補助學童的手中與心裏。

 

  汶川地震至今已屆滿兩年,在各項硬體援建工作逐漸落成啟用之際,臺灣紅十字組織希望將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放在生活與小區重建工作以及補助貧困學童的“寒梅計劃”上,並逐步地培育出當地非政府組織或是村民自身的自立力量,賑災的援助終有告一段落的時候,但透過愛的傳遞,希望將永不止息。(台灣網張辰劍)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