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5.12地震遺址。(台灣網 高斯斯 攝)
台灣網5月12日汶川消息 2008年,四川遭遇了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災害,地處震中的汶川,在災害、危機中損失慘重。——面對災難,汶川選擇了堅強。兩年來,汶川加快力度,奮力建設,譜寫出災後重建新篇章。
集中發展園區助推工業騰飛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來發展工業?又該如何原地起立呢?災後工業的規劃佈局、企業的重建等問題,成為了汶川工業發展的頭等大事。
汶川縣長張通榮指出,將通過5年時間,逐步實現工業結構的較大調整,優化全縣産業佈局,培育工業經濟增長。據了解,大力發展新型高載能工業、生態迴圈工業、新型環保化工工業等已成為汶川工業發展的明確目標和定位。
記者11日走訪了位於汶川縣漩口鎮的阿壩鋁廠。這是一個“以水電為龍頭,發展民族地區工業”的總體發展思路興建的重點企業,也是我國藏區唯一的電解鋁企業。鋁廠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遭遇了5.12地震的巨大摧毀後,鋁廠全體員工與來自全國各地施工單位一起,冒著余震不斷的危險,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僅用了短短七個月,與08年12月12日恢復了生産,並在09年創下銷售8億余元的收入。預計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23億元。
到過汶川的人都會感嘆:災後重建兩週年是其“蝶變”的兩週年。汶川工業形態經過兩年的博弈,一些企業做大做強,一些企業加足馬力,重新重點規劃出一片全新的工業園區。
因地制宜打造震後特色産業
在震後恢復重建時,汶川縣政府提出每個城鎮建設根據自身的發展,結合當地資源,挖掘自身優勢,把城鎮建設與培育特色産業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培植小城鎮産業基礎,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産業特色,並通過衍生産業鏈,把特色産業做大、做優、做出名。
産業重建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途徑。汶川縣相關負責人介紹,汶川堅持推動生態産業化、産業企業化、企業集體化,推動農業産業化發展。目前全縣已恢復甜櫻桃、獼猴桃、茶葉、等特色基地五萬畝,扶持發展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7個、種養業專業大戶100余戶,特色農業已逐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産業。漩口鎮分管農業負責人小張告訴記者,“現在農民的積極性很高,原本外出打工的青年人都紛紛回來了。”
此外,汶川縣還以觀光田園風光、賞民族風情、享村寨客棧、品特色美食為建設內涵,以點帶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正如火如荼的展開。
在災後的兩年中,汶川個村莊依託特色産業而發展興旺,産業圍繞村莊而生機勃勃!
教育資源重組設施建設提前20年
汶川教育局通過進行教育資源重組,讓每個村鎮都有中心校的願望得以實現。原本86所學校被撤併為25所,除具有濃重羌族特色的阿爾村小學被保留外,所有村小被合併到鄉鎮的中心校。
地震後,學校援建不僅僅是蓋好最好的校舍,用最好的設備,還包括其他軟實力的提升。對口援建組從人才戰略培養出發,推動汶川中小學教育上水準、上臺階。校方負責人紛紛表示,對口援建的學校使當地教育水準提前了20年。
“我們想要讓農村的孩子也能夠享有城裏孩子的待遇,提高全縣整體的教育品質和水準。”汶川縣委書記青理東説,“現在,各個民族的孩子能夠在一起上課,不僅有效利用了教育資源,也大大促進民族間的和諧相處,雖然上學的路程遠了,但心更近了。”
這群未來的精英們,肩負著世人的關注和關愛,正快樂地成長。
新家園新希望 既能安居更能樂業
在汶川,“科學重建,規劃為先”已成為災後重建的座右銘。民房不僅僅是單純的民居,更是未來發展的基石,是百姓的希望和未來。
映秀鎮老街村村民董成群樂呵呵的告訴記者,“現在的房子,比以前那個舒適得多。”的確,無論是古香古色的具有漢代和清代風格的禪壽老街,還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羌城,亦或是溫情淳樸的映秀,記者們都驚喜的發現,佈局都是如此雷同:底樓為鋪面,二樓用於民居。
汶川縣副縣長、水磨鎮黨委書記王志勇説:“把居住和旅遊結合起來,把民居和發展商業結合起來,把民居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的特色。”
在紀念“5.12”汶川大地震兩週年之際,“三年災後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這是一個檢閱一年前的崢嶸誓言是否實現的時刻。事實上,汶川每一個鄉鎮的變化都凝聚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災後重建的心血,每一份精心打造,都為了同一個理由:讓老百姓既能安居,更能樂業!(記者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