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汪道涵與上海交大(2006-4-5)

時間:2010-12-24 10:44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我校著名校友汪道涵于2005年12月24日逝世。消息傳來,我校師生為失去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學長、老領導,倍受廣大師生敬仰的知名教授而萬分悲痛。

  本文記錄了汪道涵學長對母校一貫予以的關心與支援,特別是在他擔任上海市領導期間對學校建設所提出的中肯意見,從中可以看到他對發展中國高等教育的真知灼見,以及對母校的學子深情。

  1932年,年僅十八歲的汪道涵同志以優異成績考入交通大學科學學院物理系。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在知識的海洋中孜孜不倦地汲取著學術養分。可是,當時的中國,烽火連天,國難當頭。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更激起每一位愛國學子的憤恨;嚴重的社會危機直接導致大批畢業生失業,使得青年學生深感在國民黨統治下前途無望。民族的出路何在?國家的發展何在?青年汪道涵懷著對光明和進步的追求,積極參加上海學生運動,並於1933年3月在交大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交通大學早期共産黨員中的一員。就在這一年的冬天,他遭特務盯梢而被捕入獄,但堅不吐實,後經父親營救出獄,不久回家鄉開展革命工作。

  雖然汪道涵同志早年因革命的需要離開了學校,但他始終沒有放棄過對知識的追求。汪老自己曾説過,一生最大的興趣就是讀書。了解汪老的人也都知道,他是老革命家中的學者之一,知識淵博,機智幽默。從他對母校一貫予以的關心與支援,特別在他擔任上海市領導期間對學校建設所提出的中肯意見中,都閃爍著他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學習。

  (一)教育基礎、人才先行。

  俗話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早在80年代中期,汪道涵學長便以跟蹤世界潮流的博大胸懷和前瞻的戰略眼光,根據小平同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思想,在實際工作中認識到教育基礎、人才先行的迫切需要。當時,對於剛剛告別延續數十年階級鬥爭的中國教育界來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還是一個相當敏感、相當艱難的突破。首先是如何正確認識人才,評價標準被扭曲;其次是各方面人才青黃不接,梯隊結構嚴重失衡。汪道涵學長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闡述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什麼是現代化?現代化的意思就是説,你能夠在現在實際的基礎上,經濟、文化、科學技術以及人們的智慧達到當代水準。實現現代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走現代化的道路是相當複雜的。其中很關鍵的一點便是靠人,人要有知識、要有技術、要有能力。因此要鑄造新的一代人,我們這批舊人也得要改造自己,使之適合新時代、新社會的新要求。

  抓人才,自然離不開抓教育。汪道涵學長在上海工作期間,就非常關心母校的建設與發展,並做了許多有深遠影響的工作。1984年任交通大學校友總會第一屆理事會名譽會長,1985年出任上海交大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主任,1988年被聘任為上海交大教授,多次應邀來校講授《當前城市經濟問題》、《關於企業管理》等經濟管理類學術報告。

  (二)開放建設,現代管理是關鍵。

  改革開放中,需要怎樣的管理人才?如何培養管理人才?歷史地看,從80年代上海這座東方大都市挺進率先改革的前沿陣地時,作為上海決策層核心人物的汪道涵學長就開始為此嘔心瀝血。他針對經濟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在觀念上和知識上還來不及跟上”這一嚴重的管理水準脫節現象,明確提出要樹立現代管理理念,注重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培養。他時常説道:全市每個企業都提高了經營管理水準,每個企業領導都成為名副其實的好經理,上海就會搞好了。他更對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寄予殷切希望:搞管理的人要增強市場觀念、技術觀念和財務觀念,希望管理學院的同學既要重視書本知識,掌握基礎理論,又要深入實際,注重調查研究。

  1984年,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汪道涵學長知曉我校和香港中文大學計劃合辦上海高級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班,因學員赴港實習的審批手續極其複雜煩瑣並有很大的難度時,立即對此聯合培養計劃表示贊同,並批複學校“原則上應予支援,具體仍請經委與交大商洽,並協助之”。在他的關心下,我校成功開辦上海高級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班約十期,還開辦賓館高級管理人員培訓班約六期,先後為上海市及鄰近省市政府部門、企業界及賓館業培訓管理人員千余名。涉外辦班,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並無驚人之處,但在當時的體制環境下,敢於突破大陸和香港兩地間的封閉與隔閡,實現聯合辦學,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充分體現了汪道涵學長在實踐中鍛鍊培養管理人才的育人理念和用人膽略。實踐證明,通過聽課學習現代管理理論和赴香港參觀實習,學員們的經營管理水準、組織協調及創新能力、專業知識和技能等都有了明顯提高,還開闊了眼界,親身體會到現代企業成功之要素。如今,學員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成為各行各業的管理骨幹,其中還有人擔任著省市領導職務,對上海乃至於華東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創造性實踐。

  培養高素質的合格人才只是教育服務社會的一個方面。高等學校不僅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還是發展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方面軍。從科研的根本目的、我國的國情、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樣是高等學校,尤其是工科學校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但在改革開放初期,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束縛,學校的科研成果往往束之高閣,被科研人員自嘲為“禮品、展品、樣品”的時候;科技和經濟如同兩條道上跑的車,總是走不到一塊兒,常被人們説成“兩張皮”的時候,汪道涵學長便以其崇尚科技的理念以及對教育科技自覺而深刻的認識,努力推進教育與科技互動,加速滲透經濟領域的實踐。他對我校建設閔行新校區的關心和支援,便是其積極探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科教與經濟相融合的一成功實踐。

  1981年起,我校鋻於徐匯校園太小,就地擴展有困難,著手研究可否在近郊區徵地發展,並向市政府提出了設想和請示。上海市領導層從全市總體規劃出發,明確表態:交大如要建新校區應建在閔行新市區,因為國務院已將閔行地區確定為上海的對外經濟技術開發區。而且從50年代開始閔行已建了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包括弧稱“四大金剛”的鍋爐廠、汽輪機廠、電機廠、重型機器廠以及新中華機械廠等重工業廠。上海市總體規劃上閔行有一片“科學教育區”,市政府不僅希望交大去,也希望別的大學去辦分校或搬遷過去。當我校表示願意去閔行辦校,並經教育部批准正式開始閔行校區的規劃、建設工作,市長汪道涵表示很高興。他多次召開市府工作會議並來校視察,幫助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實際問題。經過近20年的建設,現代化的閔行新校區屹然展現在世人眼前。出自這裡的大批技術水準高、社會和經濟效益好的重大科技成果,正成為適應上海城市經濟發展、具有廣闊競爭空間的現實生産力。2001年以來,我校進一步開展閔行校區二期建設,與閔行區政府和紫江集團三方合作共建上海紫竹科學園區。這座以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學園區,如同一顆璀璨的科教明珠,正以強勁的勢頭冉冉升起于浦江之濱。所有這一切,都與當年汪道涵學長的高瞻遠矚及其重視和支援是分不開的。

  汪道涵同志簡歷

  汪道涵,1915年3月27日生,安徽嘉山人。1932年就讀于交通大學科學學院物理系,193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曾任杭州市軍管會副主任兼財政部長,浙江省財貿辦公室副主任、省財政廳、商業廳廳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長,中央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對外經濟聯絡部常務副部長,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市長、市政府顧問,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1年,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

  汪道涵同志是中共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