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從汪道涵到姚明(2008-12-24)

時間:2010-12-24 09:52   來源:新民晚報

                                                                                                 

  上海1980年的初秋,比往年要更冷些,9月12日入夜,10℃多一點的天已經有些寒意,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産房裏,女籃中鋒方鳳娣為姚家生下個10斤的大胖小子,取名姚明。彼時,整個中國剛剛經過了一個不那麼熱的夏天,21個月前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深刻地改變中國社會的格局,而65歲的汪道涵正在上海市市長任上。

  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第30個年頭。28歲的姚明被冠以“中國長城”在美國的職業籃球場上打拼,汪道涵先生卻已在三年前以90歲高齡仙逝,他們共同走進“創新上海30年風雲人物”的榜單,分別是這份名單中的最小者與最長者。

  放寬一點視野,這份囊括上海30年30人的榜單中,30個人生傳奇在黃浦江外灘邊不同的社會領域交織進行,他們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最華麗的那份個人命運切片和人物群像。

  30個人無從支撐起上海灘30年的風雲。然而,這30個人,和我們在一樣的改革年代生活,他們生活的大背景,並未因為他們身份的特殊而與普眾有絲毫不同。

  上海灘30大風雲人物大都出身平凡,個人奮鬥的經歷深深烙進他們的人生。改革開放30年,其核心價值在於銳意創新,在於為願意奮鬥的人提供了更大的舞臺,無論是勇於下海還是堅守常識。

  風雲創造了歷史,歷史亦造就風雲。

  如果1978年為分水嶺,創新上海30大風雲人物除了唯一的“80後”姚明還未識人世,其他人皆已問世。這一年,“40後”的國家足球隊退役左後衛徐根寶擔任了山西省隊主教練;同為“50後”作家,孫甘露還在郵局做事,王安憶已經回到上海,當了《兒童時代》編輯,並且發表小説處女作《平原上》;另一位“50後”陳賽娟花了兩周時間準備,考取了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血液學專業的研究生,成為“文革”後的第一批研究生,並且結識了未來的伴侶——同門師兄陳竺。

  兩個“20後”王元化與謝晉也開始自己人生新旅程。謝晉適時地在前一年拍攝的電影《青春》,15歲的上海小姑娘陳沖走向幕前。王元化繼續自己的《文心雕龍》研究,他最重要的著作《文心雕龍創作論》即將問世。 

  30人中,秦文波等6位“60後”、陳天橋2位“70”後和“80後”姚明尚未成年;陳丹青等10位“50後”和余秋雨等4位“40後”已然在為即將到來的80年代積蓄爆發的力量,他們是創新上海的中堅;阮儀三等7位“40前老樹”等不及要再次發芽,紛紛以最快的速度開始工作,留下自己的聲音……(卞寧)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