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汪道涵的故鄉情(2010-05-06)

時間:2010-12-23 14:19   來源:《人民政協報》

  

  圖:汪道涵與髮妻戴夕珂

  汪道涵自幼聰慧好學,在父親創辦的明光小學和初中讀書,後以優異的成績被南京東南大學附中高中部錄取,1932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他在學校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他毅然投筆從戎,全家奔赴延安,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

  1939年,時任新四軍四支隊戰地服務團團長的汪道涵重返家鄉,發展和建立了嘉山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中共自來橋支部,點燃起家鄉抗日的烽火。家鄉人民尊敬他、信賴他,都自覺地承擔起支援和保護的義務。他鼓勵兒時好友張厚民參加革命,爭取到一支地方武裝,組織起了第一支抗日遊擊隊。二弟汪幹也在這支遊擊隊裏,當初全家奔赴延安,在兄弟中做出最大犧牲的就數二弟了。為了不連累大家,他的一雙兒女被送進了西安育嬰堂。這支遊擊隊組成後,堅持開展武裝抗日活動,後被改編為新四軍二師第三營,為皖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在爭取另一支地方武裝,組織第二支抗日遊擊隊時,汪道涵與在省立第五臨時中學高中畢業的女青年戴夕珂相遇。受汪道涵影響,戴夕珂從此參加革命。倆人志同道合結為夫妻。次年,長子在抗日烽火中降生。(髮妻戴夕珂生前任中共中央工業部巡視員,1965年因病去世,時年47歲。長子汪致遠,北京清華大學畢業,解放軍中將軍銜)1940年3月中旬,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汪道涵被任命為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汪道涵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故鄉,留下了許多血與火的故事……

  1959年,時任中央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的汪道涵收到嘉山縣人民委員會的一封信。信是寫給父親汪雨相的。家鄉的社會主義建設飛躍發展,擬編寫地方誌予以記載。請老人幫助回憶一下嘉山縣設縣的原因及嘉山縣當時的歷史情況。接到家鄉的來信後,他一直在回憶與思索之中。可81歲的他,長期患有高血壓病,眼花頭暈已不能執筆,汪道涵決定和父親一起,共同為家鄉編修縣誌盡心盡力。汪道涵抽出晚上時間,記述父親回憶的家鄉的歷史。嘉山縣原是盱眙、定遠、滁縣、來安四縣的邊緣地區,統治力量比較薄弱。除池河兩岸是河灘平地之外,大部是山區。山巒起伏成為土匪的藏身地。他們在不同時期隱現消長,變化不一,但一直斷斷續續地存在著。1932年,在百姓的籲請聲中,正式設立嘉山縣。縣境內多山,主峰是老嘉山、中嘉山、小嘉山,遂以嘉山命名。設縣時,各鄰縣都不願多劃土地,因此縣域較小。人口只八、九萬人。“最近看到安徽省的分縣地圖中的嘉山圖,覺得根據天然形勢和經濟區所劃界限就合理得多了”汪雨相不無感慨地説。父子兩人齊心協力,通宵達旦,歷經月余,擬就兩篇史料文章。一篇是嘉山縣設縣的原因,記述了設置原因、縣城為什麼設在三界鎮、縣名嘉山之由來、行政區劃及建縣後的主要主持人情況等;一篇是嘉山縣當時的歷史情況,涉及到氏族的形成和分化、地租與高利貸、苛捐雜稅、地主與土匪武裝、商業中的買辦資本和民族資本、抗日救亡活動等多項內容。汪道涵按父親的口氣給嘉山縣委、縣人民委員會寫回信。信中寫道:“編史修志是一件極有意義的工作。承你們就過去的歷史垂詢,使我覺得榮幸而興奮。在舊社會裏編寫志書,往往不是個人力所能及,而在新社會裏,黨關懷著人民,強調調查研究,總結歷史工作定會成功……”已是淩晨一點了,雖然是連續寫了幾個小時,但篇篇文從字順,句句言簡意賅。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