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曾慶紅撰文:《無限的思念——汪道涵紀念影像》序

時間:2010-12-29 15:51   來源:《解放日報》

  道涵同志離開我們已經五年了,但他的革命精神、人格風範和奮鬥業績,依然深深地銘刻在我們的記憶之中。他既是一名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老戰士”,又是一位學識淵博、涵養深厚的“老先生”,他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不懈奮鬥的歷程,構成了一幅絢麗奪目的人生畫卷。

  值此道涵同志逝世五週年之際,上海市現代管理研究中心在道涵同志親屬、生前友好及有關單位大力協助下,經過一年多努力編輯而成的《汪道涵紀念影像》即將付梓。紀念冊收集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文獻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道涵同志的革命生涯和奮鬥足跡。有幸閱讀紀念冊清樣,進一步增添了我對道涵同志的懷念之情、崇敬之情,也進一步激發了我向道涵同志的學習之情。

  道涵同志是我十分敬重的長輩,我們兩家可謂世交。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家父曾山與道涵同志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他倆同在1937年去革命聖地延安:家父是從蘇聯學習回國後到的延安,道涵同志是毀家紓難、舉家奔赴延安;同在1938年回南方抗日根據地:家父經中央任命為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副書記、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委員,從延安回江西參與組建新四軍,而道涵同志受中央委派,從延安到湖北黃安縣參加新四軍並擔任四支隊戰地服務團領導工作;同在1949年到上海:家父擔任華東局財經委主任、上海市副市長,道涵同志擔任華東局財經委工業部長,共同參與接管上海的工作;同在1952年上調北京:家父擔任中央財經委副主任兼商業部長,道涵同志擔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都在國家機關工作。這一系列工作巧合,生動反映出老一輩30多年的革命緣分和深厚情誼。同時,作為長輩,道涵同志是看著我們長大的。1984年我調到上海工作,當時,道涵同志是上海市市長,是大家尊敬的領導,我就有了更多的機會當面向他請教。後來,我雖然離開了上海,但仍然多次與道涵同志見面,每次交談,都受到他許多有益的教育和啟發。

  道涵同志更是一位堅定的革命家,是我們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汪道涵紀念影像》真實再現了他為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奮鬥的70多個春秋和作出的多方面貢獻。

  1933年3月,年僅18歲的道涵同志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和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全力投入抗日根據地建設,特別是為淮南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在後勤、商業、金融、物資等多個領域做了大量工作,為人民解放事業付出了辛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長期在工業、財政、外經等戰線工作,為我國機械工業和對外經濟的發展出謀劃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投身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夙興夜寐,殫精竭慮,書寫了一生中最為華彩的篇章。

  1980年10月,時年65歲的道涵同志到上海主持市政府工作。在市委領導下,他著眼戰略和長遠,主持制定了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城市總體規劃等一系列事關上海未來發展的重大決策,先行提出了浦東開發、申辦世博會、建設航運中心等重要主張和意見;他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産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合作,大膽引進外資興建基礎設施,積極開辦虹橋、閔行、漕河涇開發區;他關心群眾生活,主持實施了住房、交通和“菜籃子”等一系列民生工程,並著手規劃整治黃浦江、蘇州河環境污染,等等。這一切,為上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作出了突出貢獻。

  1991年12月,年已76歲的道涵同志出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參與中央對臺工作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此後14年間,他始終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為推動兩岸談判進程、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傾注了全部智慧和巨大精力。1992年,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香港會談後形成的“九二共識”,奠定了兩會商談的政治基礎;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首次“汪辜會談”,標誌著兩岸關係邁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1998年,在上海舉行的“汪辜會晤”,拉開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序幕。在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中,道涵同志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還十分關心和熱愛臺灣同胞,廣泛聯繫主張發展兩岸關係、反對“臺獨”的臺灣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著力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道涵同志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受到兩岸同胞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

  道涵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學習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風範,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精神財富。《汪道涵紀念影像》為我們提供了一部向道涵同志學習的圖文並茂的生動教材。

  我們要學習道涵同志對黨忠誠、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道涵同志的一生雖然有順有逆,有起有落,有進有退,但始終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比熱愛,對事業執著追求。他早年投身革命,不幸被捕入獄,但大義凜然、堅貞不屈,表現出了共産黨人的錚錚鐵骨。十年動亂期間,他蒙受冤屈、遭受迫害,但絲毫沒有動搖對黨的赤膽忠心。他服從組織安排,數度轉換工作崗位,無論幹什麼工作,都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投入其中,認真去做、努力做好,從不打折扣、從不講價錢,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認真負責、無私奉獻的態度始終如一。

  我們要學習道涵同志高屋建瓴、見微知著的戰略思維。道涵同志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既具有戰略高度、全局意識,又具有前瞻視野、開放胸懷,這使得他在工作中能夠始終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問題,在大局下推進工作。很多與他共過事的同志認為,他遇事既注重戰略思維,又能抓住關鍵落實到底,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戰略型領導幹部。同時,由於工作崗位的原因,道涵同志有較多的機會出國考察,加之平時就注重研究世界發展趨勢,使得他具備較為寬廣的世界眼光,工作中總是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遠一些。

  我們要學習道涵同志不畏艱難、勇於開拓的創新意識。道涵同志先後在財經、工業、外經、地方、對臺等多個領域擔任過領導工作,這些工作都具有挑戰性、開拓性,既要開拓工作新領域,又要開創工作新局面。道涵同志既具有開拓創新的意識和觀念,又具有開拓創新的素質和能力。對待每一項工作,他都注意分析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推進每一項工作,他都注意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參與新中國機械工業奠基如此,同上海人民一道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也是如此,開拓兩岸關係新篇章更是如此。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精神貫穿于道涵同志一生為黨和人民工作的實踐中。

  我們要學習道涵同志襟懷坦蕩、為人師表的道德風範。道涵同志是一個感召力和親和力極強的人,這種感召力和親和力來自於真理力量與人格力量的有機結合。他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既堅持以理服人,又堅持以德服人。他熱愛群眾、關心群眾,始終同群眾打成一片,從不打官腔,從不擺官架子;他尊重人才、愛惜人才,廣交知識分子朋友,千方百計為他們排憂解難;他平易近人、作風民主,善於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不斷改進工作;他寬厚謙和、虛懷若谷,言行舉止溫文爾雅,為人處事光明磊落。道涵同志身上體現出的天下為懷的高尚情操、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從容平和的人格魅力,贏得了人們對他的崇敬。

  我們要學習道涵同志終身好學、不斷求知的進取精神。道涵同志一生酷愛讀書、手不釋卷,廣泛涉獵多方面知識,深入鑽研多方面學問。“讀書就是生活”,是他的至理名言;“出門逛書店”,是他的最大嗜好。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想到的還是讀書學習。如果單從這一方面看,他是一個典型的讀書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問家。但同時,道涵同志兼具學者風度和務實性格,是一個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兼備的專家型領導幹部。正是由於他勤於學習、善於思考,使得他在工作謀劃上總是能夠高人一籌,在工作推進上總是能夠佔得先機,在工作效果上總是能夠超出預期。

  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滿懷信心地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努力奮鬥。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我以為,像道涵同志這樣眾多的革命前輩,他們的奮鬥歷程和光輝業績,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進程的縮影,他們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是彌足珍貴的。今天,我們紀念他們,最好的行動,就是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沿著他們的奮鬥足跡,把黨的人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因此,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為《汪道涵紀念影像》寫下了這個序言。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