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制度化協商行穩致遠 民進黨兩岸政策悄然變化

時間:2010-12-22 08:1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第6次兩岸兩會領導人商談21日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左立者)與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右立者)握手合影。 圖片來源:“中央社”

  12月21日,臺北,第六次“陳江會”,兩岸同胞傾心關注。

  每一次“陳江會”,兩岸都非常關切。作為兩岸授權的最高級別溝通渠道,“陳江會”屢屢見證“奇跡”。

  2008年6月,兩岸制度化協商之門在關閉9年後復啟,期待和民意終於衝破了政治藩籬,人們的欣喜不言而喻。更為重要的是,它開掘和溝通了一條兩岸雙方認可的渠道,制度化協商使兩岸關心的議題出現有效的解決途徑。果然,兩岸空運、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些攸關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盼了又盼的事情,在“陳江會”上瞬間成真。

  第六次“陳江會”也在同樣的期待中登場。會場重回第二次會談舉行的地點——臺北圓山大飯店。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掌聲和燈光,同樣的握手。定格的畫面幾乎看不出分別,兩岸關係的發展卻已悄然前行。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前5次“陳江會”簽署了14項協議,猶如跨越兩岸的14條高速公路,推動兩岸關係進入大交流時代。大陸游客赴臺遊今年全年預計可望達到120萬人次;1月至11月,大陸與臺灣貿易額達1317.6億美元,同比上升39.7%;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後,島內經濟信心提振,兩岸的産業分佈、産業鏈的調整開始起步……島內民眾實實在在分享到兩會制度化協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紅利。

  這是兩岸兩會復談後的成果,又是一個個起點。同樣在圓山,時隔兩年,會前氣氛已然大有不同。

  第二次“陳江會”前,新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發動大遊行,號召綠營支援者走上街頭。第六次“陳江會”前,氣氛平和。“暴力小英”沒有了激情演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也在悄然變化,就連當選大臺南市長的賴清德和大高雄市長的陳菊,也稱不排斥與大陸進行經貿往來。氣氛變了,民進黨似乎也要變,這其實是海峽水暖的大背景使然。

  第六次“陳江會”仍然聚焦兩岸經濟民生。將於明年1月1日生效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允許臺灣業者在上海等5省市以獨資形式設立醫院,臺灣醫療産業的成熟經驗和優勢如何與大陸的廣闊市場對接?臺灣藥品、生物技術進入大陸市場,如何解決備受關注的“認證”問題?這些在兩會簽訂的《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裏可以找到答案。該協議和已經簽署的食品安全、農産品檢疫檢驗等協議,共同編織出兩岸交流的安全網。

  原定商簽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兩會雖已達成階段性共識,但由於涉及面廣及複雜性,雙方將繼續協商。這個“意外”顯然與雙方的誠意無關,恰恰表明兩會制度化協商的成熟和務實。後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時代,兩岸經濟協議的商簽將過渡到由原則層面到具體操作層面,由簡入繁,協商過程更複雜。從這一點而言,第六次“陳江會”是兩會會談的又一新起點,是兩岸經濟關係進一步深化的開始。另一方面,兩岸對這個“意外”的寬容和理性對待,也表明兩岸制度化協商已走上行穩致遠的軌道,兩岸通過平等協商發展彼此關係的理念深入人心。(李煒娜)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