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首  頁 | 專題首頁 |  要  聞  | 視  頻 | 週年動態 | 兩岸情深 | 患難真情 | 血濃于水 | 愛心匯集 | 經濟重
人文重建 | 重訪災區 | 新家園新生活 | 志願者行動 | 自力更生 | 對口支援 | 圖片報道 | 各地援助 | 感人事跡 | 評論分析
  首頁-專題-時政-汶川地震週年紀念-災區重建-新家園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重訪災區:板房中的“花樣年華”
 
  來源: 新華網      日期: 2009-04-22 19:10

 
 

  新華網四川綿陽4月22日電(記者 劉錚、吳陳)白色墻板、藍色屋頂,一排排板房現在是汶川地震災區受災群眾的主要住所。新華社記者近日重訪地震災區時發現,在這看似千篇一律的板房中,其實有不少別樣之處。

  美麗人生化粧品店、嬰幼兒健康洗浴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即便是臨時安居之地,即便條件還是有些簡陋,依然阻擋不了女人的愛美之心,依然少不了對嬰幼兒的呵護,依然可以體會到讀書的歡愉。

  期盼“美麗人生”

  21日上午,記者來到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擂鼓鎮建新板房區。遠山之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美麗人生化粧品專賣店”的藍色招牌和大幅化粧品廣告上的美麗面龐。

  走進這家板房商店,雖然只有十幾平方米,但三面立著貨櫃,迎面的貨櫃甚至還用上了柔和的燈箱作背光,乍一看還真有點在商場裏的感覺。燈箱廣告、懸挂廣告、特許經營牌,還頗有番架勢。

  貨櫃上的化粧品琳瑯滿目:唇彩、面膜、防曬霜、手霜、眼霜、保濕乳、洗面奶、指甲油、香水、粉底等一應俱全,還有套裝。各種貨品整齊地緊挨著立在一起,每件貨品下面標著價簽,兩側貨櫃的貨品後面安裝了整面鏡子。

  “地震讓大家的意識發生了改變,覺得能活下來很幸福,要好好打扮自己。”店員陳蓉告訴記者,每天多的時候能賣出上千元,少的時候也有幾百元。而且,這附近專門的化粧品店有三四家。

  在記者逗留採訪的半個小時,店裏就來了四五撥顧客。有買防曬霜的,有買保濕乳的,還有買洗面奶的。有的還很熟悉地問,你們上次的促銷活動現在還做不做,買你們的東西還送些什麼。

  這個店白天賣化粧品,晚上擺上床舖就住人。問起陳蓉對未來的打算,她就説了一句:“希望我們的人生越來越美麗。”

  寶寶有了“專業浴室”

  在綿陽市安縣塔水鎮的三門峽板房區,20日傍晚,田桂碧正在“嬰幼兒健康洗浴中心”給兩歲的女兒付子怡洗澡。

  在這間不到20平方米的板房中,放著嶄新的桌子、矮凳、嬰兒浴盆和衣物儲物箱。門邊的角落裏一個大熱水器不停地工作著,地上鋪著防滑墊。這裡冬天有電暖器,夏天有風扇。

  “這裡的清潔衛生做得很好,地方也寬敞,我每星期都帶女兒來洗澡。”田桂碧笑著説。

  她説,一家人擠住在一間板房中,20平方米的空間放滿了各種東西。大人洗澡還可以將就,但幼兒抵抗力弱、怕著涼,而且孩子調皮,需要一個寬敞的地方洗澡。

  英國救助兒童會地震災區健康項目官員孫喆介紹,他們在綿竹、安縣和北川的板房社區內先後建立了7個“嬰幼兒健康洗浴中心”,為5歲以下兒童提供洗浴服務,併為6個月至2歲的兒童提供衛生、洗浴用品和營養補充食品,還向家長傳授嬰幼兒健康知識。

  志願者譚燕説,每天下午1點洗浴中心開放,接待30個至50個孩子。天熱時,洗浴中心到晚上八九點才關門。每個孩子洗完澡後,志願者都會對浴盆進行消毒。“家長帶孩子一起洗澡時可以相互交流,孩子們也一起玩耍,都非常開心。”

  62歲的王文珍老人説,天氣熱孫子徐恒帆容易出痱子,通過洗浴中心志願者們的講解,她已經掌握了一些預防幼兒皮膚過敏的簡單知識。這時,4歲的徐恒帆在一旁大聲説:“我喜歡洗澡!”

  “書籍使我們歡愉”
  
  在北川縣擂鼓鎮勝利板房區,記者21日中午發現這裡有一個“羌禹文化活動中心”,同時挂著“兒童友好家園”的牌子。

  走進這個50平方米板房,抬頭就是一幅藍底白字的橫幅:“書籍是幼年人的導師,是老年人的護士。書籍使我們歡愉,遠離一切的痛苦”。橫幅下,四個書架一字排開,上面擺放了上千本圖書。書架邊是長長的閱讀桌,從高度上看是小朋友用的。

  圖書管理員譚佑娟告訴記者,這裡的書來自3個部分:縣委宣傳部下撥、志願者捐贈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配備。“兒童友好家園”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項目,因為房間緊張,就和“羌禹文化活動中心”放在了一起。

  記者隨機抽出書架上的圖書:《寶貝第一童話系列:美麗的花環》《小故事中的大智慧》《瓦爾登湖》《中學生知識手冊》《實用養殖技術》……

  因為是中午吃飯時間,這個圖書室裏沒有人在看書。譚佑娟説,週一到週五,每天能有四五十位讀者,週末時每天甚至能超過百人,以小朋友為主。除了書籍,這裡還有不少玩具,附近幼兒園的孩子常來玩。

  不過,即便板房區裏的各種配套設施越來越齊全,譚佑娟依然希望能儘快住進永久住房。她説,板房夏天太熱,一大家子住一間房太擠,“還是要儘快先把家建好”。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