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首  頁 | 專題首頁 |  要  聞  | 視  頻 | 週年動態 | 兩岸情深 | 患難真情 | 血濃于水 | 愛心匯集 | 經濟重
人文重建 | 重訪災區 | 新家園新生活 | 志願者行動 | 自力更生 | 對口支援 | 圖片報道 | 各地援助 | 感人事跡 | 評論分析
  首頁-專題-時政-汶川地震週年紀念-評論分析
 
 
震災中,“80後”“90後”是好樣的!
 
  來源: 人民網      日期: 2008-06-10 04:39

 
 

蔣萌


  2008年6月5日人民日報刊發《一位少將的震區感言》,高建國將軍感慨:“多好的年輕人,多好的兵啊!” ——這只是一個縮影,災情就是命令,子弟兵與武警戰士衝鋒在前。而在軍裝橄欖綠映襯下的,是一張張稚氣未脫的堅定臉龐。在父母眼中,他們的確還是孩子。但頭頂著莊嚴的國徽與八一軍徽,他們已然成長為保家為民、英勇無畏的“鐵軍”!他們繼承了中國軍人的優秀品格,他們全然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他們徒步長途翻山越嶺,他們第一時間深入災情最重的一線。我們看到的是一幕幕魚水深情,早已無關是生於80或90年代!

  俗話説:“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些老輩人對於“獨苗嬌養”,喝可樂、聽流行樂、看西洋動漫長大的“80後”乃至“90後”青年,有不少疑慮擔心。汶川大地震,災情之重空前,“80後”有著怎樣的表現?他們究竟是不是“長不大的孩子”?他們能否聳起責任鐵肩?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年輕人給出了答案。

  不僅僅有我們的子弟兵戰士,高校裏,學子們迅速挽起袖管,加入到無償獻血大軍。各地的街道路邊,獻血車前排起長長的隊伍,直至獻血量飽和。在網路上,很多青年朋友迅速發起民間震災募捐。許多人還通過網上銀行,匿名向慈善總會等機構捐款。在各地紅十字會與物資捐獻點,青年白領用私家車拉著剛剛購買的、成箱的、嶄新的捐贈品前往,不留下姓名,只求能為災區同胞送去一分溫暖。

  除了有錢出錢,有血出血,許多青年還加入到志願者的行列,要麼參加社會性組織,要麼自發攜帶各類物資前往震區。從幫助搬運傷員,到協助分發救災物資;從在醫院志願護理,到給予傷員心理撫慰,處處都有青年志願者的身影。還有眾多青年記者、青年編輯大量撰寫感人至深、鼓舞鬥志的新聞報道。更多青年深受感召,主動請纓,希望能為災區重建添磚加瓦。此時,沒有人計較利益得失,沒有人表現自我個性,大家的思想是如此純粹,大家的信念是如此統一,只為我們受難的同胞,只因為我們骨肉相連!

  震災中,“80後”迸發出如此“強音”並非偶然。的確,當代青年是更強調自我,是不回避對價值的訴求,平日裏甚至顯得有些桀驁,職場跳槽出乎“老人”意料。這是因為,當代青年成長的環境、面臨的問題、經受的考驗與父輩乃至祖輩大不相同,其思維方式、行為表達不可避免地有“突破傳統”的一面。這或許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代溝”,但絕不意味著所謂的“跨掉”。相反,這恰恰是一種活力與激情的表現——社會不斷發展、人類不斷進步的根本,正是源於對現狀的不滿足,擁有挑戰更高巔峰之勇氣。在思想不斷解放,人文理念持續更新,個人踐行更快、更高、更強的持久目標的同時,社會各個層面與環節已在徐徐前進。“傳統與現代”難免存在一些衝突,也必然具有相當的繼承與交匯,此類“成長的煩惱”,相信父輩們也曾經歷,當代青年渴望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有人説,苦難能夠使人更加成熟。耳聞目睹,或是親身經歷此次飽含悲愴壯烈、博愛溫暖的大災,許多青年更會反思生命的意義、親情的珍貴、人性的偉大;並於眾志成城、團結一心中,昇華對國家與民族的責任與自豪感。5.19哀悼日,數以萬計的青年在天安門廣場,為遇難同胞默哀三分鐘後,共同高喊“汶川加油”、“中國加油”的沸騰場景,更多青年在前方與後方為災區全情奉獻的樸實身影,已然恒久地印記在2008年曆史的波瀾畫卷中。擁有許許多多敢愛、敢想、敢為、敢當的熱血青年,中華民族何懼驚濤風雨,何愁沒有更美好的明天?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