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首  頁 | 專題首頁 |  要  聞  | 視  頻 | 週年動態 | 兩岸情深 | 患難真情 | 血濃于水 | 愛心匯集 | 經濟重
人文重建 | 重訪災區 | 新家園新生活 | 志願者行動 | 自力更生 | 對口支援 | 圖片報道 | 各地援助 | 感人事跡 | 評論分析
  首頁-專題-時政-汶川地震週年紀念-本網記者重訪地震災區-全國網路媒體抗震週年災區行
 
 
抗震救災精神的力量:汶川災區經濟社會發展側記
 
  來源: 光明日報      日期: 2009-05-06 10:20

 
 

  “512大地震”即將一週年之際,重到汶川災區,見到的是與地震初期完全不一樣的景和人。崩塌的山體上雖然依舊看得出地震暴烈的痕跡,但是災後余生的野草和樹木已開始浸染出勃然生機;殘垣斷壁的廢墟被機器轟鳴的重建工地所取代;來來往往忙碌的人們,不再悲切傷痛,眼神裏點燃著希望之火……

  災區已經在重建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經濟社會的發展讓人不再感覺這裡是地震災區,而是一個全力發展、百業勃興充滿力量的地帶。

  這力量來自哪?

  走在地震災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無處不在,匯聚到一處,那就是:偉大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激勵著災區群眾,錘鍊著災區的幹部,樹立起災區重建家園的堅定意志、堅強決心,爆發出巨大的創造力。

  災區群眾 重建幸福新生活

  33歲的楊燕和35歲的孫畢科的婚禮,得到了現場一千多人的祝福,從全國各地而來的祝福和關注,更多。

  這是一個特殊的婚禮,是為包括楊燕、孫畢科在內的20對新人集體舉行的。這20對新人,全是“512大地震”後重組家庭的北川居民。

  楊燕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兒子,孫畢科失去了妻子和孩子,共同的遭遇讓他們更體貼對方,更愛惜對方,他們的結合也得到了家人更多的祝福。“楊燕是我的小妹,地震奪去了她的小家庭,看著真讓人心痛。現在,她終於堅強地從悲傷中走出來了。我們兄弟姊妹都祝願他們重新獲得幸福!”説完,楊燕的二哥端起碗羌族米酒一飲而盡。

  這20對新人,頑強地從常人難以想像的災難和痛苦中走了出來,憑藉著對生活的信念、對幸福的執著,他們又勇敢開始一段新生活。他們洋溢著幸福的笑臉,不是對過去的遺忘,而是對新生活的堅強希望。

  在婚禮現場不遠的地方,就是蘇建軍位於“吉娜羌寨”的新家。

  “吉娜羌寨”,也就是地震前的“貓兒石村”,地震摧毀了這個村幾乎所有的農家。而僅僅地震8個月後,69棟羌族風格的石樓拔地而起,重新聳立在北川羌族自治縣最南端的縣界上,現在,這裡就是遠近聞名的“吉娜羌寨”。蘇建軍一家也已經開始利用國家幫助建造的這羌族風格的兩層小樓開展民俗旅遊。

  “現在週末來的客人比較多,一天在我家的餐飲消費就有1000元。”雖然現在剛起步,蘇建軍對自家的經濟前景充滿信心,還把遠在天津開餐館的弟弟叫回來幫忙,“寨子裏的旅遊業搞起來了,修這新房子的貸款幾年裏就可能還清。我們這裡肯定會越來越好!”

  基層幹部 全力推動地方發展

  “從‘512’到現在,我身邊的基層幹部們,都盡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認真履行著自己的工作職責,這是災區所有基層幹部真實的工作狀態。”宋開慧開門見山地説。

  再見到這位地震重災區江油市的市長,他剛從成都趕回來,剛剛接受了“四川省加快發展中小企業基地縣”的授牌。與地震期間相比,這位縣級市的領導仍然沉穩、言語簡短。但説起當地的災後重建,宋開慧打開了他的話匣子。

  “‘512大地震’使江油經濟遭受重創,企業受損面達100%。而災後重建也面臨重重考驗:其一,重建項目多、招投標專業性極強、項目前期準備工作要求高,但是基層又普遍缺乏項目技術人員,給重建項目造成困難;其二,全市獲得上級批准的重建項目有1360個,需要資金286億元,目前國家和各地給了很大支援,但資金仍有不小的缺口。不過我們動員一切力量,也要按照‘科學重建、務實重建、和諧重建’的要求,推動重建工作落實,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宋開慧的信心是有根據的。目前,該市97%的企業已經恢復生産,産能也達到了地震前的93%。而這一切,距離“512大地震”還不到一年。

  茂縣縣委宣傳部長李明這樣分析災後重建的高效率:“重建之所以進展如此高效,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對口支援省份的傾力援建是至關重要的,而災區群眾幹部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一大保證。基層幹部在危急關頭表現出的能力和責任心,令人欽佩。”

  “無論地震期間,還是災後重建過程中,受黨培養多年的基層幹部,表現出高素質的工作狀態。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在災區重建過程中,也是最強大的工作動力。基層幹部在艱苦條件下,特別能工作,在他們身上,就始終可以感受到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教育重建 薪火傳承 提升水準

  在外界看來,災區學校都有非常獨特的頑強精神。這種精神在面對北川中學校長劉亞春的時候,感受尤其強烈。

  “北川中學必鬚髮展。我們要的是薪火相傳的北川中學,要重建的是一所高水準的中學。總體而言,我們的教師隊伍在過去近一年的時間裏,憑藉意志力和責任心,維持了學校的正常運作,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準。”劉亞春依然是一邊説話,一邊面帶微笑地看著遠處操場上的學生們。

  這個在地震中失去了疼愛的妻兒、失去了愛護的學生、失去了心愛的校園的中學校長,在地震後,一直努力支撐著自己,並和同事們一起支撐著自己的學校。從北川到綿陽,從復課到高考,從規劃到重建,北川中學一直是外界關注的重中之重,而位於長虹培訓中心的北川中學臨時辦學點,還是那個寧靜的學習港灣。寧靜中,他們即將迎來自己學校重建動工的日子。

  “明年9月,你會看到一座新的北川中學,有高水準的教師隊伍,有自立自強的學生。走到這一天,我們靠的就是一股精神,這種精神力量會讓我們走上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高層次、高水準。這也對我們學校和老師提出了新要求。”劉亞春仍然一貫平靜地説。

  而西南科技大學校長肖正學的平靜中還有著更多的期待。作為地震災區受損最嚴重的大學的校長,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的頭髮就花白了大半,而他的學校的災後重建任務卻已經順利展開:4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用樓、學生公寓維修完畢,新建3萬平方米實驗樓開工。

  “學校的損失非常慘重,但是我們沒有等靠要,而是在爭取政策支援的同時,先行貸款1.2億元落實校園重建,老師們把災難化作動力,相互鼓勵、堅守崗位,推動了學校教學和重建工作的順利展開。”

  就是在這種精神力量的支撐下,雖然剛剛經受了“512大地震”,西南科技大學成功通過了博士點授予權建設單位答辯,並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保持了與往年一樣的畢業生就業率。

  “災難鍛鍊了師生,大家沒有抱怨,都全心全意地投身各自的工作學習。這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賦予我們的力量,這就是西南科技大學師生在地震中最大的收穫。我們要感謝這種精神,也必須傳承這種精神,這種精神是可以真正提升我們自己的強大力量。” (記者 練玉春)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