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字號:
胡吳會後島內熱議馬英九赴大陸可能性

  時間: 2009-05-27 09:27     來源: 環球時報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2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一行。“胡吳會”引起外界高度關注。去年5月28日的“胡吳會”,留下兩岸執政黨主席首度碰面的歷史鏡頭。臺灣《聯合報》認為,吳伯雄這次北京行,“是在為將來兩黨高層定期會面制度化,甚至是為‘胡馬會’預鋪通路”。

  互相傳達兩岸交流意願

  26日下午3時40分,胡錦濤與吳伯雄在人民大會堂北過廳相見,微笑握手,隨後一起步入東大廳。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曾經見證了兩岸很多重要的見面。常跑兩岸的記者一走進東大廳,看到巨幅油畫《幽燕金秋圖》和兩邊的松鶴屏風,都稱很熟悉。2005年4月,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首次率團訪問大陸,胡錦濤就是在這個大廳會見了他。此後兩個月間,胡錦濤又先後在此會見了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行、新黨主席郁慕明一行。2006年,又與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再次在東大廳會面。

  胡錦濤總結了一年來兩岸關係取得的重要成果。他還引用王之渙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示推動兩岸關係在新的起點上向前發展,需要我們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審視世界發展潮流,看清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堅持正確方向,拓寬前進道路,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吳伯雄回憶説,去年與胡總書記會面時,胡總書記表示將儘快恢復兩會商談。儘快有多快呢?十幾個小時後,海基會便接到了海協會的邀請。兩會由此開始簽訂了九項協議,達成一項共識。

  去年5月28日“胡吳會”在北京首次舉行,留下兩岸執政黨主席首度碰面的歷史鏡頭。時隔一年,吳伯雄又再次到北京。臺灣《工商時報》報道稱,“自連戰2005年的破冰之旅後,兩岸兩黨魁如此密切的會晤,似乎已漸成慣例”。吳伯雄25日在與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見面時表示,“國共兩黨領導人一年見面一次,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他的話引起了島內的種種議論。

  臺“立法院長”王金平26日表示,吳伯雄的建議很好,有助於兩個執政黨領導人直接對話,“馬英九會自己去評估”。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楊瓊瓔表示樂觀其成,強調只要能保持平等、獨立,並沒有不妥。不過,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李俊毅則聲稱,“馬英九要把身份弄清楚,任何對共産黨的承諾都要接受全民的監督”。

  島內熱議兩岸政黨交流

  香港中評社分析説,高雄市長陳菊和吳伯雄“兩大要角”剛好一前一後到大陸,綠營肯定等著抓吳的“政治小辮子”,但在當前兩岸“先經濟、後政治”的大前提下,在大陸過多或過當突出兩岸的政治符號,並不符合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原則,“試想,登陸的臺灣重要人士若不斷宣揚主權,勢必逼得大陸也必須時時宣揚主權,如此你來我往、怒目相視,必定影響兩岸交流”。

  臺灣《聯合報》認為,這次吳伯雄北京行,是胡錦濤親自邀請的,大陸意在凸顯國共兩黨領導人會晤機制的重要性,同時肯定吳伯雄一年來對兩岸關係的貢獻,“由於外傳吳伯雄將於7月國共論壇後交棒,由馬英九接任黨主席,吳伯雄是在為將來兩黨高層定期會面制度化,甚至是為‘胡馬會’預鋪通路”。《工商時報》指出,近來馬英九有意接任國民黨主席的傳聞從未間斷,“吳伯雄再次與胡錦濤會面的安排,其臺面下所透露出的意義就頗讓人玩味了”。

  《中國時報》非常關注藍營建議共産黨與民進黨多交流的細節。文章説,雖然吳伯雄和陳菊參訪性質不同,但兩岸政黨終於開啟了互動新局。文章披露説,曾有記者問及國民黨是否願意扮演民共兩黨的橋梁?吳伯雄當時誇張地攤開雙手説:“民進黨來過大陸的人士,名單有這麼一長串,民進黨還需要國民黨搭橋嗎?”此前連戰與大陸領導人私下會談時,也曾建議中共認真考慮與民進黨進行必要的溝通交流,無需區分深綠或泛綠,“對中共的政策思維極具啟發性”。

  臺民眾樂觀對待兩岸關係

  26日,海基會公佈了“兩岸復談週年”民意調查。結果顯示53.2%的受訪者對過去一年馬當局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感到滿意,76.7%的人認為兩岸各項交流與往來日趨頻繁,兩岸兩會在對方互設辦事處是有必要的;64.5%的民眾對未來一年兩岸關係發展感到樂觀。臺灣淡江大學教授陳一新解讀説,大陸網民對兩岸政策的支援度逐步增加,也給予大陸領導人發展兩岸關係的信心。過去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北京對臺政策採取“危機管理”,現在對國民黨當局則是“機遇管理”,積極利用兩岸關係和緩的機會發展兩岸關係。

 
編輯: 吳俊     
 

 

 
台灣網 版權所有